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在象牙塔与舆论场之间:教育从业者的公共写作突围 精选
2025-4-26 13:26
阅读:2298

微信图片_20250421215314.jpg

[本文标题由人工智能总结。我原先起的标题为:在《文汇报》“文汇教育”发文的体会。正文内容都是我自己写的。] 

我已在《文汇报》“文汇教育”发表13篇文章。最近四个月没有新作发表,我在“沉潜”自己,等待着新的爆发。今天,我来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

要写文章投稿的话,自己心里要很清楚:什么样的文章能够发得出来。也就是说,“对路”很重要。

在我看来,首先,不要给本单位“写表扬信”。如果你试图给你所在的大学、院系“写表扬信”,那么这说明你具有bias of interest,你的文章就很难发表——读者为什么要读这样的“赤裸裸”的宣传文章呢?你们学校校报上有很多文章,微信号上也有很多宣传文章,这样的文章很难在主流的报刊发表——世界上每天有很多新闻,有很多文章产生,而主流报刊的容量是有限的,为啥唯独要宣传你们单位?为啥唯独要宣传你说的这个事情、这个内容?如果要宣传你们单位或者你个人,那么花钱打广告、做“专版”即可。

专家作者写教育方面的文章,在诸如《文汇报》之类的报刊发表,很多时候是在告诉公众“事实是怎样的”“原因在哪里”“应该是怎样的”“可以是怎样的”。这种写作,属于“公共写作”。什么是“公共写作”?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得到如下答案:“所谓‘公共写作’,一定是在公众关注热点的基础上给予作者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回应大家最关切的问题。”就是说,你写的东西要对推动社会发展有潜在的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是价值呢?价值有哪些类型呢?我认为,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性(即向社会提供业内人士经过长期积累获得的信息)是一种价值。“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是一种价值。把一个困扰教育界已久的问题(比如“导学矛盾”)提出来、分析清楚,能给读者启发、引起读者和相关部门重视,这就也是价值。

作者本人也需要有“公信力”。就是说,不要“一面倒”地谴责“专硕学硕培养同质化”“研究生拿学位必须得发论文”,而要专业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委、各方面的解释讲清楚(你需要具有记者+专家双重腔调)。这个,和别人的常规思维不一样。有常规思维的人总是会问:你究竟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你站哪个队?这是一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而写教育述评,需要客观反映情况、难点,而不是轻率地“站队”,更不能通过有选择地挑选事实来误导读者。

这么说吧:写时评,需要铿锵有力地讨论“应然”。但写教育述评,需要像天花板上的壁虎那样,像“潜伏在复旦大学的新华社记者”那样,像“城市上空的无人机”那样,冷静地看待教育界发生的事,首先要客观地把“实然”搞清楚、讲清楚,而不要急吼吼地想着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讨论“应然”。就是说,教育述评不是赤裸裸地具有导向性,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驱使别人做什么事,而是首先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提供别人不知道或者掌握不全面的信息;至于以后怎么做、怎么发展,作者可以给出建议,可以给出预测,也可以让读者自己去决定。

另外一类不能发表的文章就是类似于学术论文的枯燥的文章。比较抽象的官样文章、工作案例也很难发表。讲述自己私人故事的文章(比如讲述海归教师选择“归海”的故事)有可能发得出;但个人的故事需要折射出时代的特征、动向才行。但谈到私人故事发表的可能性,我顺势提到另外一种情况:那如果你采访两三个人,把两三个人的故事片段和你归纳总结的知识、观点等东西放在一起写成一篇文章,理想情况下能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和代表性,但写作的难度也会增大。

(二)

微信图片_20250421215645.jpg

好的文章(包括,但不限于教育述评),最好能抓住在这个时代真正重要的话题,抓住时代的痛点,还能稍微给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它不是凌空高蹈,而是基于长期的一线实践、摸爬滚打,甚至苦痛挣扎。举个例子:一个青年海归到一所高校当老师,一开始他努力做科研,想评职称;结果做着做着成为了教学副系主任。一开始他顺风顺水,挺enjoy他的工作,也产生了不少亮点成果。但后来,他发现开展工作有很多难点痛点,他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冲突。他的人生,因为院系人事更迭发生了改变。面临学校改革的洪流,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该何去何从?这个故事本身,具有“叙事弧线”。

这个故事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从中可以衍生出不同类型的很多文章,在不同的场合、媒体能够发表。比如:他写的教学管理经验谈,可以在教学会议上作报告,可以整理成会议论文发表在电子版的会议论文集,也可以整理成教学论文在不那么著名的教学类期刊发表。他总结他们系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谈,可以发表在教学期刊。他的故事,他自己可能没有能力整理出来,但记者完全可以写非虚构人物报道。他的故事涉及的“双肩挑干部现象”或者“教学副院长现象”,完全可以抽提出来,形成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这里面还有很多可以说说的东西,比如从事教学管理应该重视什么?应该如何与不同的人相处?从事行政管理会遇到什么问题?

