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先睹为快:张军平教授《高质量读研2》 精选
2025-5-27 20:05
阅读:4034

微信图片_20250527200104.jpg

科学网博主、复旦大学张军平教授新出了一本书《读研有方2》,近日即将上市。以下是我应邀为本书写的序。

当今,有很多本科毕业生选择读研,也有很多硕士生选择继续深造。“读研”是一个听起来笼统的、简单划一的单词,也像一个让人一下子看不清里面发生什么的“黑盒子”。读研之前,学生往往对“读研”了解甚少,或者对“读研”有着基于道听途说的误解。他们要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一所陌生或者熟悉的学校、研究所深造,要么带着一种优越感,带着微笑、打扮入时地走在校园里,却全然不知读研存在着诸多风险,也没有切身感受发不出论文、毕不了业的痛苦。

在读研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面临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没有时间紧迫感。学生忙着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外出实习、考雅思、考证。另一个极端是心理压力过大,担心实验结果不好、论文发不出,抑郁了。读研时间是如此之短,在短短的三到五年内要做出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写出学位论文,难度相当大。因此,研究生势必要调整好心态,既不能“躺平”“摆烂”,也不能过于焦虑以至于心理失常。

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导师也会面临很多无奈。首先,导师有责任指导研究生做科研,但往往没有时间事无巨细地给学生讲解论文查重、送盲审之类的细节,更无暇做学生的“人生导师”,给学生讲解为人处世的道理。其次,现在的学生有主见,自我意识强,和导师存在着明显的“代沟”。以至于,导师的话没人听。比如,导师规定课题组寒假、暑假只能休息多少时间,但学生不愿意遵守,也不把自己几号回家、几号返校之类的信息告诉导师。再比如,学生在递交学位论文的截止日期前几天才把学位论文让导师修改,以至于导师没有时间修改……

回过头想想,读研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其实复杂,看似复杂但也可以简单”的过程,读研的成败关键在于研究生有没有好的科研基础、有没有掌握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读研、付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当然,导师的精力投入也是相当重要的。在研究生的科研基础以及导师的精力投入已经固定、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研究生的科研方法、科研态度和时间投入尤为重要。但问题是,很多时候,研究生做的是“无用功”(比如做一些缺乏创新性的研究),也会有很多不必要的“精神内耗”。

读研会遇到那么多的问题,课题组导师自顾不暇,于是,时代呼唤“公共导师”站出来,以“过来人”的身份给研究生们或者准研究生们讲解读研的那些事。但有资质的、有意愿提供“干货”的“公共导师”很少。网上有些不明来历的人,以短视频的形式讲解读研的秘籍,但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并且这些“秘籍”对不对还不一定。除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有差异,在网上讨论读研的“捷径”总会让人怀疑这样的“捷径”是否靠谱。而在网上煽动关于读研的焦虑情绪,则会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为他们的学习班、论文润色服务打广告。我特别希望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导师能够提供系统化的读研指导,并以书籍为载体把这些经验之谈广泛流传。然而,在眼下以“学术GDP”为导向的高校,导师写这类并非教材的通俗书籍并不容易受到重视,也很少有导师有时间、有能力把这样的书写出来。

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张军平教授在前期写作《高质量读研:教你如何写论文、做科研》之后,继续努力,推出了一本“续集”或者说“升级版”书籍。这本书分为“科研进阶”“论文写作与报告进阶”“创新进阶”三个部分,涵盖科研的主动性、科研方法、学位论文撰写、答辩、延期毕业、科研模式、论文引用、出国求学等诸多话题,具有系统性和实用性。本书结构明晰、思路清晰,张老师还特别善于从一个个生活中的例子(即通过讲故事)来引出读研技巧或者经验,这符合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而且,张老师不是像写教材那样一板一眼地讲授如何撰写英文科技论文,而是提供具有洞察力的、原汁原味的见解,这种见解不但对研究生读者有参考借鉴的价值,对于导师以及别的关心研究生教育的人也有学习价值。

