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想我们当年上大学那会儿,正值改革开放之处,百废待兴,年轻人充满着朝气活力。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每个青年学子的梦想和愿望。求知欲让每天的大学生活紧张而充实。每个人的心理状态健康积极,压根没听说厌学和抑郁这些词儿。一晃40多年过去了,看现代大学生发生的事情,令人困惑不解。现在的大学生究竟怎么了?总感觉现在的年轻人缺少了点什么。物质条件大为丰富,但精神层面缺失,理想与奋斗不如从前。
大一阶段:刚摆脱高考重压,身心自由放松,且距求职尚早,部分大一新生目标缺失。同时,他们难以适应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缺乏学习动力与自制力,学习问题突出。此外,离开父母约束和中学老师监管,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他们容易不知所措。比如面对众多学生社团组织招新,不知是否继续参加。面对新伙伴、舍友,不知如何相处。面对活动花销,因家庭经济条件不同而产生矛盾心理。自我意识放大,个人利益优先。
大二、大三阶段:大部分学生熟悉大学特点后开始专业课程学习,但有些学生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加上部分教师教学管理不严,课程内容陈旧,导致他们开始混日子。看到周围同学丰富的社会、科研、实践活动以及兼职、交友、考证等,部分学生缺乏自信,不确定是否参与。同时,面对校园贷等诱惑和现实与理想大学的差距,一些学生对大学到底该怎么上感到迷茫,过上佛系生活。
大四阶段: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许多学生为考研还是先就业再考研而迷茫,毕业班课堂缺课现象普遍。在就业选择上,他们纠结于出国留学还是国内就业、去基层还是大城市、到体制内还是创业等问题。此外,面对不确定的工作地点和职业岗位,不少毕业生犹豫、彷徨,再次陷入迷茫。
学习方面:大学学习方式更自主,一些学生摸不到头脑,出现放纵自我、找不到学习意义目标、缺乏学习动力、逃课旷课、考试作弊等问题。说到底不知为何而学,怎样学习。
人际方面:远离家人进入集体生活,因地域文化、性格、沟通交流等因素产生人际摩擦和冲突,长期的人际冲突会影响心理健康。社恐的学生若长期缺乏人际关系,孤独感增加,也会影响心情。个别学生因毕业,学位等问题陷入焦虑,不从自身找原因,将其归咎于学校,老师,师生矛盾频现,极端事件增多。
自我认知方面:对自身认识不清,不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专业也缺乏充分了解,在高考选专业时仅以分数为标准,导致在大学中容易迷茫。
未来规划方面:不清楚未来职业方向,对于毕业后是考研、考公、就业、创业等选择犹豫不决,担心未来不确定性,缺乏接纳不确定性的心态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导致大学生迷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社会环境、家庭因素、个人心理发展特点等,最重要的是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认知和规划能力是大学最应该做的,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知识本身改变不了命运,而成为一个有理想奋斗拼搏的人才能面对未来。
大学生自身也应积极调整心态,主动探索和尝试,尽快走出迷茫。社会大环境也应关注大学生给予必要的正确导向。思政队伍也要与时俱进,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靠堵封压不如疏导放。思想工作要润物细无声,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力和成人意识,有担当责任,积极面对学习,就业和未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6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