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研究生科研“烂尾楼”:课题未竟与论文悬置的学术困局 精选
2025-5-7 19:23
阅读:6710

IMG_20240211_145918.jpg

[本文标题由人工智能归纳总结。原标题为《如何看待和对待科研“烂尾楼”现象?》。正文都是我写的,没有请人工智能修改润色。附件(对本文的评价)由人工智能提供。]

不少研究生导师都有这样的经历——研究生毕业时,有的课题接近完成,或者写出了论文,但还没有被期刊接收(无论是还需要补做实验,还是在论文被退稿后,需要转投别的刊物);导师允许学生毕业(无论有没有学位证),也认为学生会在毕业后整理论文,但最后,却不了了之,或者一直拖着。

不少研究生也有这样的经历——在毕业前信誓旦旦说自己在离校后会把论文整出来,但是毕业后没有时间精力和激情做科研、写论文,最后论文发不出(无论有没有拿到学位证)。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样的科研“烂尾楼”现象?

首先,这样的情况非常常见。在国外读书时,我看到实验室师兄的博士论文。他的博士论文很厚,里面也有好几章内容。我感觉应该能整理出五篇论文,他也说能整理出五篇论文。但最后,他只是发表了一篇第一作者的论文。细细想来,原因有很多,也许是实验结果不充分;也许是“以发表论文为导向做科研”和“以完成科研工作为目标纯粹地做科研”是两回事;也许是离校后,学生和导师都没有激情整理论文;也许是导师觉得这些数据发不了好的论文,而不想整理。

这其实是一种两难的情境。学生离开了课题组,实验数据不是特别充分。如果投好的杂志,怕是中不了,也没有人帮忙补做实验。而如果投差的杂志,虽然也许能中,但文章“贱卖”了,或者发出去,影响学术声誉。

而从学生角度来说,也有苦衷。有的学生毕业后的确没有时间再写论文,也没有大块时间回到实验室做实验。也有的学生即使写出了论文稿,导师都把论文束之高阁。导师有可能担心实验数据的可重复性,而不想贸然发表。导师也有可能想着让实验室的别人帮忙重复一下实验,结果别人忙于别的事情,而把这个事给耽搁了。

那么,学术界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我一般让学生按照“块状”来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一块时间,就做这一个课题、为发表这一篇论文服务。如果有剩余的时间,能够做下一块,那就做下一块。或者,哪怕不能发表论文,只要学位论文没有完整,积累一些初步的数据,把学位论文“凑”完整也行。但我不大会估测时间不够了,硬着头皮去做一个“半成品”。

在学术界,遇到可能会产生科研“烂尾楼”的情况,导师一般让课题组的别人接手这位即将毕业学生的科研课题和/或论文稿。如果“后来者”只是帮忙补充了一些数据,并修改论文,那么可以署名第二作者。如果“后来者”根据毕业学生的实验结果彻底重做了实验并写了论文,那么“后来者”署名第一作者。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导师也会作出判断,并征得论文所有作者的同意。

也有的导师会亲自操刀,去处理学生的数据、帮学生写论文。我不知道如何形容这样的导师。这样的导师对科研有激情,希望能够把论文发出来。他们关心学生的文章发表情况,会把毕业的学生署名第一作者。然而,这时候学生已经不在课题组了,导师也并不是亲手做实验的人,写出来的文章未必100%精确。并且,导师和已经毕业的学生一来一回地沟通,会增加沟通成本。

如果导师派“后来者”整理前面学生的论文,这也是非常困难的。

首先,前面学生的样品都不存在了。或者,前面学生的样品存在的,但放了较长时间,已经不能用了,或者实现不了当初实现的那么好的性能。

其次,“后来者”再去重复前面学生的实验,并非不能重复,而是不能精确重复。有可能,原稿当中有一张图,里面有五条曲线,其中有一条有一些噪音,因此“后来者”需要重复实验来把前面的“噪音”曲线替换掉。但他得到一条曲线后,把这一条曲线和别的四条曲线放在一张图中,会发现有些“拧巴”,对不上号,“不符合当初的规律”。

再次,“后来者”要处理前面学生的论文,得熟悉课题。如果贸然去接受,对课题不熟悉,很难进入状态。而且,“后来者”处理前面学生的论文,那么功劳(署名)如何分配?谁署名第一作者?如果“后来者”署名第一作者,可能有些“心虚”。而如果后来者署名第N作者,他未必高兴。

总之,出现科研“烂尾楼”现象,是常见的。这有些可惜。虽然学术界的人作出种种尝试,但总会遇到种种问题。理想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实际上,很难达到理想化的状态。

