laofan6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ofan68

博文

历史文化173: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鸡毛信

已有 505 次阅读 2025-5-10 12:55 |个人分类:历史 文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写个在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我老家地区的一个鸡毛信的真实故事。

在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2020)左右,县里为了传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对发生在我们那里的“鸡毛信”的事情进行了追踪调研,县里的调查人员先来到我的老家苏庄村,访问了一个叫张香玉(我父亲的姑妈是他的母亲 我叫他叔叔)的人,张老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讲了以后,对来人说,仙翁寨(在我们苏庄村西面7)的钱铁牛了解更多具体情况。于是张香玉的孙子张建刚带着来人到仙翁寨对钱铁牛进行了采访。 

现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保存的唯一 一封鸡毛信实物,就是在抗战胜利后由仙翁寨的革命干部把上面说的鸡毛信送给上级的。下面是这个鸡毛信故事的大致情节,

我老家是河北省元氏县西部太行山区的苏庄村。1940年,我县东部的平原地区已全部被日寇占领,我们称其为“敌占区”。西部的太行山区,是八路军的地盘,我们称为“根据地”。

日寇为了围困、消灭根据地,修了从北边的封龙山、经南佐镇一直到吴庄的贯穿全县南北的封锁线。我的老家苏庄村在南佐西偏北方向约8里的地方,属于根据地。封锁线严禁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我父亲说过,我小时候,有一年多根本买不到吃的食盐。就是发生在那个时候。

日寇不仅对根据地进行严密的封锁。而且还经常对根据地进行进攻、扫荡,实行烧光、烧光、抢光的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

1940年的夏秋之交,我党在敌占区的地下工作者领导的游击支队,得到敌人要在什么时间、对根据地的那些地方进行扫荡的确切消息。这个消息必须马上送给根据地相关人员,以便做好准备,积极应对。写了一封信需要马上送到根据地。

信上插上鸡毛是用来表示信的重要,插一根鸡毛表示不得延误,插两根是要快步转送,三根表示十万火急。游击队长给此信插了两根鸡毛。但由于要经过敌人严密把守的封锁线,送此信件成了难题。

封锁线上的南佐镇东面约5里路,有个叫封照的村庄,属于敌占区。村里有个叫赵志民的13岁少年,他机智勇敢,是村里的儿童团团长。游击支队的队长找到赵志民,希望他能完成送信的任务。赵志民通快地接受了任务。游击支队长把插有两只鸡毛的信交给他,对他说,这封信很重要,一定要迅速送到南佐镇西面、距离南佐8里路的属于根据地的马岭村(我老家苏庄村南面的邻村)。还对他说:路上一定要小心,遇到情况不要慌,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

赵志民二话没说,把鸡毛信藏在鞋底,戴上草帽,拿着镰刀和盛草的筐就出发了。他装着割草的样子,走小路,跨河沟,很快就来到了敌人的封锁线。

赵志民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正在琢磨应该走左边的路还是右边的路时候,一抬头,看到右前方正有两个日本鬼子向他走来,怎么办?逃跑是来不及了。赵志民想起出发时,游击支队长嘱咐他说的话。他往四周看了看,正好不远处有一滩牛粪。夏天牛吃的是青草,糞便很稀。他走过去用脚使劲踩了踩那牛粪,稀糊糊的牛粪不仅沾满了他两脚,,还溅了一身,走到旁边割起草来。     两个鬼子走过来,一个抓住赵志民的领子大声叫道:“八格牙路,举起手来!”志民装作傻呼呼的样子,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是鬼子军官的那个人吼道:“八路的探子,抓起来!”赵志民表面上装作惊慌,说:“俺是割草喂牛的!”鬼子将赵志民从上到下搜了一遍身,什么也没搜出来,牛粪的臭味薰得鬼子直捂鼻子,因嫌脏,鬼子就没有让他脱下鞋来检查。这时候,鬼子炮楼传来了号声,鬼子急着回去吃饭,踢了赵志民一脚,厉声喊道:“赶快滚,这里不准割草!”赵志民忍着疼痛,一路小跑到了马岭。

由于根据地得到了情报,军民进行了充分准备,不仅粉碎了敌人的这次扫荡,还拔掉了鬼子在附近的一个据点,给了鬼子沉重打击。

 

说明:有关此鸡毛信的主要情节是由把鸡毛信交给上级的仙翁寨村的我姨弟(他妈是我的姨妈)提供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458-1485172.html

上一篇:抗衰老96:《魔力中国名人录》上我的两个通版
收藏 IP: 221.196.170.*| 热度|

13 张晓良 史晓雷 宁利中 郑永军 尤明庆 雒运强 刘进平 崔锦华 孙南屏 高宏 钟炳 冯圣中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1 11: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