还有一类有价值的内容称为“归类”,即分析“有哪几种情况”。比如,张老师把“毕业论文重复度高”分为五类:整段重复、拼接重复、高度类似、写的语句源自某篇文献而没有进行引用、参考文献上的重复。毕业论文答辩环节的问题分为四类:主次不明、逻辑混乱、PPT制作水平欠佳、时间控制不好。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张老师把延期毕业的原因归纳为六种:时间节点没卡好、大论文达不到毕业要求、杂事多、项目冲突、主动延期、志向远大型延期。可见,张老师把一些情况说得很细。研究生读了这些分类之后,在会心一笑之余,可以自己对照着检查,看看自己的问题属于哪一类。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并非机械地介绍如何修改英文句子等“术”,而是包含了“熏陶”的成分,这既能够提升读者的科学素养,也能够展示作者的科学人文精神。比如,第三部分“创新进阶”提到用论文的引用次数表征论文好坏的误区。张老师列举了“以引用次数论英雄”的几个谬误,也提供了认识问题的几个维度或者说几个因素,提供了理性辨析、思考问题的方法。研究生原本无需知道这些,也可以开展他们的科研、进而完成毕业论文。但显然,知道这些,能使自己有更好的科学素养,能帮助自己成为学术界的“好公民”。再比如,研究生原本无需知道授课对于导师的意义,也可以做好自己的科研,但张老师偏要告诉读者导师授课的那些事,这对研究生理解导师投入教学的意义以及自己将来进高校任教也有一定的作用,即加强了对职业发展理解的“通透感”。

研究生往往还会有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情况发生。张老师在“楚门的世界:假亦真时真亦假”章节写道:“实际上,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多或少都处在一个类似楚门的世界里,因为每个人的视野有限,只可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部分,无法了解全貌,也就容易不自觉地夸大自己在很多工作、生活中的能力。”张老师分析了研究生面临“楚门的世界”的种种表现,实际上给研究生读者敲了警钟。这样的警钟,研究生的正式导师往往没有敲响,因为他们拉不下面子说一些研究生不爱听的话,但是,世界并不会因为有些研究生自我感觉良好而纵容他们。在今后的职场、今后的科研界,甚至在学生论文送盲审、答辩的时候,自我感觉良好的研究生都可能得到或多或少的教训。当然,也有的导师会给自己的研究生敲警钟。无论如何,当研究生从本书中看到了警示,想起自己曾经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者今后自己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说来,研究生除了学习一些关于读研的“术”和“道”,还需要从别人那儿(无论是通过看书、看短视频,还是通过与同学交流、与导师讨论)了解到自己做一件事情有多大的难度、需要花多少时间,进而思考自己的定位和策略。在了解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正确判断,这很重要。往往,有些研究生会被一些道听途说、半真半假的信息所误导。比如,有些研究生听说别的课题组有研究生“只花了一星期就写出了学位论文”,就不及时写学位论文。而张老师的这本书,既不夸大写学位论文的难度,也不缩小其难度,而是用专业的态度,把撰写学位论文方方面面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和盘托出。我觉得这是这门书的核心干货,有助于研究生用专业、真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位论文。

3AC8A9BF88B62954414E74FBCF3_FD408790_1758A.jpg

最后,我要借此机会,向张军平教授致敬。我在科学网博客发表了几百篇博文,但真正要写书的时候,发现写书真的是很困难。特别是从事院系行政管理工作后,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飞”过来,使得自己往往一个月才有一天时间写书,甚至书稿“半成品”在电脑里躺了几个月都没有更新。张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把自己读研、指导研究生、做科研的经历和经验和盘托出,这非常不容易。这本不同于严肃学术专著的书籍,是一本关于读研的启蒙书,值得有兴趣的读者研读和珍藏。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745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