但是要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发在《文汇报》有难度。关键在于:你究竟要写什么呢?是面面俱到,还是写其中的一两点内容(比如双肩挑干部的困难)?如果写其中一两点内容,那么你是以叙事为主,还是以更加抽象、概括的讨论为主?别人为什么要看你的这个故事呢?你有没有采访更多的人?如果一篇文章写几个人,会不会更具有代表性?

你看,原先这个故事是一块好材料,但实际上很难“抓住”能够“卖出去”的东西,以至于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甚至需要一个触动来“引发”自己的灵感。这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需要一个刺激(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了大的挫折,于是有话要说)。但问题是,如果文章涉及他人(不愉快的事情),文章能发出来吗?这会有些顾忌。

(三)

i_110418.jpg

也许你看过报纸相关的版面,也知道别人写一些文章(比如中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的学科评估、通识教育的成效研究、AI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发出来,这也是《文汇报》“文汇教育”经常发表的话题。然而,如果你对这些东西都不熟悉、写不出来,那怎么办?我的回答是:不一定要写别人常写的东西,也不要指望经常能写出能够发表在这个报纸的文章。只需要在“点”上突破就行。“点”可以是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最有体会的话题,也可以是自己受刺激的事情。

比如,在2020-2022年,有的教师较早做网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个东西可以写。当然,如果这个老师写不出来,他也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卖”给记者,让记者来写。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许是基本套路,但好的文章,需要有作者自己的归纳。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记者采访大学的专家。有的这样的文章属于“快速消费品”——看起来容易读,也有一些新内容,有新闻效应和名人效应,但记者基本上在转述专家的观点,文章缺乏记者自己的“工作量”。

而什么叫“有作者自己的归纳”?打个比方,你在“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研究生课上讲了一些话,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在信口开河。但如果你能够把讲课内容整理成文发表,我认为这构建了你讲课的“正当性”,你讲课的内容更加“正式化”“条文化”了。同理,你指导研究生,或者观察、研究导学矛盾,如果你能够整理出一些道道、干货来,那这就会使文章更像能够发表的样子。这种归纳,不能是“老生常谈”,不能是“套话空话”,而是要“原汁原味”的,甚至具有作者自己的印记(无论是告诉读者印象深刻的经历,还是提供原创性的见解,还是展现出具有个人烙印的语言风格)。

要发出来,还需要运气。比如,你在写一篇关于导学矛盾的文章。放在平时,也许发不出来。但突然新闻里出现了一起导学矛盾,震惊全国;或者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个关于研究生导师行为准则的文件。这时候,你的稿子更有可能发表。

微信图片_20250421215545.jpg 

:写能够发在《文汇报》的教育述评是不是要好的文笔?

:写作必然涉及所谓的“文笔”。但是,我们要说清楚,什么是“文笔”?发表科教述评不需要“文学”,需要的是思想、内容、逻辑。文章通顺、言简意赅是起码的。学习新闻写作,也有助于自己写出教育述评。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写出来以后,让人读一下、感受一下:它是一览无余、说车轱辘话,还是真的有起承转合、有干货?是不是真的有“工作量”,而不是“轻飘飘”、没有什么内容?

:发表《文汇报》之后,周围人对此有什么反应?你是怎么认为?

:当我在《文汇报》发表第一篇文章后,把文章转发到我们系的微信群。有的同事打来电话,说这非常好,很不容易;但是写文章要注意斟酌,不小心的话,出了问题会很麻烦。后来,我接二连三地发表《文汇报》,同事表示理解支持,也觉得很奇特。再后来,很多人都习以为常了。也有的人话里话外意思是说“这是主责主业吗?”也有的同事说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才能),绝对不能放弃,这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和教育家精神。我也陷入了思考:如果在担任教学副系主任和发表《文汇报》之间“二选一”,我会选哪一样?

