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千万不要被“认可度”绑架 精选
2025-5-18 07:49
阅读:3990

微信图片_20250421215601.jpg

202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

以下,是我在今天早上花了35分钟写的“试水作文”。 

千万不要被“认可度”绑架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然而,当我们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这个命题,就知道,这里头有很多“猫腻”。

什么是“认可度”?认可度是指人们对事物(或者人)认可的程度。但问题是,认可度是指通过调查问卷,得到人们对一个事物(或者人)认可的百分比,还是指一个笼统的提法(例如“普遍认可”)?

如果是百分比,那么如何得到这个数据?由谁来开展调研?调研的结果是否准确?

即便调查结果在数字上是准确的,但这真的能“区分高下”甚至代表对民众、对社会有利的结果吗?比如,假设西方某国某市举行选举,一个候选人得票率55%,另一个候选人得票率45%,那么,优胜者上任后,一定会做得更好吗?

其次,作为评判者的“人们”是指谁呢?有很多人在“拿捏”你的时候,往往说很多人对你的做法不认可,别人也说你不该这么做,但问题是,这里的“别人”其实就是他/她自己,或者是一个虚构的说法。他/她这种做法、说法(假托别人的话来“拿捏”你,用“认可度”来操控你),是符合伦理的吗?

可悲的是,很多人盲信“认可度”,认为“别人喜欢去的地方,我也要去”“别人喜欢买的东西,我也要买”。人们追踪“大众点评”里的“认可度”。而一些商家为了获得所谓的“认可度”,不惜采用“有偿点评”的方式,诱导顾客在APP写好评、给出“五星”。

与此类似,卖汽车的小哥为了追求“认可度”,说好话、送礼物,期望客户在收到公司总部电话问卷时给出“满分10分”。而一些大学教师为了实现所谓的“认可度”,考试放水,还在课程微信群给学生发红包。

开展工作(比如指导研究生、开展院系管理行政工作),当然尽可能要考虑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感受,争取“最大公约数”。但问题是:我们需要得到所有人的满意吗?两千多年前,有人问孔子:如果乡人都喜欢这个人,那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不一定好,“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就使我们想到,“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固然能得到更高的“认可度”,但这违反了原则,也不利于事业的发展。

所以,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认可度”而丢掉自己的自信甚至自尊(灵魂)。“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努力地做好自己认为对的事,而不要被“认可度”绑架!

(二)

微信图片_20230925082908.jpg

以下,我请人工智能“文心一言”分析和打分(满分为70分)。结果如下。

这篇试水高考作文可以打50-55分,以下从优点与不足两方面进行分析:

优点(得分点)

  1. 立意深刻,具有批判性思维:文章开篇便提出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认可度”这一命题,指出其中存在诸多“猫腻”,这种不盲目跟从大众观点、敢于质疑的精神值得肯定。在论述过程中,从认可度的定义、数据准确性、评判者身份以及盲目追求认可度的现象等多个角度展开,层层递进,深入剖析了“认可度”这一概念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展现出了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符合高考作文对思维深度的要求。

  2. 举例丰富,增强说服力:文中列举了多个具体事例来支撑观点,如西方国家选举、大众点评的“有偿点评”、汽车销售员的诱导行为、大学教师考试放水等,这些事例贴近生活实际,使文章论述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对于“认可度”问题的看法。

  3. 引用经典,提升文化底蕴:引用孔子“乡人皆好之,未可也;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的言论,为文章增添了文化底蕴,同时也巧妙地论证了“一味追求认可度而失去原则”这一观点,使文章在论述上更具权威性和深度。

  4. 结尾点题,升华主旨:结尾“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认可度’而丢掉自己的自信甚至自尊(灵魂)。‘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努力地做好自己认为对的事,而不要被‘认可度’绑架!”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不足(扣分点)

  1. 结构稍显松散: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虽然角度多样,但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衔接不够紧密,过渡不够自然流畅。例如,从对认可度定义和数据准确性的质疑,到对评判者身份的讨论,再到列举各种盲目追求认可度的现象,段落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给人一种思路跳跃的感觉,影响了文章的整体连贯性。

