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在央视听到某产品“国产化率”的消息,有感于已经高举“国产化率”数十年的今天,能否更多地关注和宣传“关键技术国产化”?我查阅了百度和问询Deepseek,这里拟谈谈关于在有关指标中和媒体宣传时将“国产化率”与“关键技术国产化”并重的一些建议。
1.“国产化率”与“关键技术国产化”概念
“国产化率”是衡量技术引进项目中,国内生产件数量占整件产品生产件数量的比重,可通过价值或数量维度计算。这是1987年由国家经济委员会在《关于机电产品国产化率计算方法的暂行规定》中确立的,明确以自制零部件价值占比为核心指标,排除总装环节,并引入外汇使用率,作为辅助考核标准衡量技术引进项目。
显然,“国产化率(Localization Rate)” 是一个“量”的指标,衡量的是一个最终产品(如汽车、飞机、手机)中,由本国企业生产制造的部件和组件的价值占总价值的百分比,强调供应链的广泛覆盖,目标是降低对外依赖、带动国内产业、降低成本。
我这里想强调的“关键技术国产化(Core Technology Localization)”是一个“质”的指标,指的是对产品性能、安全性、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少数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强调对关键技术的掌控能力和创新能力,目标是避免被卡脖子、保障发展安全、掌握主动权。
2.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完整产业体系和供给优势推动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率呈现稳步提升态势,部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有所上升,出口产品相对于进口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很多高端制造业(如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等)的整机组装和大量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很高,但其最顶级的芯片、某些特定领域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等仍存在国外技术依赖。显然,高端装备领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国产化率梯度差异,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
(1)仍存在追求高“国产化率”而不够重视“关键技术国产化”的现象。不能仅追求短期的高国产化率指标而忽略核心技术的长期自主,因为一个产品可能拥有很高的国产化率,但如果最核心的部件(如芯片、发动机、工业软件)仍然依赖进口,则会存在巨大的风险,一旦外部断供(近年来有案例),被卡脖子,整个产业可能会瞬间停摆,不仅影响经济发展,更威胁国家安全。
(2)研发投入仍显不足。不能忽视发达国家仍对我国一些领域实行的核心技术封锁,许多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仍嫌不足,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不够,仍存在难以突破的技术壁垒。
(3)存在追求高“国产化率”而忽视成本降低的现象。不能单纯追求高国产化率,而忽视了跨国企业供应链渠道,未能很好利用诸如“一带一路”等的发展潜力来兼顾好控制成本与高国产化率的平衡。
3.“国产化率”与“关键技术国产化”并重的初步建议
在有关指标考核和宣传发布信息时,要提高战略视野,强化“国产化率”与“关键技术国产化”并举,降低综合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1)提高战略视野,确保国家安全和产业链安全。很多领域仍然需要增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提高“国产化率”,为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测试迭代和应用推广提供试验场,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联合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逆势突围,加速国产替代,以培育庞大的国内市场和重塑完善的产业生态,实现高水平的国产化。
(2)强化量质并举,平衡短期效益指标和长期技术自主。“国产化率”更注重“量”,而“关键技术国产化”注重“质”,作为一个地区或一家企业,两者不应成为矛盾的对立面,深层需求应该要平衡好短期效益指标和长期技术自主的协调统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点燃技术引擎,培养高端研发人才,同时吸收全球技术创新资源,协同开展细分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
(3)注重开放合作,建立“一带一路”跨国协作供应体系。坚持开放合作、优势互补,联合“一带一路”跨国企业供应链资源,完善国际物流渠道和产能合作平台,替换产品中的非核心技术部件,降低综合采购成本,逐步培育出畅通高效、成熟可靠的智能化组合套餐式供应链与产业链互补体系,催生本土技术巨头和增强国际市场接入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提升微笑曲线两端,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总之,“国产化率”是“躯体”,是基础目标,而“关键技术国产化”是“灵魂”和“大脑”,是终极目标,是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基石。我们既需要一个强壮的身体(追求完整的产业链),也需要自主的大脑和灵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肯定不会一蹴而就,而是要在AI技术浪潮和产业生态优化的激励推动下,凭耐力和协作构建市场驱动、技术可控、安全可靠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巨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5 0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