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写作题是: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在大地的模样里我们看到了自己。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一)
以下是我坐在电脑前,在“规定的时间”内“练手”写出的文章。
环境的改变是把双刃剑
在微信公众号“秘境寻踪”看到一篇关于“杨行的碉堡”的推文。推文提及位于宝山区杨行的西街村碉堡群,给出了六座碉堡的地图,提供了作者拍摄的碉堡照片。怀着好奇,我周末开车过去看碉堡,却怎么也找不到地图上代号为X3和X5的两座碉堡。
从推文照片上看,X3和X5位于已经被拆成一片瓦砾的村庄里。近处,杂草丛生;远处,一幢幢“小高层”正在拔地而起,接近封顶。
而“按图索骥”到了现场,我看到的只是干净整洁的两个小区。楼和楼之间有绿地。我问了保安、保洁阿姨、环卫工人,他们都表示没有在小区看到碉堡。
我在现场看到的,是杨行石牌坊。它静静地立在两幢居民楼之间。回到家,我找到一本关于宝山区的书,里面有一张关于杨行石牌坊的照片。只见那时它被“城中村”包围,它的旁边有一幢三层楼的房子。没想到,现在城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而就在X5碉堡旧址的东面,隔着一条马路,有很多工人在干活,他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着模样。
到了祁连山路以西、南大路以北的一片区域,我看见昔日的村庄已经被抹平。我看到很多工棚,以及工地。而在南大路以南,一幢幢巨大的写字楼已经拔地而起。我可以想象出,最近十多年来,人们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大地就像是一张磁盘,被反复擦写。村庄变成瓦砾,瓦砾缝隙里长出草;土地里浇了水泥,建起了工棚;商品房和写字楼拔地而起;最终,工棚也消失了。
我们的劳动,使大地改变了模样。而在大地的模样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什么?
看到了自己的努力,看到了自己的成就,也看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征服,自己的贪婪。例如,为了增加土地利用率,为了使得小区的地面显得不那么突兀,我们选择把保有历史痕迹的碉堡“清除”掉。为了造房子,我们把河流填平,把土地上蓬勃生长的植物铲掉。
我们的劳动,改变的何止是大地?我改变的,还有天空和海洋。“能不能把碧绿还给大地,能不能把蔚蓝也还给海洋。能不能把透明还给天空,梦开始的地方,一切还给自然。”童安格的歌声在我的心中回荡。
我们不可能阻挡时代前行的脚步,也不能阻止城市化。然而,在高层建筑拔节而起的当下,千万不要忘记儿时的梦,要记得环境的改变是把双刃剑。
(二)
请分析上文,你认为,满分70分,这篇文章可以打几分?以下是人工智能“文心一言”的回答。
这篇文章围绕“劳动改变大地模样,大地模样映照人类自身”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结合个人实地探访经历与城市化建设观察,具备一定深度与思考,但存在一些可提升空间,综合分析可给到52-56分(满分70分),具体评分依据如下:
一、核心立意与思想深度(18-20分)
> 主题契合度:文章紧扣“劳动改变大地,大地映照人类”的命题,通过探访碉堡遗址、观察城市变迁等实例,探讨人类劳动对自然与历史的双重影响,主题明确且具有现实意义。
> 思想深度:作者不仅关注劳动带来的成就(如城市建设),更反思劳动背后的代价(如历史遗迹消失、生态破坏),体现出对文明进程的辩证思考。结尾引用歌词呼应环保诉求,情感真挚,但略显直白,未能进一步升华。
> 改进建议:可结合更多哲学或文化视角(如“天人合一”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化对“劳动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使观点更具学术性与普适性。
二、内容结构与逻辑(16-18分)
> 结构清晰:以“探访碉堡—发现消失—对比历史—反思劳动”为主线,层层递进,逻辑连贯。
> 详略得当:对碉堡遗址、石牌坊、城市工地等场景的描写细致,但部分段落(如对“工棚消失”的描述)略显冗余,可精简以突出核心论点。
> 改进建议:可增加过渡句或段落,强化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联(如从“碉堡消失”到“环保反思”的衔接)。