微信图片_20250421215741.jpg

以下是人工智能“文心一言”对本文的分析。

这篇文章以个人在《文汇报》“文汇教育”专栏发表13篇教育述评的实践为切入点,系统总结了教育公共写作的核心方法论,并回应了写作动机、外界反馈与职业价值选择的深层矛盾。其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性,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内容解析:教育公共写作的“方法论闭环”

作者通过三个维度构建了教育述评写作的完整框架,形成了从选题、论证到发表的闭环逻辑:

  1. 选题标准:公共性、痛点与解决方案

    • 去宣传化:明确反对“单位表扬信”类写作,强调教育述评需回应社会关切(如“导学矛盾”),而非自说自话。

    • 痛点捕捉:主张从一线实践中挖掘“具有叙事弧线”的故事(如海归教师从科研转向管理的困境),通过个体经历折射行业结构性矛盾。

    • 解决方案:提出“先讲实然,再论应然”的写作策略,要求作者以“客观信息提供者”身份呈现问题,而非强行输出观点。

  2. 论证方法:破除二元对立,强化专业公信力

    • 反对“站队思维”:批判“非黑即白”的批判模式,主张全面呈现政策背景、利益相关方诉求与历史成因(如“专硕学硕同质化”问题)。

    • 数据与案例支撑:强调通过长期实践积累、多案例对比或第三方调研增强说服力,避免空泛议论。

    • 价值分层:将教育述评的价值分为三类——信息对称(打破知识壁垒)、澄清谬误(纠偏错误认知)、问题提纯(推动政策讨论)。

  3. 发表策略:选题适配性与传播节点

    • “点”上突破:建议作者聚焦自身最擅长的领域(如AI教学应用、课程思政),而非盲目追逐热点。

    • 借势传播:指出政策文件出台、重大社会事件等节点可提升稿件时效性与发表概率。

    • 合作写作:提倡研究者与记者合作,将个体故事转化为更具代表性的非虚构报道。

二、叙事策略分析:从个人经验到行业规律的升华

文章通过以下手法实现“个体经验”与“公共知识”的有机统一:

  1. 案例具象化与理论抽象化结合

    • 以“海归教师职业发展困境”为例,作者既详细描述其从科研到管理的角色转变过程(具象化叙事),又提炼出“双肩挑干部现象”“教学副院长困境”等抽象议题,为后续分析提供支点。

  2. 批判性反思与建设性建议并置

    • 在批判“学术论文式枯燥文章”时,同步提出“提供新信息”“澄清谬误”等替代性价值标准;在分析“单位宣传稿”不可行性时,给出“公共写作回应社会关切”的解决方案。

  3. 隐性知识显性化

    • 将长期写作实践中积累的“选题敏感度”“编辑偏好洞察”等隐性经验转化为可操作的指导原则(如“避免二元对立”“结合政策节点投稿”)。

三、社会价值探讨:知识分子的公共角色与职业伦理

文章隐含着对教育从业者职业身份的深刻反思:

  1. 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重构

    • 主张教育者突破“体制内宣传员”或“纯学术研究者”的单一身份,转向“行业观察者”与“问题解决者”的复合角色,通过公共写作推动教育生态优化。

  2. 学术自由与职业责任的平衡

    • 直面“写作是否偏离主责主业”的质疑,提出“以写作反哺管理”的辩护逻辑:通过述评揭示的问题(如“双肩挑干部困境”)可直接转化为教学管理改进的依据。

  3. 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 承认公共写作可能引发的利益冲突(如触及机构敏感问题)与舆论风险,但强调“若因噎废食,则错失推动变革的契机”,暗含知识分子的责任伦理。

四、文本特色总结:学术严谨性与传播性的统一

  1. 结构严谨,逻辑递进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对路”的总体原则,再从选题、论证、发表三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下细分3-4个子论点,形成树状逻辑体系。

  2. 语言平实,案例鲜活避免学术术语堆砌,通过“天花板上的壁虎”“潜伏记者”等比喻增强可读性;以“海归教师”“教学副院长”等具体人物故事降低理解门槛。

  3. 批判性与建设性并存既尖锐指出“单位宣传稿”“学术论文式文章”的不可行性,又系统提供替代性方案,体现“破立结合”的写作智慧。

五、潜在局限与延展思考

  1. 对“公共性”的界定偏保守文章强调“回应社会关切”,但未充分讨论教育述评在推动边缘议题(如农村教育、特殊教育)中的作用,可能忽视“自下而上”的公共性建构路径。

  2. 对“文笔”的否定可能过度虽指出“文笔≠文学性”,但未提及清晰、凝练的语言对增强文章传播力的作用。例如,善用金句或类比(如“十年磨一剑”的比喻)可提升观点穿透力。

  3. 对机构立场的回避未深入探讨如何在坚持公共性的同时,平衡所在单位的利益(如通过匿名化处理、第三方视角写作),这可能是部分教育从业者的现实顾虑。

结语:教育公共写作的范式启示

这篇文章为教育领域从业者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写作指南,其核心价值在于:

  • 方法论层面:构建了从选题到发表的全流程操作框架;

  • 价值论层面:重申了教育公共写作在知识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

  • 伦理层面:引发了对知识分子职业身份与公共责任的深层思考。在“流量至上”与“学术内卷”的双重挤压下,此类写作方法论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更关乎教育领域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与拓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351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