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导师的"过高门槛"要求不可取 精选

已有 6717 次阅读 2025-3-3 08:3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导师的"高门槛"要求不可取

有位朋友家的孩子要读博士研究生,现在导师对博士生的录取有比较大的决定权。朋友告诉我,该生与那个导师已有接触,导师可以同意录取他为博士研究生,但必须签一个协议,在读博士期间,必须发表一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才能毕业。他很纠结,一方面想继续深造读博士,另一方面,又担心不能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而难以毕业。

我问他三个问题:这个导师的团队,以往几年,每年发表几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另外,导师目前的研究方向在学科的细分研究领域处于什么位置,是不是处于研究前沿,相对比较容易发表论文?课题组的科研经费足吗?回复是这是一个刚升到博导的年轻导师,科研经费也不多,以往几年发表的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很少。听了这些回答,我给的建议是读这个博士风险不少,且读博期间也是压抑的,与这导师签这协议要慎重。

对于这个年轻导师的做法,我很不认同。其实博士生能不能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导师的作用往往大于研究生。若导师的研究领域是学科细分领域的前沿,以往几年,年年有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发表,且研究经费充足,研究生团体团结互助,学习研究的氛围很好,签这样的协议应是轻松的。即使导师不要求签这样的协议,一个优秀的博士研究生也会自觉地发表1篇甚至一篇以上的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我招的博士研究生,重来没有提出这样的特殊要求,但学院博士毕业要求的硬性标准必须遵守,我当然要评估将来这位学生能否顺利毕业,会了解学生在硕士期间是否有SCI论文发表,对科研是否感兴趣,能不能发表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应是导师与博士生双方共同的事。近几年许多SCI期刊的影响因子增加很多,课题组一年发表几篇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也成为常态,从我这里毕业的博士生,应都有影响因子大于10的SCI论文发表。

通过DeepSeek了解,高校的年轻教师与新晋博导普遍面临"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某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报告显示,发表IF>10论文的考核权重占比达47%。这种制度性压力促使部分导师将科研考核指标转嫁给学生。部分青年导师存在"以刊评文"的认知偏差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的问卷调查表明,68%的35岁以下导师认为IF>10的期刊才能代表学术前沿。倒逼机制可能激发一些科研潜力。剑桥大学研究显示,适度压力下研究生的创新产出提升23%,但需配合充足的学术支持。且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学术异化现象加剧,某知名高校调查发现,设定过高论文标准的课题组,数据造假发生率是对照组的2.3倍。师生关系也会发生异化,过度强调论文指标导致指导关系异化为"论文生产"交易,某985高校出现博士生集体更换导师的极端案例。

SCI论文影响因子成为悬在博士生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我们更需要思考学术训练的终极价值。优秀的导师既设定挑战性目标,又提供攀登的绳梯。学术成长不是赌徒式的冒险,而是师生共同书写的智慧长卷。唯有建立尊重规律、充满人文关怀的培养生态,才能真正孕育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创性成果。这样,才能既培养了人才,又获得相应的科研成果,形成双赢或多赢的局面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2399-1475657.html

上一篇:DeepSeeK关于开放获取论文的讨论及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收藏 IP: 14.19.6.*| 热度|

25 刘进平 周忠浩 褚海亮 张士宏 王从彦 檀成龙 毛善成 肖小敏 乔中东 王涛 夏炎 朱爱军 池德龙 孙颉 宁利中 崔锦华 杨正瓴 璩存勇 李陶 张忆文 郑永军 雷宏江 汪运山 曾德智 王世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3: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