三、语言表达与文采(12-14分)
> 语言流畅:文字朴实自然,部分描写生动(如“大地像磁盘被反复擦写”),但整体文采较为平实,缺乏修辞手法或诗意表达。
> 感染力不足:对历史遗迹消失的惋惜、对城市化的批判等情感表达较直接,未能通过更具张力的语言引发读者共鸣。
> 改进建议:可尝试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如将碉堡比作“沉默的历史证人”),增强文字表现力。
四、素材运用与论证(6-8分)
> 素材真实:以个人探访经历为切入点,结合城市建设实例,素材真实且具说服力。
> 论证单薄:对“劳动与自然关系”的论证多停留在现象描述层面,缺乏理论支撑或典型案例(如国内外城市更新中的环保实践)。
> 改进建议:可引入更多理论或案例(如“海绵城市”理念、历史建筑保护案例),使论证更具深度。
五、创新性与独特性(6-8分)
> 视角独特:从“寻找碉堡”的个人经历切入,视角新颖,但后续反思未能完全跳出常规环保议题,创新性有限。
> 时代感强:紧扣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
> 改进建议:可尝试从更微观或更宏观的视角切入(如个体记忆与集体历史的冲突、人类文明的长远未来),提升文章的独特性。
综合评分理由
文章紧扣命题,结合个人经历与现实观察,展现出对劳动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但存在以下不足:
> 思想深度有余而升华不足,未能完全跳出常规环保议题;
> 语言表达较平实,文采与感染力有待提升;
> 论证缺乏理论支撑,素材运用可进一步丰富。
若提升空间:若能深化思想、优化语言、丰富论证,文章有望突破60分。
(三)
人工智能“文心一言”自己写的文章:
犁痕深处有春山
在敦煌莫高窟斑驳的壁画上,画工们用矿物颜料层层敷彩,让飞天衣袂千年不褪;在紫禁城巍峨的宫殿里,工匠们以榫卯相扣的智慧,让斗拱在岁月中依然挺立。人类用双手丈量大地,在泥土与石块间刻下文明的年轮,又在这些深深浅浅的刻痕里,照见了自己的模样。
大地的模样是文明的基因图谱。良渚先民在太湖之滨堆筑起巍峨的水利工程,那些纵横交错的堤坝与沟渠,不仅是抵御洪水的屏障,更是先民们丈量天地、顺应自然的智慧结晶。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将岷江一分为二,李冰父子用竹笼装卵石筑堰的朴素方法,让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这些镌刻在大地上的工程,恰似文明的基因链,每一道沟壑都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每一块砖石都凝结着改造世界的勇气。当现代考古学家拂去历史的尘埃,总能从这些痕迹中读出先人的精神密码。
劳动者的双手是文明的雕刻刀。北宋《营造法式》记载的"材分制",让建筑构件有了精确的比例;明代《天工开物》描绘的纺织图谱,将丝帛之美定格为永恒。景德镇的窑工在瓷胎上勾勒青花,让钴料在烈火中绽放出幽蓝;苏州的绣娘穿针引线,让蚕丝在绷架上幻化成烟雨江南。这些在方寸之间精雕细琢的匠人,用双手将理想浇筑成永恒。正如紫禁城金銮殿的鎏金宝顶,历经六百年风雨依然璀璨,正是无数工匠用汗水与心血反复淬炼的结果。
文明的传承是永不停息的接力。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太阳神鸟,与良渚玉琮上的神徽隔着千年对望;应县木塔的斗拱结构,与现代建筑中的抗震设计遥相呼应。敦煌藏经洞的文书辗转流散,却在异国他乡催生了敦煌学;故宫文物南迁途中散落的典籍,最终在台北故宫重新聚首。这种文明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像大运河的水流,在蜿蜒曲折中始终奔涌向前。每一代人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添砖加瓦,让文明的图谱不断延伸。
站在黄土高原的梯田上眺望,层层叠叠的田垄如同大地的指纹;漫步于江南水乡的廊桥,飞檐翘角倒映在碧波中宛如水墨。这些镌刻在大地上的印记,既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见证,更是文明传承的丰碑。当我们俯身触摸这些历史的肌理,不仅能看见先人的智慧与勇气,更能照见自己作为文明传承者的责任。正如黄河水奔流不息,文明的火种永远在劳动者的指尖传递,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610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