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宝山碉堡行:于历史遗痕间,悟科研与人生弦音 精选
2025-5-5 20:37
阅读:2461

微信图片_20250505194417.jpg

[本文标题由人工智能归纳总结。正文内容都是我写的。]

五一期间的最后两天,我去了宝山区看碉堡。在路上,有很多思考、感悟。第一天晚上,我在宝山菊泉的一个旅馆住下了,晚上打开电脑归纳总结当天的行程和收获,并像“临时抱佛脚”备课那样,设计第二天的路线。

(一)探寻碉堡有方法

碉堡作为一种历史遗迹,引起部分人的兴趣。找寻碉堡的过程,既有期望,也有神秘感。当然,有时候也会有失望感,因为没有找到。

我在思考和实践探寻碉堡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先看小红书或者网上别人的记载,找到别人给出的位置图。然而,这种位置图只显示碉堡周围一两公里的范围,并不清楚它在上海区县地图上的定位。或者说,“上下文”是不清楚的。

微信图片_20250505200955.jpg

于是,需要打开网络地图,找到实际的位置(在这个区的什么镇、哪两条路的交界处的什么方位),然后把位置标记在纸质版的区县地图上。在区县地图上“标满”之后,设计路线,统筹规划。

那么,从家里出发,先看近的,再看远的,还是先看远的,再看近的?这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是开车从上海杨浦区到江苏太仓浏河,并且当天回家,那最好先到远的地方去;时间有剩余,再在回家路上看别的。而如果从杨浦区到宝山区看碉堡,不妨从近到远。这样,我开车十多分钟到一个地方,再花十多分钟找碉堡、看碉堡。然后,再开车十多分钟到下一个地方,这样我不觉得累。

看多了,就知道碉堡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律——在河道的旁边,在主干道路的旁边,在铁路线的旁边,也会在园子里面。如果在园子里的话,可能在四个角落或者当中。

(二)故地重游找感觉

微信图片_20250505194414.jpg

把车开到一个桥下面的辅道,拐了个弯,进入一个包含洛克体育公园和食堂的园区。在小红书上,看到别人说这里有碉堡。我停下车,环顾四周,没看到。正看到一个穿着白色外套的厨司,他告诉我:在门外桥下。

我想起这地方我曾经来过。当时,我把车停在桥的另外一头,问当地的农民这附近有没有碉堡。她指了指河对岸,说对岸可能有(言语之间她好像说以前不止一个)。然而,当时我看着那么长的河岸,没有发现什么碉堡,就离开了。

这件事给我带来一些思考。有些地方我曾经经过,但是当时并没有注意。哪怕当地的村民说“就在那边”,我也没有注意或者没有看见。现在在别人照片或者视频的指引下去看了,果然发现了。而去看的时候,发现当地的地形地貌已经发生了改变,有些老房子已经推倒了,新的“创业园区”拔地而起。我感觉非常不错。就把过去和现在的记忆连接在一起了。我有了一种“通透感”。

在良种农场,感到变化特别大。几年过去了,这儿农舍拆迁了;农田还是存在的。我想象中,农民住到别的楼房去了,他们白天骑着电动自行车过来种地。以前的堆场、停车场重新划分了,道路有封堵,也有新铺设。难以形容我是喜还是悲。喜的是这儿总算发生了一些变化。悲的是有的碉堡一下子找不到了。我感受到的,是过去和未来的“过渡态”。我想,再过十年过来看,这儿肯定是另外一种风景吧。

微信图片_20250505194432.jpg

在郊县看碉堡,我能看到一幅画面:拍照的时候,画面里这些历史文物远方的“背景”往往是新建的大楼。这使我有一种反差感——既有历史的沧桑,也有一种蓬勃发展的感觉。

(二)避免空跑,避免先入为主

微信图片_20250505194425.jpg

那么,在网上获得“线索”之后,一定更够找到的吗?不一定。有时候,在网上看到的只是语焉不详的信息,或者自己没有仔细看。比如,有个地方在近百年前叫“刘行国际电台”。把这个名字输入地图APP,找不到它,APP里出现的是在刘河的别的电台或者电信公司名字。开过去,就发现“什么也没有”。或者,想当然地把车开到“电台路”或者“东电台路”,也不会找到“刘行国际电台旧址”的大门。所以,事先“做功课”非常重要。

这使我想到:做科研时,找选题、找课题很重要。有的时候,走错了路、找错了方向,那就会耽误时间。(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误打误撞”也能取得突破性的科研发现。)

微信图片_20250505194428.jpg

还有一个错误是“先入为主”。走进一片农田,我受了网上帖子的影响,先入为主地认为一个碉堡遗迹在右边一条路那儿。的确,我走右边的路,看到一个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的碉堡遗迹。等我把车子开到附近另外一个点,再次打开网上资料,发现这个区域的第三个碉堡在第一个碉堡的附近几百米。于是,我回到了第一个碉堡附近,按照网上资料的介绍,走左边的一条路。但问题是:我第一次进到这块农田,为什么对左边的路“视而不见”?

