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国基申请的运气

已有 1407 次阅读 2025-9-8 07: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部分高校的老师,在晋升的压力驱使下,年年都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资助率只有10%多一点的前提下,有时“运气”就显得特别重要。

我们课题组以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近年来在低碳节能的生物脱氮领域,与厂矿企业合作,开展现场的中试及工程应用推广,每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十篇以上的研究论文,2024年在水处理界顶刊《Water Research》也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自认为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故今年还是满怀信心地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等到8月底,评审结果出来了,又是没有获得资助,大部分评审专家的意见还是正面的,但有一位评审专家的意见如下:

请评述该申请项目是否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国家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请详细阐述判断理由。

项目申请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有关,但研究路线存在问题,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在我国被研发了近30年,到目前为止,除发表的论文数量领先世界外,工程应用聊聊无几。事实上,ANAMMOX工艺只是对传统生物脱氮技术的一个“Coner”补充而已,不过只是一个小众技术。然而,国人至今趋之若鹜的研究大有将其大众化之势。30年的研究结果证实,这种趋势是徒劳的!

这个意见显然是反对的,在竞争这么强的项目评审,出现一个反对意见也就意味着被枪毙,今年又无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了。

厌氧氨氧化工艺,在水处理生物处理工艺中是发现最晚,应用最迟的水处理工艺,相对于目前应用最广的活性污泥法好氧处理工艺,它发现于1914年,到目前为止已有110多年的历史,而厌氧氨氧化,1995年才正式发现并鉴定出厌氧氨氧化的菌群,首次工程化应用尝试在欧洲荷兰于2001年,国内开展厌氧氨氧化这个技术研究应只有20年的历史,相对而言,这仍是相对比较新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水处理工艺。这项研究能成为研究热点,并发表大量的研究论文,仍在容易发现创新点,也切合国内的“双碳”目标,同时,相对于常规的生物脱氮水处理工艺,它还能节省大量的水处理成本。

所谓的工程应用聊聊无几,只能说明评价者的孤陋寡闻。北京每天几百万吨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厌氧消化液,几乎都经过了厌氧氨氧化技术的脱氮处理,我们研究团队完成的相关厌氧氨氧化的工程项目,也超过了十项。近年来,国内能做厌氧氨氧化脱氨的环境保护工程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可以预见的将来,厌氧氨氧化的工程肯定会越来越多。我们常讲,没有最好的水处理工艺,只有最合适的,不可能所有的废水都能用这种技术,因为碳/氮比高的废水,可以有其它更合适的处理工艺。但低碳/氮比的氨氮废水,用厌氧氨氧化肯定是最低碳节能,且最省钱的生化处理工艺。

申请与厌氧氨氧化相关的国基的本子到了这位鄙视厌氧氨氧化工艺的评审者手中,被枪毙也就是必然的。投诉?这没有什么可以投诉的,评审者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只能说今年国基申请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虽然没有拿到今年这个“国基”,但并不能阻止我们在这个方向的继续研究与应用。高浓度氨氮的厌氧氨氧化,工艺已基本成熟,能研究的课题不多。但低浓度氨氮的厌氧氨氧化,由于仍存在关键的技术瓶颈,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大规模工程化应用。在这个领域,我们已有五年多的研究历史,三年前与二家企业合作,开展了工厂现场的中试研究,2024年,我们通过在广州现场每天处理15吨生活污水的一年中试结果,在《Water Research》发表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开发的低浓度氨氮的稳定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已进行了四次技术迭代,今年我们利用往年积累的科研经费,在广州的一大型污水处理厂,总结近年来在这个领域研究的所有经验教训,建设了每天100吨生活污水处理中试装置,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启动速度快,工艺运行可靠,出水稳定达标,该技术已达到工程化应用的技术水平。现正准备筹集更多的研究和开发经费,改造一座日处理壹万吨左右的低碳氮比污水处理厂,坚信新技术的应用,将在工厂运行的碳源投加成本,电耗,及污泥处置成本上,通过节省运行费用,在三年内收回工艺改造的投资成本,从而促进开发的新技术真正能大规模工程化应用。

有时在“运气”面前,没有什么“公平”可言,这世界没有绝对的“公平”,不要在“公平”问题上钻牛角尖。不相信有绝对的“公平”,并不是要选择躺平,我们仍要相信“公平”,追求“公平”,尽量做到“公平”。我坚信,只要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一份辛苦,一份收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32399-1500900.html

上一篇:开智驾车的乐趣及应有的态度
收藏 IP: 120.230.131.*| 热度|

6 刘进平 李志林 肖小敏 郑永军 王涛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11 0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