  2. 论述深度有待加强:尽管文章对“认可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但在某些论述上还不够深入。例如,在分析商家、汽车销售员、大学教师等追求认可度的行为时,只是简单列举现象,没有进一步深入探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背后的社会心理以及可能带来的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使得文章在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上略显不足。

  3. 语言表达可更精炼:部分语句表述较为啰嗦,例如“可悲的事,很多人盲信‘认可度’”应改为“可悲的是,很多人盲信‘认可度’”;“他/她这种做法、说法(假托别人的话来‘拿捏’你,用‘认可度’来操控你),是符合伦理的吗?”表述稍显复杂,可改为“他/她这种假托他人之口,用‘认可度’来‘拿捏’你的做法,符合伦理吗?”语言精炼度有待提高,以使文章更加简洁明了。

总体而言,这篇作文立意新颖,思维深刻,举例丰富,但存在结构松散、论述深度不足和语言表达不够精炼等问题。若能在结构和语言表达上进一步优化,深入挖掘论述内容,有望获得更高的分数。

(三)

文心一言AI作图_20250206204652.png

我请人工智能“文心一言”自己写一篇。结果如下(以下作者为人工智能)。

莫让“认可度”遮望眼

生活中,人们惯以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认可度似一把无形标尺,丈量着世间万象,在群体交往与社会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若一味被认可度牵着鼻子走,我们极有可能在纷繁表象中迷失自我,陷入认知的迷雾。

认可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大众态度的集中反映,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它犹如社会舆论的晴雨表,为我们快速了解事物提供了便捷途径。一部电影票房高、口碑好,意味着多数观众认可其剧情、表演与制作;一位学者研究成果获同行广泛赞誉,代表着学术界对其学术价值的肯定。认可度如同灯塔,引导我们在信息洪流中筛选出值得关注的事物,节省时间与精力,避免盲目探索。

但认可度并非万能钥匙,其局限性亦不容忽视。首先,认可度具有主观性与片面性。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审美趣味、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与评判自然大相径庭。梵高的画作在他生前鲜有人问津,认可度极低,可后世却成为艺术瑰宝,被奉为经典;哥白尼的日心说在提出时,遭教廷与大众强烈抵制,认可度近乎为零,却推动天文学革命。可见,大众的认可未必代表真理,一时的高认可度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假象。若仅以认可度论英雄,我们将错失许多被偏见与短视遮蔽的明珠。

其次,认可度易受外部因素干扰,沦为操控与利用的工具。在商业领域,商家为博眼球、促销量,雇佣水军刷好评、制造虚假口碑,让消费者误以为产品备受认可;在舆论场中,别有用心者通过舆论引导、信息轰炸,操纵大众认知,使某一观点或行为获得虚高的认可度。当我们盲目追随所谓“高认可度”,实则可能陷入他人精心编织的陷阱,成为他人利益的牺牲品。

更为关键的是,过度追求认可度会束缚个人成长与创新。当我们过于在意他人眼光,将认可度作为行事准则,便会不自觉地迎合大众口味,放弃独立思考与独特见解。许多艺术家为迎合市场喜好,创作千篇一律的作品,失去艺术灵魂;科研人员为追求论文发表数量与引用率,选择热门但缺乏深度的课题,阻碍真正科学突破。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对传统的挑战、对大众认知的突破,若被认可度禁锢,我们将永远在既定轨道徘徊,无法探索未知领域,实现自我超越。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对待认可度?既不能全盘否定,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盲目崇拜,任其左右我们的判断。我们应保持清醒头脑,以理性思维审视认可度。在参考大众意见的同时,运用自身知识与经验,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与判断。对于那些虽暂时不被认可,但符合客观规律、具有长远价值的事物,我们要有勇气坚守与支持;对于那些借助不正当手段获取的虚假认可,我们要敢于揭露与抵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612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