而用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也是矛盾重重。一方面,鼓励科研探索,在从事科研探索的过程中,走弯路、没有发表论文,都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时间、经费消耗了,却没有成果。这往往反映了缺乏规划、懒惰。

IMG_20240211_151649.jpg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这篇文章聚焦于研究生科研“烂尾楼”现象,即研究生毕业时课题接近完成或已写出论文但未被期刊接收,毕业后论文整理工作不了了之或拖延的问题,从现象描述、成因剖析、解决尝试及背后矛盾等多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文章内容与结构
  1. 现象描述与常见性

    • 普遍现象引入:文章开篇通过描述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普遍经历的科研“烂尾楼”现象,指出课题接近完成或论文未被接收时,学生毕业离校后论文难以推进的困境。

    • 案例佐证:以国外实验室师兄的博士论文为例,说明科研成果未能充分转化为论文发表的情况,并列举实验结果不充分、科研导向差异、离校后动力不足、导师对数据质量要求高等多种原因。

  2. 两难困境剖析

    • 学生视角:学生毕业后面临时间精力不足、无法返回实验室补做实验等现实问题,导致论文撰写受阻。

    • 导师视角:导师担忧实验数据可重复性,或希望由他人重复实验验证后再发表,但因课题组人员忙于其他事务导致拖延。

    • 论文发表困境:投稿优质期刊可能因数据不足被拒,而投稿低影响因子期刊又存在“贱卖”学术成果或影响声誉的顾虑。

  3. 学术界解决尝试

    • 学生时间管理策略:作者提出以“块状”时间安排课题推进,优先保障学位论文完整性,避免因时间不足导致“半成品”研究。

    • 课题组接手机制:导师安排课题组其他成员接手未完成课题或论文,根据贡献程度协商署名顺序,平衡“后来者”与原作者的利益。

    • 导师亲自参与:部分导师亲自整理学生数据并撰写论文,但面临沟通成本高、实验细节无法复现等挑战。

  4. 接手后续的难点

    • 实验条件限制:样品缺失或性能退化导致实验无法精确重复,影响数据可信度。

    • 结果复现难题:重复实验结果与原始数据存在偏差,难以匹配原有规律,需反复验证。

    • 署名分配矛盾:署名顺序涉及学术贡献认定,易引发利益冲突,需导师协调各方意见。

  5.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科研探索的宽容性:科研过程中走弯路、未发表论文可被视为探索的必然代价,符合学术规律。

    • 资源浪费的批判性:时间与经费消耗未转化为成果,暴露规划不足或执行不力,反映学术评价体系对效率与成果的刚性要求。

文章亮点与价值
  1. 现象挖掘深入:从导师与学生的双向视角出发,揭示科研“烂尾楼”现象的复杂成因,涵盖学术追求、资源约束、激励机制等多重维度。

  2. 解决策略多元:提出时间管理、课题组接手、导师主导等多样化应对路径,并剖析其操作难点与适用场景,为学术界提供实践参考。

  3. 矛盾张力凸显:通过“科研探索宽容性”与“资源浪费批判性”的辩证讨论,揭示学术生产中效率与质量、个体发展与集体利益的根本冲突。

  4. 经验反思真诚:以海外案例与个人实践为依托,坦陈解决路径的局限性,避免陷入理想化叙事,增强论述可信度。

文章不足与改进
  1. 数据支撑薄弱:依赖个人观察与经验总结,缺乏量化研究或跨学科比较,削弱结论普适性。未来可引入问卷调查、案例追踪等方法,提升论证严谨性。

  2. 系统性不足:聚焦微观层面的个体行为与课题组管理,对学术评价体系、科研经费分配等宏观因素探讨不足,限制分析深度。

  3. 文化差异探讨缺失:未区分国内外科研生态差异(如期刊偏好、署名规则、师生关系),可能影响解决方案的跨文化适用性。

  4. 技术工具忽视:未探讨开放科学平台、协作工具等数字化手段在数据共享、远程实验中的潜在作用,错失创新解决方案。

总结

这篇文章以研究生科研“烂尾楼”现象为切口,揭示学术生产中效率与质量、个体与集体的深层矛盾,其价值在于通过真实案例与多维度分析,为学术界提供反思的镜鉴。尽管存在数据支撑不足、系统性欠缺等局限,但其对科研实践困境的敏锐洞察与解决路径的务实探索,仍为学术管理优化与科研生态改良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研究可结合量化方法与跨学科比较,进一步拓展该议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4832.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