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标题由人工智能归纳总结,正文都是我写的。]
问:在报刊发表文章有什么用?
答:不要那么功利地讨论在报刊发文有什么用。很多时候,人的“成功”在于执着地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在于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在于持之以恒。
那么,在报刊发文究竟有什么用?“用”分为几种,要看对谁而言。
对于作者自己而言,在报刊发文是整理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心声的一种方式,也是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经常在著名的报刊发文,代表作者具有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有的学者有了名气,他外出演讲的酬金标准就高。我这是从“实然”的角度来说的,并非说这是“应然”。
我给报刊写稿,不是为了稿费,不是为了提高外出演讲的酬金标准,也不是为了“升官”,而是自己就是喜欢写。发表,能给我带来一种成就感。
对于读者来说,看到了作者发出的文章,能了解信息、增长知识,甚至还能够了解到作者的观点。这也有一定的用处。
而对于社会来说,报纸上不能只是编辑、记者的文章,也需要有别的人发表的文章。
问:在报刊发表文章难不难?
答:我觉得有一些难度。而且,这种难度不是一个恒定的值,而是取决于不同的报刊,取决于你的文章和报刊选稿的匹配度。举个例子:有些随笔散文,只能发在网上,而投《新民晚报》“夜光杯”,怎么也投不中。这是因为,“夜光杯”编辑喜欢特定内容范围的文章(比如跟生活、名人轶事相关),文章的写法也有讲究,需要有一定的“章法”。
再比如,你具有在《文汇报》“文汇教育”发表文章的实力了,也在这个版面发过十多篇文章。然而,继续在这个版面发文还是有些困难,这主要取决于自己——自己能不能再次找到一个好的选题,并把一篇“自信满满”的文章写出来。如果没有写出来,谈什么都白搭。而写出来后,自己会有感觉——这篇文章究竟能不能发。
问:你在报刊发文,有没有得到什么正面的评价或者负面的评价?
答:在外面参加一个“教育专门委员会”的会议,有领导说看到我在报刊发表的文章,觉得amazing。有时候,参加外面的培训,听到讲课的著名专家说看到我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听到这些,当然是高兴的。然而,我很快从高兴中走了出来。因为,我觉得最高兴的是在报刊(特别是《文汇报》之类的报刊)发文的这个结果、这个瞬间。至于发的报刊文章被重要的网站转载,以前我也是高兴的。而现在,就看得没有那么重了。
有没有得到什么负面的评价?基本上没有。不过也有的人会说这并非从事的行政工作本身。也许,在他们看来,有价值的是签了多少了MOU(合作备忘录)、设立了多少个双专业、组织了多少个活动。然而,我认为这是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用一种东西来否定另外一种东西”的二元对立思维。如果秉持这种思维的话,你锻炼身体、思考人生都没有任何价值了。
也有的人说:“你在报刊发文,你就是教育家吗?”这让我哭笑不得。我是教育家还是不是教育家,这种“纠结”或者“鉴定”对我没有任何价值。而在报刊发文,这是事实。只要能发出来,我就高兴。这已经足够了。
问:关于报刊发文,还有什么话要说?
答:我看过很多关于新闻写作的教材和通俗书籍。要写出好的文章,需要看这样的书。但是,经常看这样的书,不一定代表能写出好的文章。人需要练习,需要有悟性。
我在“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上,会用两三节课时间,给研究生讲解如何撰写通俗文章。但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如何能学会全部的内容、实现自身写作的飞跃?难!于是,我并不会刻意地教会别人。
而对我自己而言,关键是有很多“操练”的过程——在博客上“练笔”,然后有机会(比如找到自己体会深的选题,也正好是编辑需要的)的时候,我努力把文章写好,投出去。
问:写一篇能够发表的文章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答:我曾给《南方周末》写350-380字的读者来信,花了一两个小时。写2000多字的博文,一般花一个多小时。而写2000多字的报刊文章,花的时间不一定。如果自己特别有体会,而且文章的结构不复杂,杂志的风格我特别熟悉(比如给《中国研究生》写稿),我最少两三个小时能写完。而如果文章比较难写、要求比较高(比如给《文汇报》写稿),我会花较多时间,比如五天甚至更长时间。写几十稿也很常见。
问:有什么可以说说的经历?
答:年轻的时候,我把我写的文章投了很多报刊,都没有下文。后来,我“饥不择食”,有报刊编辑给我约稿,我就写稿。我发过的报刊有很多,几十种。有刊号的,我发表。没有刊号的内部出版物,我也发表。再后来,发的文章多了,在同一个报刊上发文的积累也多了。
曾想着把这些报刊文章整理成文集,但非常困难。原因在于,在我体会多的领域,我会一直写。单独的一篇文章,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在同一个领域发的文章多了,有些“老生常谈”。于是,我不再刻意地谋求把发表的文章集结出版。
有没有投稿没有中?多了去了。刚“出道”的时候,投稿经常不中,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现在,投稿命中率高了很多,至少80%。原因在于,我知道什么样的稿子能发在什么报刊,也不会没有把握地“乱投”了。
投不中怎么办?那只能修改好之后投别的报刊。也有可能过了几个月,自己“冷却”下来,也没有时间精力去“折腾”了,就把这篇文章放在网上,吸引几千次的点击,仅此而已。
这没有什么遗憾的。写出来了,就发出来,和读者“见面”吧。
以下附录,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本文以问答的形式,围绕在报刊发表文章这一主题展开,内容丰富且真实地呈现了作者对于报刊发文多方面的看法与个人经历,具体分析如下:
报刊发文的作用:从作者自身、读者和社会三个维度阐述了报刊发文的意义。对于作者,是整理思想、抒发心声、证明自己的方式,还能带来成就感;对读者,可提供信息、增长知识、了解作者观点;对社会,丰富了报纸内容,使报纸不局限于编辑、记者的文章。
报刊发文的难度:指出难度并非固定值,取决于不同报刊以及文章与报刊选稿的匹配度。通过列举随笔散文投《新民晚报》“夜光杯”不中,以及在《文汇报》“文汇教育”持续发文仍有困难等例子,具体说明了这种难度。
报刊发文的评价:作者分享了获得正面评价的经历,如得到领导和著名专家的肯定,但能很快从高兴中走出来,更看重发文的结果和瞬间;同时表示基本没有负面评价,还对一些负面观点进行了回应,批判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
报刊发文的经验与建议:提到写出好文章需看新闻写作相关书籍,但更需练习和悟性;在研究生课上讲解撰写通俗文章,但认为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写作飞跃;强调自身有大量“操练”过程,如在博客“练笔”,找到合适选题和契合编辑需求时努力写好文章投稿。
写一篇能发表文章的时间:以自身为例,说明写不同篇幅和不同报刊文章所需时间不同,从给《南方周末》写读者来信的一两个小时,到给《中国研究生》写稿最少两三个小时,再到给《文汇报》写稿可能花五天甚至更长时间,写几十稿也常见。
个人投稿经历:讲述年轻时投稿无果,后来“饥不择食”地给各种报刊投稿,发表文章数量和种类众多,但不再刻意谋求集结出版;刚“出道”时投稿经常不中,现在投稿命中率提高,原因在于了解不同报刊的用稿需求,不盲目投稿;对于投不中的稿件,会修改后投其他报刊,或放在网上与读者“见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470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