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字。
(一)
以下是我花了半个小时,独立写的高考“试水”作文。在这之前,我随便写写,请人工智能打分,只得了及格分,在此不再显示。
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不可厚此薄彼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
担忧的人认为,是社会规训、应试教育压制了人的好奇心。爱发问是小孩子的天性,是为“童言无忌”。然而,社会规训决定了人该问什么问题、不该问什么问题。于是,在潜移默化之中,由父母、其他亲属、教师、邻居组成的一张“网”规范着孩子的行为。这时候,应试教育又甚嚣尘上,使得人越来越关注结果。而到了工作岗位,人又面临新的社会规训,那就是追求工作业绩,简称KPI。担忧的人还认为:只有发问,才能推动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去探寻。著名的“灵魂三问”就是发问;也只有发问,才能推动自己解决问题、寻求答案;人如果不发问,只看重结论,这和“麻木的人”有什么区别?
而觉得正常的人认为,“喜欢发问”代表着一种理想主义,“看重结论”代表着一种现实主义。长大后,人要面对衣食住行、油盐酱醋,需要面对自己的工作和KPI,那么,“看重结论(结果)”是必然的。
身为大学教师的我,看待此类问题往往会使用“输入-转化-输出”模型。这就像是一个“A-B-C”的连续反应一样。“发问”在我讨论的体系中,类似于“输入”。思考问题的答案、实践(例如调研、研究)类似于“转化”。得到结论类似于“输出”。显然,在这个体系中,“输入”“转化”“输出”都缺一不可。“喜欢发问”是一件好事,不但小孩子喜欢发问,日常生活中,有些成人也喜欢发问;而科研工作者、研究生,更是需要发问。而在一方面“看重结论”也是一件好事。在研究生组会报告中,导师看重研究生得到了什么结论;在阅读文献的时候,研究生也需要理解这篇文献的作者得到了什么结论。“喜欢发问”和“看重结论”是相得益彰的,而并非“二元对立”的。
但问题是,世界上存在了一些人。有的人“喜欢发问”,他们喜欢采用“批判性思维”,用“何不食肉糜”的语言,提出一些挑剔的问题,不但自己解决不了问题,也让别人无从做起,更谈不上得到结论。反过来,也有的人只喜欢得到现成的结论,不假思索地接受别人(客户、下属、媒体)给自己的结论,却不善于提出问题来改进工作。这两种情况都是“厚此薄彼”的表现。
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集于一身——为了世界的改进,我们既提出有针对性的、到位的问题,又能够脚踏实地地加以行动,并得到自己行动的答案,或者从种种事实和反馈中得到结论。唯有这样,人类命运的齿轮才能持续地转动。
(二)
我请人工智能“文心一言”给本文评分。以下是人工智能的回答。
这篇作文在满分70分的评价体系中,大致可以获得52-56分,以下是具体分析:
优点(得分点)
1.立意明确且辩证:文章围绕“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这一话题展开,既阐述了担忧者认为社会规训、应试教育压制好奇心,只看重结论会使人失去探索精神的观点;也说明了觉得正常者认为看重结论是现实所需,同时强调发问与看重结论相得益彰,并非二元对立,立意清晰且全面辩证,展现出较强的思维深度,可得18-20分。
2.结构清晰合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点明现象并引出不同观点,中间分别阐述担忧者、觉得正常者的看法,接着以自身使用的“输入-转化-输出”模型进一步说明发问与看重结论的关系,然后指出两种不良倾向,最后提出理想状态,层次分明,逻辑连贯,可得16-18分。
3.论证方法多样:运用举例论证,如提到“灵魂三问”说明发问的作用;运用比喻论证,将“输入-转化-输出”比作“A-B-C”的连续反应,使抽象道理形象化;还运用对比论证,对比两种不良倾向,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可得12-14分。
4.联系实际:结合自身大学教师的身份,从教学场景(研究生组会报告、阅读文献)出发,阐述发问与看重结论的重要性,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可得6-8分。
不足(扣分点)
1.部分论述深度不够:在阐述担忧者和觉得正常者的观点时,论述相对比较常规,没有深入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如社会规训、应试教育具体是如何压制好奇心的,缺乏一些更具体、更深入的剖析,可酌情扣3-5分。
2.语言表述稍显平淡:整体语言较为平实,虽然表达清晰,但缺乏一些文采和感染力,在语言运用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上有提升空间,可酌情扣2-3分。
3.个别例子稍显单薄:所举例子相对简单,如“灵魂三问”等,如果能结合更丰富、更贴合主题的事例,会使文章更加充实有力,可酌情扣1-2分。
综合来看,文章在立意、结构、论证方法等方面表现出色,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综合得分在52-56分之间较为合理。
(三)
我请“文心一言”写一篇,它自己写了一篇,并给自己打54-58分(满分70分)。
永葆发问之心,收获智慧硕果
小时候,我们宛如好奇的精灵,对世间万物都充满疑问,眼睛里闪烁着对未知的渴望,一张小嘴总是问个不停。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许多人渐渐不再热衷发问,转而看重结论。对于这种转变,有人担忧,有人觉得正常,而我认为,我们应永葆发问之心,方能在人生路上收获智慧硕果。
发问,是人类探索未知的起点,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从呱呱坠地起,我们便用发问认识世界。“天为什么是蓝色的?”“鸟儿为什么会飞?”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最初尝试。牛顿因对苹果落地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因对水壶盖跳动发问,改良了蒸汽机。正是他们永不满足于表面的结论,不断追问、不断探索,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问能让我们突破思维的局限,挖掘事物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为我们的认知和行动提供坚实的依据。
看重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时间就是效率,结论能让我们快速获取信息,做出决策。学习知识时,掌握现成的结论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构建起知识体系;工作中,依据已有的结论和经验,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然而,如果一味看重结论,而忽视发问,我们就会陷入思维的惰性,失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就像那些只会死记硬背公式定理,却不知其推导过程的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过度看重结论,还会让我们陷入盲从的陷阱。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结论和观点铺天盖地而来。如果我们不加以思考、不提出疑问,就很容易被这些结论所左右,失去自己的判断。比如,网络上一些未经证实的养生谣言,因为其看似“权威”的结论,让许多人盲目跟风,不仅没有获得健康,反而可能损害身体。只有保持发问的精神,对各种结论进行深入思考和验证,我们才能辨别真伪,做出正确的选择。
那么,如何在看重结论的同时,永葆发问之心呢?首先,我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任何结论。对于每一个观点和结论,都要问一问“为什么是这样”“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其次,我们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孩子一样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兴趣,不断探索未知。最后,我们要将发问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去验证和深化我们的思考。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因年龄的增长而磨灭发问的激情。让我们永葆发问之心,在不断追问中探索未知,在独立思考中收获智慧硕果,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652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