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科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qiangzheng

博文

把问号拉直:读研始终要有创新这根弦 精选

已有 4629 次阅读 2025-1-19 11:10 |个人分类:科苑漫谈|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昨天(1月18日),我的博文《谈谈学术论文三段式审稿过程》被评为“科学网2024年度十佳博文”,非常感谢“科学网”平台幕后英雄们的辛劳,也很感谢大家的厚爱!受到鼓励,我今天将前段时间撰写的“把问号拉直”系列之一博文的初稿,稍作修改完善发到“科学网”博客,以表感谢之情,也预祝大家蛇年在科学的舞台上劲舞,取得更大的成绩!

 “创新”的话题几乎被讨论得“烂大街”了,无处不需创新,无时不提创新,无人不谈创新。你也肯定听过“颠覆式创新”“原始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制度创新”等等,每个行业还都可以套上“创新”两字,很有点泛化的味道。由于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通常只有3-5年时间,对于多数研究生难以强求严格意义上含有创造性或革命性意味的创新,我们权且将“改进、改良、更新、革新、进步、进展、增强、增效”等都归入创新的范畴,当然也将“新方法、新技术、新理论、新工艺”等归入创新的范畴,按照这样的创新范畴,创新确实无处不在,创新确实永无止境,创新确实人人需之,为此我拟从五类场景,谈谈研究生读研期间永远要有创新这根弦,始终要有捕捉创新微光的准备,培养创新方法,然后真正写出高质量有创新的学位论文。

1.灵光一现的猜想,记一下

对于灵光一现的猜想,不丢弃,捕捉创新微光,记一下。你可能有过轻易舍弃掉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未予重视,而一段时间后,偶然从某“天才”的科研论文中,你却认出了这是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后悔吗?因此要保持好奇心,不要舍弃任何微弱的灵光一现的思路,要努力捕捉创新的微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先记下你所有的灵光一现、稍纵即逝的创新念头。当然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不能凭空瞎想,因为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要保持对你研究领域每一个相关细节进展的关注和学习,储备相关知识,做有准备的人当一定时间后,你再次冷静分析你记下的微光时,也许这类微光能成为你参加“挑战杯”和未来申请各类基金项目的思路。如我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就是在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储备,记下各种想法后,逐步形成的树木对靶喷雾的思路。但由于我通常会在不同场合随手将临时的想法记在不同本子上,有时自己也忘了记在什么地方了,因此建议大家隔段时间翻翻你的各类“笔记本”,也许藏有惊喜的微光片段。

2.一时不知的疑点,问一下

对于一时不知的疑问,不放过,质询创新疑点,问一下。国人常常内敛而不张扬,可能羞于表达,害怕出丑,也可能觉得问题浅显,不值一问。2012年12月16日我在“科学网”发的博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中谈到,图灵奖获得者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应用数学教授Leslie Valiant在主旨演讲的提问环节,发现都是资深且稍显年长些的提问者,特意提醒年轻学者能踊跃参与,经鼓励还算不错有一位年轻人提问了,为此我感慨“年轻人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大师”就在眼前。中国建设科技强国非常需要怀疑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新,在尊重巨人的劳动成果基础上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思想碰撞,启发开展跨界创新研究的可能,提出革新创新的解决方法。你要是没问题,无论如何要想出问题,因为这也是未来学术生涯中作为评审专家的基本功之一,只要想问,不回避未知甚至无知,尝试抱着“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可能是别人”的态度,抓住机会,大胆问起来。

3.临门一脚的困境,博一下

对于临门一脚的困境,不松懈,突破创新方法,博一下。要出高水平的成果,一定要敢于和善于突破与超越,困境是压力更是开展创新的鞭策。因此要敢于面对困境,但肯定不能瞎来,关键是勇于创新,要在清楚并充分掌握“困境”对象的最新、最全的文献资料,积累克服困境的底气,思考拓展功能、延伸范围,开展改革、改良、改进式创新。我在硕士阶段,开展静电喷雾研究拟采用接触充电方法时,绝缘是个难题,国外有文献介绍采用喷头雾化区给液体充电,采用超长绝缘软管连到药箱时,液体已基本不带电而解决绝缘问题,但超长绝缘软管会形成庞大的体积,这对于小型喷雾机是不可取的,因此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绝缘困境。通过不断分析思考小型喷雾机特点,最后将与液体接触零件通过紧凑绝缘设计而解决接触充电的绝缘困境,这也成为我硕士论文的一部分内容。对于研究生阶段,掌握创新方法往往比创新结果更重要,创新方法的锻炼会让你受用一辈子,因此要在困境中踢好你的创新方法“临门一脚”,结果可能不期而遇。

4.百思不解的难题,证一下

对于百思不解的难题,不言败,转换创新思路,证一下。常说“凡事三思而后行”,而对于已经“百思”仍然不解的难题,能否采用逆向性思维,提高拓荒意识,转换创新思路。譬如假设所要的结果,然后倒推过程的深层逻辑求证前提,看看是否有所启发。我在开展当时找不到任何先例的荷电液体表面张力测量时,要解决如何给供试液体充上电而仪器不带电的难题,大家可能会说从绝缘着手,确实是的,但我在尝试不同方案以及不同材料均告失败过程的较长一段时间里,围绕绝缘要求,不断倒推过程转换思路,遴选测量部件材料和改进加工工艺并求证其绝缘效果,最终找到了解决的方法措施,后来该改进仪器的测量部分还申请了专利,测试装置与测试结果成为我硕士论文的一部分内容并与导师一起撰文参加国际静电学术会议。我们常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百思不得一解的难题,屡战屡败,但只要不断转换创新思路,总会有解的时候,你肯定能成为真正的解题之人。

5.难以突破的堡垒,攻一下

对于难以突破的堡垒,不放弃,挖掘创新路径,攻一下。“万事开头难”,探索创新过程是痛苦的,而且通常没有捷径可走,对于歧途穷途,鲁迅就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也就是挫折时不言放弃,要持之以恒地探索创新,终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需要攻克既要让喷雾机风筒出口转向以适应喷雾机地头转向的要求,又要让风筒出口俯仰以适应低矮喷雾目标或高大喷雾目标的喷雾要求,通过集思广益和共同交流讨论,比较研究多种方案,最后采用喷雾机调头时通过水平喷筒转盘实现风筒出口转向的要求,设计两截风筒的柔性联结方法解决出口俯仰问题,这既是我的博士论文内容之一,也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保持创新的激情,锲而不舍地去攻克一个个“堡垒”,也许成功的曙光正在等着你。

 

创新往往是孤独者的艰苦旅程,我们要激励创新并宽容对待失败,要培养敏锐的创新意识,保持好奇心,紧抓创新之弦,善于转换创新思路,寻求严谨的创新方法。当然我们不需要一切夸张浮躁、自吹自擂的所谓“创新”,我们期望的是真实的自主创新,紧绷着创新这根弦,哪怕只有一点点创新的元素。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51760-1469449.html

上一篇:把问号拉直:请精心维护好学术诚信避免陷入“塔西佗陷阱”
下一篇:把问号拉直:聊聊研究生的“时间从哪儿来”
收藏 IP: 114.229.131.*| 热度|

3 王涛 王安良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