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

(一)取得更加形象的认识
经常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上看到上海各区县的“专版”或者“专题”文宣。文宣里,有市容市貌的照片,看起来很现代化。然而,文宣的内容相对枯燥,不是特别吸引眼球。
小时候,我在浦东,很少去市区。现在,我有时候会开车去市区以及郊区看看。这使我对城市的现状有更多的了解,取得更加形象、直观的认识。
在短视频里看到别人看碉堡,似乎比较形象,但是碉堡周围的情况却是不清楚的。一定要自己过去,亲自去看,才会有更加形象的认识。
换言之,在去之前,一味地根据短视频作者透露的碉堡定位,在地图上标记,是没有用的。亲自去看一下之后,几个碉堡在地图上的定位就在自己心中了。
做行政工作、招生也是这样。听别人讲这个、那个,可能会有一定的印象,但总比不过自己亲自过去、参加实践。亲自过去(比如去外地招生)只是一次行不行呢?还需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反复的实践,才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二)见好就收
一进入迪斯尼乐园,我就想着“落袋为安”,即排上一个队,玩到一个项目;然后,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玩。
在城市里开车玩,我就像在迪斯尼乐园玩主要的项目那样。我会把车开到一个“景点”(比如教堂、寺庙、碉堡、古迹),参观一下,然后“奔赴”下一个“景点”,就像完成任务那样。

有时候,周末的早上,我五点多一起床,就开车出发了。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有些疲惫了,就慢慢往家里开车。哪怕我在小红书上看到附近某个村子有两个碉堡,我都不想去看了——开过去的话,首先需要找停车位,然后需要花时间找到那两个碉堡。
我想,这时候,我的旅游已经“饱和”了,还是留一下念想给将来吧。
还有的时候,正准备继续玩下去,突然妻子发来微信,问我什么时候回家。于是我不得不“见好就收”。
下次再去玩,显然不会只是看上次没有看的那个景点,而是把两三个景点串起来,在城市里面体验、感受。
(三)trust
人和人之间,到底有没有最基本的新任?
一天,我妻子从家里出发,准备去学校。快走入地铁的时候,她看到地上的落叶挺有感觉,就对着地上的落叶拍了一张照片。不料,旁边的环卫工人见状,说“不能拍照,快把照片删了,这里有摄像头的。”
这真是奇怪:在公共场所,为什么不能拍照?“有摄像头”和“不能拍照”有什么逻辑关联?我想了一想,也许是环卫工人怕我妻子投诉,说这里的地面没有扫干净吧。

我在外面看碉堡的时候,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在“岚皋路桥”那儿看到一个长方体的碉堡(并非上图)。碉堡的旁边有一些植物。我变换着角度拍摄碉堡的照片,并且穿过植物,走向小路。在穿过植物的时候,有看到绿化工人放在地上的包,并且地上似乎是他们在工作之余歇息的场地。看我在这儿东转西转,一个包工头模样的人问我:“拍什么的?”我指了一指眼前的“水泥疙瘩”,说在拍碉堡,他才似乎放下戒心。
无独有偶,在一所中学门口有个车站。有个碉堡在车站的后方,靠着中学的围墙。我骑着共享单车到了车站,把车停下,然后朝着围墙走几步去拍碉堡。我回头一个,一个等车的老人朝我这儿使劲张望,而且像是“朝阳群众”那样朝我这个方向走了两三步,像是在看我是不是“搞破坏”,或者是不是“随地小便”。
相较而言,一些退休工人看碉堡,倒是不会被当地人怀疑。我认识一个“人畜无害”的退休工人,他去外面看碉堡,会有人当向导,还有当地的农民装一些地里的菜,给他带回家。他和当地人还会拍照合影。
我只是体悟出:人经常需要面对“信任危机”。记者去现场采访,需要“打破坚冰”;销售经理去公司推销,需要“打破坚冰”;大学老师去外地招生,也需要获得考生及其家长的信任。
(四)人和碉堡
记得在美国橡树岭做博士后,在我家前面的停车场。有一次,我看到一只乌龟被压扁了。于是,蚂蚁、蜜蜂都来分解它的血肉。过了几天,它成了一个空壳。我看到小区的清洁工拿着钳子过来捡垃圾,我看到他看到了乌龟壳,流露出嗤之以鼻的表情。

如今,在上海看碉堡,我也看到当地居民和碉堡的关系。在有的小区(彭一小区),碉堡是老年人儿时的记忆。小区老房子拆迁了,原先的碉堡暂时被搬走;等新房子早好,原先的碉堡重新搬回来,加固底座,当地的居民重新找到了记忆。在有的小区,居民们开会决定碉堡的保护,设立了“碉堡花园”。
也有一些小区,碉堡隐藏在绿色的植物丛中。碉堡的旁边排放了雨伞、木头纸板箱、猫窝。在植物丛中,有一条条的小径,供爱猫人士走过去加猫粮、加水。
在有的小区,碉堡被木栅栏严严实实地保护住。还有的碉堡被改造为“滑梯”、亭子的基座。
(五)我和短途旅游
最近半年,周末和假期,我经常会开展市内的短途旅行。原因是,在工作上遇到很大的压力,想利用周末时间“散散心”。

在周末旅游的过程中,我大多数情况下会忘了工作,基本上很少有人来打扰我。但有时候,也会思考自己接下去如何面对工作以及如何选择。
最近一年,在忙乱中,我搞清楚了很多事情及其细节。这使我增进了对教育的认识。我也思考过很多的问题,包括何去何从。
通过短途旅游,我试图找到短暂的平衡。回到办公室,我开始整理书籍,把一些“没有用”的书籍清理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25 04: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