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研究生正在被“批量生产”,学位论文出问题屡见不鲜。尤其在破除“唯论文”的背景下,学位论文盲审更加严格,甚至有些在“顶流期刊”发表科研成果的研究生,都没有通过学位论文盲审。
盲审不过,会影响研究生毕业、就业,影响导师招生、升职,影响院系的声誉。梳理它的“底层逻辑”,能促进后续改进。
盲审没有通过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努力、学位论文没有写好、院系和导师把关不严、预审和预答辩流于形式。
首先,读研时间并非很长。在有限的时间内,研究生要上课,要设计研究、开展研究、分析数据、写科研论文、写学位论文,还要实习、找工作,很容易顾此失彼,保证不了学位论文质量。
其次,很多学生缺乏写学位论文的系统训练,造成写作方面的“硬伤”,比如:绪论以及结论与展望章节没有写好;参考文献有很多格式错误;科技写作严重口语化,到处可见“我们研究了”“我们发现了”。
再次,师生不重视。有些导师希望研究生坚持做实验,一直到提交学位论文前一个月才开始写学位论文。有些“临时抱佛脚”的研究生侥幸过关,于是“后来人”纷纷仿效。还有些导师认为写学位论文是学生自己事,导师不需要给学位论文“化妆”。
还有,院系疏于管理。比如,没有提前提醒毕业班学生提交学位论文,也没有把通知邮件抄送给导师;院系组织的预审和预答辩走形式,“几乎没有不通过的”;把硕士生预答辩交由课题组去进行,但实际上,是硕士生自行填写预答辩表格,导师签字;院系没有向师生通报盲审异议的情况……
盲审机制和评阅人也给盲审结果带来了不确定性。对此,我的一位同事有话要说。
这位同事认为,评阅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往坏里审”,但经常存在“没有看懂”的情况,即评阅人不是研究这个领域的“小同行”,因而会根据自己领域的常识,来判断别的领域学位论文,进而提出质疑。遇到这类异议,师生不好说评阅人错了,否则,学位论文在复审时很可能再次被“枪毙”。于是,只好按照评阅人的意见去修改,回复时语气中性一点。
不同的人不但对学术问题的判断不一,而且对写作的要求把握不一。比如,有的导师认为学位论文的创新点应该呈现在学位论文最后的结论与展望章节,但有的评阅人认为应该放在绪论章节的结尾处。我曾有一位博士生,博士论文初稿写了250多页,仅绪论章节就写了111页。我觉得该生“精神可嘉”,但参加系内预答辩的别的导师纷纷质疑——这可能让评阅人认为该生没有很多科研数据,只能靠写综述来凑字数。
虽然打分表里罗列了几项评审指标(比如论文选题、文献综述、研究成果、科研水平、论文规范等),方便评阅人根据每一项指标分别打分,但每个评阅人心中的标准都存在区别。比如,有的评阅人首先查看已经作过模糊化处理的发表论文列表。一旦他从中了解到该生已经在高质量学术期刊发表几篇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就给每一项都打高分。而在如今破除“唯论文”的形势下,很多评阅人还会仔细考虑学位论文是不是具有系统性、绪论以及结论与展望章节有没有好好写、写作是否规范,甚至还会质疑学位论文的选题以及研究结果,哪怕研究生已经在高端学术期刊发表了多篇论文。
在这位同事看来,学位论文不可能是完美的,评阅人总能挑出毛病。但是,不同审稿人对学位论文出现某个问题的“容忍度”是不同的。比如,有的研究生写绪论章节,只是围绕着几个关键词展开综述,每一部分的结尾都没有“指向”整本学位论文的立项依据,即为什么要开展这个研究。有的评阅人觉得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修改”的方式解决,但有的评阅人坚持需要“大修改”,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延期毕业。再比如,学位论文写作不好很常见,但什么样的情况该打多少分,不同的人没有统一的标准。
此外,盲审时,虽然学位论文封面没有写研究生和导师的名字,但评阅人往往能够根据大学的名字和学位论文的课题方向“定位”到导师。有的导师在学术界与人“结仇”,容易牵连学生。这位同事自称从不树敌,但在别人的印象中“不大和外面合作”——他收到科研论文或者科研基金的评审邀请后,不会联系他人、表示“相互支持”。而且,他很少在学术会议抛头露面。他认为近年来自己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送盲审被“枪毙”和这个可能有一定关系。
为了减少盲审结果的“不确定性”,显然要多措并举。
高教界可以加强对评审标准的讨论,形成共识。比如:一本学位论文的数据和推理过程都是对的,但得到的结论和评阅人的观点不一致,是否意味着这本学位论文应该被“枪毙”?再比如,三年制、四年制、五年制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同台竞争”,评审系统也不加以注明,这种做法是否合理?
要优化盲审机制。这位同事认为,在如今鼓励科研创新、学科交叉的当下,应该允许研究生从事创新性强的课题,但这类课题容易遭到质疑。他建议博士论文不是送两三个盲审,而是送五个盲审。最终,允许有一个“异议”,也可以用一个“优秀”来抵掉一个“异议”。但这会增加院系送审以及评阅人评审的工作量,也可能面临“无法及时收齐五份评审意见”等问题。在实操层面,还需因校制宜,集思广益。
还要健全申诉机制。2024年4月26日通过的学位法第四十条写道:“学位申请人对专家评阅、答辩、成果认定等过程中相关学术组织或者人员作出的学术评价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术复核。”这从侧面说明学位论文盲审是有可能出偏差的,而健全申诉机制对保障学生利益很重要。
当然,目前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很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举措,比如把专硕的学制从两年调整为三年,把博士生的学制从三年调整为四年,开设科研技能和学术写作类课程,设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办公室,成立研究生教育督导组,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
我始终认为,盲审机制的修补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如何全过程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这才是更加根本的“底层逻辑”,也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前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48343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