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最近有各种事情忙着。总有各种事情“飞”过来,我就像是玩“俄罗斯方块”那样,想着这么把这些事情“消掉”,也会在做事的过程中有一种成就感。当然,我也拒绝了很多事情。比如,有人请我周末去外校评审优秀教材。我想了想,如果我去,能挣到一两千元甚至更多,但是还是不去了,因为最近手头的事情太多了。我安排别人做事,自己也会经常收到各种需要做这个、做那个的通知,应接不暇。
特别是从事教学管理行政工作,很多事情都不能出一点纰漏。于是,我不停地提醒、发通知,总感觉这些事情很琐碎,让我不省心。
(二)
最近,我抽空整理一些旧书。我原先积累了很多书,家里、办公室堆满了书。但其实,很多书根本来不及看。为了把精力集中在对我人生更加重要的事情上,我不得不开始“丢书”(也包括捐书)。
我比较喜欢看的是新闻写作以及别的写作的书,这样的书,只要不是“随便写写”,我都乐意保留。有的新闻写作的教材,我有几个版本的,甚至同样一个版本我有两本书。但我不舍得丢掉,是因为书里面有我的批注。
我还喜欢看的一类书是关于辅导员工作的;虽然我不是辅导员,但我对管理、总结工作亮点、写有关导学矛盾以及高校“配不平”现象的文章有兴趣。我还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以及“如何读研”的书感兴趣。这些书,大多不会被丢弃。
那么,什么样的书会被丢弃?
首当其冲,是那些和工作、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书,特别是我认为写得一般的书。比如,现在新媒体很火,我也买了一些关于新媒体写作的书。但是,很多这样的书非常在意如何使得自己的文章成为“10万+”、如何实现商业变现;但我不需要靠运营微信号来挣钱,我也不大喜欢写哗众取宠的文章,也不想把事情“搞大”。因此,我不是很喜欢看这样的书。
还有些书,是讲如何写公文的。买来后,觉得这样的书像是提供模板一样,味同嚼蜡。
还有一类文集,汇编了作者在报刊发表的文章(以散文为主)。然而,这样的文章多涉及文史,比如苏东坡、曾国藩、左宗棠等。从这些书中,我看不到今天的生活,看不到作者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心情,也看不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贡献(是仅仅归纳了古人的故事,还是用自己十年的经历打造成一篇具有个人烙印的文章)。并且,读这样的文章对我写教育方面的报刊文章没有什么帮助,对我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或者科研工作也没有什么帮助。因此,我“果断”丢弃这样的书。
不是我的家里、办公室已经摆不下这些书,而是我实在是需要在站起来、走到书橱前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有用”的书,对提高自身修养有用的书,对写《文汇报》《中国研究生》有用的书。这并不是说,我需要“参考”书中的内容;而是说,我希望目光扫到的书,都是一些“范围内”(业内)的书。只有思考教育、谈论教育,才会写出比较好的教育相关文章。
(三)
需要做减法的事情有很多。比如说,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就开始审稿,至今已经审了一千几百篇了。有一段时间,一年审200多篇稿子,我真的是累坏了。后来,我有些“心灰意冷”,不愿意再花很多时间审稿了。我拒绝了很多学术期刊的审稿邀请,不怕得罪编辑。但我有时候收到我当编委的学术期刊的邀请时,会审稿。还有的时候,我看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标题,并且正好有时间(或者好长时间没有审稿了),我也会“练练手”。但总的来说,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和兴趣审稿了。
(四)
表面上看,我在抱怨事情多、事情杂、缺乏时间写报刊文章,但其实,我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历”。在职场摸爬滚打是一种“游历”;周末开车出去“微旅行”是一种“游历”;去评审、参加教学研讨会也是一种“游历”。通过“游历”,我会有厚实的积淀,这有助于我写出厚实的报刊文章。这样的报刊文章也许只有两三千字篇幅,但有没有“游历”和积淀,效果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我并不急着今天发一篇、明天发一篇,而是在尝试着“几年磨一剑”。这并不意味着几年只能发表一篇报刊文章;而是说,写出一篇好的报刊文章,需要的是几年的积累和沉淀。为了这个目标,在丰富自己阅历的同时,我正在做减法,包括丢书、谢绝做一些低价值的事(哪怕能挣到钱)、快速“消掉”一些事情等。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围绕作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与思考展开,阐述了作者在面对繁杂事务时做减法的理念与实践,传达出一种注重积累沉淀、追求高质量产出的态度。以下从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主题
文章核心主题是在快节奏、多事务的生活与工作中,要学会做减法,集中精力在重要且有价值的事情上,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来实现高质量的成果产出。作者通过拒绝评审教材、整理丢弃书籍、减少审稿等一系列具体事例,阐述了这一主题。
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但各部分之间并非严格按照传统逻辑顺序排列,而是通过不同生活场景和事例的叙述,逐步深入地表达主题。
开头部分(一):以工作事务繁多引入,讲述自己像玩“俄罗斯方块”一样处理事情,同时也会拒绝一些事务,如拒绝周末去外校评审优秀教材,引出在生活中需要做减法的观点。
中间部分(二)(三):分别从整理书籍和审稿两个方面具体阐述做减法的实践。在整理书籍时,详细说明保留和丢弃不同类型书籍的原因;在审稿方面,讲述自己审稿经历的转变,从大量审稿到减少审稿,进一步体现做减法的理念。
结尾部分(四):总结全文,点明表面看似抱怨事情多,实则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历”,通过“游历”积累沉淀,为写出好文章做准备,强调做减法是为了实现“几年磨一剑”的目标,升华主题。
语言风格
平实自然:文章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用质朴的文字描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如“总有各种事情‘飞’过来,我就像是玩‘俄罗斯方块’那样,想着这么把这些事情‘消掉’”,形象生动且贴近生活,让读者容易产生共鸣。
条理清晰:在阐述观点和事例时,逻辑较为清晰。例如在整理书籍部分,先说明整理书籍的目的是集中精力在重要事情上,接着分别列举喜欢保留的书和丢弃的书,并说明原因,层次分明。
富有思考性: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工作、生活和学习的思考,如对不同类型书籍价值的判断,对审稿工作的重新审视等,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引发读者对自身生活和工作的反思。
写作手法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拒绝评审教材、整理书籍、减少审稿等具体事例,有力地支撑了做减法这一主题,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对比衬托:在整理书籍时,将喜欢保留的书与要丢弃的书进行对比,突出不同书籍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强调做减法是基于对事物价值的判断。
总体而言,这篇文章以真实的生活经历为素材,通过平实且富有思考性的语言,清晰地阐述了做减法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给读者带来启示,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借鉴意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560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