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沟通无处不在 精选

已有 4473 次阅读 2025-11-8 17:11 |个人分类:我的散文|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微信图片_20251108170619_318_3.jpg

(一)Communicate

昨天,我开车回家。准备右拐进小区地下车库。正在栏杆翘起的时候,或者正在我的车在栏杆下面的时候,我听到车子右后方“咚”的一声。头转过去一看,有一辆电瓶车倒在了小区进口外面的非机动车道上。我把汽车停下,走过去,问那个人:“碰到吗?”

她说:“碰到的。”

我一边拍照一边说:“我的车子有监控的。需要叫警察吗?”

她说:“不需要。”

我说:“需要我赔钱吗?”

她说:“不需要。只要你帮我把车扶起来就可以了。”

我说:“是不是扶起来之后,各自离开就行?”

她说:“是的。”

我让她先下电瓶车,然后使出很大的力气,把电瓶车扶起来。看到她的车上挂着一个塑料袋,里面放着一个猫粮罐头。

后来,我看了行车记录仪的视频。我右拐时候,那辆电瓶车在和我的车子垂直的非机动车道上,以飞快的速度过来。在我右拐成功后,她才冲到我汽车右后方,急刹车,自己倒地的(地上有些湿滑)。

这个只是人际communicate的一个例子。日常这种communicate的情况有很多啦。比如:回到家,我发现厨房水斗有脏的水冒出来,马上打电话让物业派人来通下水道。

日常遇到很多事情,不要回避,不要害怕,这才是解决问题应有的态度。

(二)我一直认为,人需要和别人好好沟通

我父母住在江苏启东的海边。爸爸喜欢到外面去拍风景照。有些沙滩是围起来的,或者说,没有到开放的时间(比如上午几点钟),是不开放的。但是,爸爸认识保安和各种人,见人就打招呼“老张,老王”,他总有办法到沙滩去拍日出。

再比如,我认识一个看碉堡的老者。他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找到村子里,和别人攀谈几句,别人就放他进自己的院子拍碉堡的照片,或者带着他到农田里去找碉堡。甚至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当地人还会用塑料袋装一些青菜给他。

有一次,我到了“协信星光广场”附近的一个围起来的地方旁边。那是一个已经拆迁的工厂,但有两幢废弃的建筑。围墙的内侧有一个碉堡,这是我通过短视频知道的。我不会也不敢翻墙进去,那非常危险。看到门岗,我犹豫了一下,然后走过去,跟保安好好说。我说我是网上看到这个碉堡的信息的,想过来看一下。我不会去废弃的建筑,只是走几步过去,看那个碉堡,拍几张照片,肯定不会对他们构成影响。他说:“你什么单位的?”我如实相告,他允许我进去拍照片,并站在路上一直看着我。我出门时,还和他攀谈了几句。

微信图片_20251108170620_319_3.jpg

还有一次,在一个由拆迁的场地改造成的最简易的停车场,我看到有一个碉堡,但它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停车场保安住的临时屋子里。透过玻璃门,我看到里面没有人,但我不能贸然过去。等了一会儿,看到旁边另外一个房子有一个人走出来,我就走上去沟通,说明来意。他说:“你什么地方来的?”我说是杨浦区过来的。于是,那个人放我进去拍照。

微信图片_20251108170134_317_3.jpg

我不是新闻记者,但是我学过如何采访他人。周末,我开车去宝山玩。路过一个地方,只见电子地图上写着“石庙”两个字。我开车过去,把车停下。庙门并没有开,但旁边有个小门,我正好看到一个老者(管理员)出来。

我问:“能进去看一下吗?”

他说:“你来干什么?”

我以为他想问我是不是来烧香的,以及是不是准备买香烛,就说:“我在地图上看到这个地方,来看一下,这里有没有功德箱?”

他说这里不收钱。他说:“你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是某某大学教授,他就打开庙宇的各个门,给我介绍这个庙的前生今世,我在那里逗留了一个多小时。

(三)当面沟通效果会更好

6月底,有很多大学都会派出招生宣传小分队,到各地去做招生宣传。有的人说,只要大学把自己“内功”做好了,学生自然会来。的确,把“内功”做好,有助于吸引学生。但是,去和不去当地,还是会有很大区别的。

去了当地,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面谈。面谈就像是“相亲”,学生和家长会感觉一下:这所大学的老师是怎样的形象?是不是敬业?是不是教育专家?是不是知识渊博?是不是热情?是不是真诚?谈吐怎么样?有没有共同语言?

房产租售也是这样,房主和买房或者租房的人会进行面谈。尤其对于租房来说,租金的高低往往不是主要矛盾——每个月租金多几百、少几百,又有多大的区别?彼此都不差这点钱。但通过面谈,彼此看看是不是投缘。房东可能的顾虑有:家里的小孩会不会在墙上乱涂乱写?租客会不会把很多人带到家里来?租客会不会养狗养猫?租客会不会赖水电费?房东可能想了解:租客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收入稳定不稳定?租房子会不会有别的用途?通过面谈,能增进彼此了解,有时候还会觉得沟通挺顺畅的。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学教师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沟通。包括和研究生谈科研、谈心谈话,和别人讨论工作。大学教师也需要通过“答辩信”,回答审稿人的问题。只可惜,他们无法和审稿人面对面地交流。

有时候,我会写一些能够在报刊发表的文章。这需要“厚积薄发”。就是说,仅仅坐在电脑前面,是写不出好的文章的。好的文章,必然是融入了自己通过长期实践得来的经验教训。为了写好文章,也可以多去采访单位里的人,多和别人讨论。哪怕有些话刺激到了你,也能增加你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虽然也许你不会直接把这些直接引语写到文章里去,但是经历各种交谈,写出的文章会更具有深度,跟具有普遍性。

总之,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你会发现自己有很多时候都在和各种各样的人沟通,无论跟自己的孩子沟通,跟同事、领导、学生沟通,还是跟卖汽车、卖保险、卖飞机票的人沟通。沟通is everywhere。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509452.html

上一篇:新生
收藏 IP: 180.165.29.*| 热度|

10 郑永军 崔锦华 王涛 李训军 钟炳 马臻 郭战胜 武夷山 李志林 guest3100621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0 0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