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本博主(马臻)撰写,已经发表在《2024新时代高校环境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25: 830-832;发在科学网时,数据有更新。]
相较于数理化生等基础专业,环境专业在我国出现较晚。推动环境专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面对“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使命,环境专业必须要有行动、出成果。
大学教师的工作除了科研和行政,主要是教书育人。育人是指培育本科生和研究生。人们一般认为教书就是授课。实际上,授课是最基本的教学工作;从事课程建设、编写教材、投入教学研究也是重要的,但大学教师往往缺乏能力、缺乏时间、没有积极性从事这些工作,开展这些工作也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取得工作亮点(包括出版教材、获得市级以上的教改项目、入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是必需的。能否推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取决于学校和院系是否有氛围和资金,能否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取决于教师是否意识到这么做的重要性;取决于具体的工作机制。在好的氛围下,教师能感受到学校和院系对此的重视。在好的机制下,大家能找到相关的资源(比如教材出版费、教学研究经费)和讨论交流的平台,也能够逐步从校级教学项目走向市级教学项目。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也很重要,从事教学管理的中层干部应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在2019年审核评估之后,复旦大学环境系加快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研究的步伐。
一、主要举措
要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奖项申报、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积极性,需要顶层设计,需要系统集成,需要压茬推进。可以采取几个方法。
一是优化评价体系。近年,复旦大学环境系对年终工作量考核体系进行调整,显著增加教学工作量的比重。大大增加了对教师编教材、获得教学成果奖等市级以上教学奖项的计分。
二是项目制推进。组织教师申报校级教学项目,并把关。教师获批各类教学项目后,有经费,也有动力从事教学改革、教学设计、课程录制。在从事这些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能更加理解自己讲授的课程,使自己的讲课更加考究,并提炼出教学思想。并且,项目执行往往需要中期考核、提交结题报告,这就促使教师取得实质性的推进和成果。获得校级教学项目和荣誉往往是申报市级和国家级教学项目、荣誉的前提。经过这样的项目制推进,教师获得市级以上教学项目、荣誉明显增多。
三是搭建平台促交流。复旦大学环境系入选复旦大学课程思政试点院系,并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有项目运行经费,有平台,有人员,有微信群,也有运行机制。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汇集了一批热心教学的教师,他们不但交流课程思政,而且还交流教学论文撰写、作报告、出版教材等。系里还经常举办教学沙龙,研讨教学问题。促交流不仅是系内的,还包括复旦大学环境系和别的学校环境院系的交流;教师还“走出去”,参加环境专业的教学研讨会。
四是拓宽资金渠道。学校除了给院系基本的教学经费,还会拨实习实训经费、荣誉课程经费、曦源项目经费等,但这些只能满足基本的需要。为了提升教学的能级,必须拓展资金来源。复旦大学环境系每年从院系发展经费出资,优化教学设施更新,给“想做事,但没经费做事”的老师一定的资助。获得资助的老师编写教材、录制网课、从事教学改革,都取得了成果。并且,依托学校,获得教学仪器购置经费,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条件。特别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仪器和场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五是发挥教学管理“催化剂”的作用。分管教学的副系主任需要发动教师从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奖项申报、教材编写。发动时,做到面上发动和点上发动相结合。需降低从事这些事情在教师心中的“能垒”,帮助教师克服“做不了”的思想。帮助教师把关教学申报材料,为教师提供申报的便利。为教师寻找资源,帮助教师把事情做成。用成功的例子鼓舞教师。
二、成效
基于以上系统做法,复旦大学环境系在2019年(上一次审核评估)至今获得的教学方面的成果: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另有2门出校参评),市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市级重点课程4门,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1门,上海高校国际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1门,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位,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特等奖1个,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个,教育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项目3个,教学部学位中心工程案例项目1个,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优质发明银奖1个,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三等奖1个,上海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九三教育论坛征文二等奖1个、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征文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出版教材10多本,另有多本教材即将完稿;出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并编写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手册。教师获得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白玉兰荣誉奖”、中国政府友谊奖、上海市教育系统比翼双飞模范佳侣提名奖。在《文汇报》等报刊发表教育相关文章100多篇。另外,全系教师获得校级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等教学方面的项目和荣誉约160项。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进展。2019年至今,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市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银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海赛区银奖、第十四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赛区金奖、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
总之,形成了从事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程优化的氛围,在课程思政、全英文课程+暑期学校、教材建设、教育写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形成亮点和特色。
三、经验启示
在全面系统地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需要产生能够展示的亮点。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奖项申报、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积极性,需要顶层设计,需要系统集成,需要压茬推进。
优化评价体系是必须的,但不是万能的。一方面,优化评价体系,可以反映出院系对教学的重视,这种重视态度能够鼓励教师多把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但另一方面,有些事情(比如编教材)本身具有难度;就算评价体系优化了,对于教师个体而言,也很难立竿见影地产生成果。
教学需要慢功夫,需要积累,需要循序渐进;如果没有校级的课题,就很难有市级的课题和全国级的教学奖项。因此,必须让教师意识到“循序渐进”这样一条规律。用古人的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于是,需要给教师铺台阶,有时还需要给教师“种子基金”,雪中送炭。
此外,还要在院系管理层面阶段性地梳理总结,明确主攻方向和薄弱环节;明确哪些内容需要积累,以便形成“板块”;明确哪些教师可以做什么事情,以便形成突破。
参考文献
[1]马臻. 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建设:实践和思考[J]. 时代人物, 2023, 17(30): 174-176.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703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