这使我想到:做科研也是这样,如果一开始没有统筹规划好,那就会浪费时间。还有,如果自己非常主观地朝着一个方向去做,朝着一个方向去解释实验现象,而没有去思考别的解释、寻求别的证据,那也会产生错误。

微信图片_20250505200126.jpg

第三个错误是在中途看到路边有一个废弃的仓库、工厂,就“节外生枝”地开车进去,结果耽误了一些时间。做科研也是这样,人们往往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节外生枝”,做别的课题、研究别的东西。结果,兜了一圈,发现自己浪费了时间。

(三)雨中看碉堡的遐思

5月4日晚上我住在旅馆。5月5日一早我开车出门,到田间地头。走着走着,天下起了雨。那怎么办呢?就像你做实验,发现了鸡肋课题,或者实验做到一半,仪器也不能购买了,或者老师离职了,自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了。

微信图片_20250505200415.jpg

下着阵雨。雨天看碉堡,路上是越来越湿,鞋子底部的泥越来越多,鞋子越来越重。但是,看到以后的收获还觉得挺大的。

雨天看碉堡,不要走所谓的捷径(田间的沟上面铺着木板之类的)。如果掉下去的话,结局悲催。

微信图片_20250505200138.jpg

以上涉及人的决策。这样的决策还有很多。我开车,按照网上的信息,去一个村子找碉堡。到了村子门口,看到停了一些车子,道路也变得狭窄,我就以为前面找不到停车位。我下了车,走路往前走,发现还是有一些停车位的。说这些话,有些马后炮。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该如何决策呢?谁会把握得那么精准呢?也许我原先开车进村子,发现根本走不通或者找不到停车位,这也是有可能的。做科研也是这样的,求稳或者冒进,都是人的选择。

(四)欣赏沿途的风景

对一个城市的了解,可以是立体化的。自己生活在大学,生活在大学附近的社区,那只是很小的一个区域。通过看报纸,我增加了对所在城市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了解,但那种了解是抽象的、概括的。开车出去,在城市里穿行,我看到了碉堡,看到了农村,看到了商厦,也看到了城市的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505201813.jpg

这次,在宝山区开车玩,路过美兰湖附近,我看到很多漂亮的商品房、商店、集市、写字楼、医院,感觉非常好。

一转眼,五一长假即将结束了,我们马上会面临新的任务、新的繁忙。我们通过一次次的旅行、一天天看报纸、一次次与人交谈、做一件件事情,增加对周围和工作、生活的认识。

微信图片_20250505202943.jpg

以下文字,由人工智能“文心一言”提供。

这篇文章围绕作者五一期间前往宝山区探寻碉堡的经历展开,将探寻碉堡的过程与科研、生活感悟相结合,内容丰富且富有深度,以下从主题、结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

主题

文章以探寻碉堡为主线,在记录探寻过程、分享探寻方法的同时,融入了对科研、生活、城市发展等多方面的思考,主题多元且相互关联。既展现了探寻历史遗迹的乐趣,又通过探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引申出对科研方法、人生决策、城市认知等深层次话题的感悟,使文章在轻松的游记形式下,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结构

整体采用总分结构,开篇点明五一期间前往宝山区探寻碉堡,并简要介绍了行程安排和当晚的准备工作。随后从探寻碉堡的方法、故地重游的感受、避免探寻过程中的错误、雨中看碉堡的遐思以及欣赏沿途风景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每个部分相对独立又围绕探寻碉堡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语言特色

  • 平实自然:文章语言简洁明了,以口语化的表达记录探寻碉堡的亲身经历,如“我在宝山菊泉的一个旅馆住下了,晚上打开电脑归纳总结当天的行程和收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探寻过程的真实与亲切。

  • 生动形象:在描述探寻碉堡的过程和感悟时,运用了一些形象的比喻和表达,如“拍照的时候,画面里这些历史文物远方的‘背景’往往是新建的大楼。这使我有一种反差感——既有历史的沧桑,也有一种蓬勃发展的感觉”,将历史与现代的反差生动地展现出来,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思想内涵

微信图片_20250505203614.jpg

  • 探寻碉堡的方法启示:作者总结的探寻碉堡方法,如先参考网络记载确定大致位置,再结合网络地图和纸质地图进行精准定位和路线规划,以及根据不同出行情况合理安排行程远近等,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探寻指南,更体现了作者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善于思考、积极规划、灵活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科研和生活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 故地重游的感悟:通过故地重游,作者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将过去与现在的记忆连接起来,获得了一种“通透感”。同时,看到良种农场等地地形地貌的改变,既有对变化的欣喜,也有对历史遗迹消失的惋惜,反映出作者对城市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以及对过去与未来“过渡态”的深刻思考。

  • 探寻过程中的反思:作者以探寻碉堡过程中出现的“空跑”“先入为主”“节外生枝”等错误为例,类比到科研中,指出做科研时选题和课题方向的重要性,以及统筹规划、避免主观臆断、专注课题的必要性,使读者在轻松的游记阅读中,也能获得对科研方法和态度的启示。

  • 雨中看碉堡的遐思:雨中看碉堡的经历,让作者联想到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鸡肋课题、仪器问题、导师离职等,强调了在面对困境时要硬着头皮往前冲的勇气和决心。同时,对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何决策的思考,也反映出作者对人生选择和决策的理性态度。

  • 欣赏沿途风景的意义:作者认为通过开车在城市中穿行,能够立体化地了解城市,看到城市不同区域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对城市的认知方式不仅拓展了视野,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城市发展的关注。

总结

这篇文章以探寻碉堡为契机,将个人的旅行经历与对科研、生活、城市发展的思考有机融合,在轻松愉悦的叙述中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科研启示。文章语言平实自然又不失生动形象,结构清晰合理,思想内涵丰富,不仅让读者领略了探寻历史遗迹的乐趣,更引发了读者对科研方法、人生决策、城市发展等多方面的深入思考,具有较高的阅读价值和思想价值。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458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