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暂别原先工作环境,外出进修的随想 精选
2023-5-6 09:34
阅读:8671

毕竟,大学教师不只是在“象牙塔”里生存的知识分子,还要对社会有更广、更深的了解。了解社会,才能有通透感和立体感,才能把“上下文”理解清楚、说出来。

暂别原先工作环境,外出进修的随想

马臻

近日,我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附近的一个学院“半封闭”进修。

白天,我坐在报告厅听讲座,间或用手提电脑处理公务。进修的课排得不是特别满,学员中午和晚上都可以休息,而且听课和住宿都在一个楼里。

离开了原先的工作环境,暂别了家庭,有在房间(宿舍)里静思的时间。

(一)

平时,在高校工作的教师往往陷入“舒适区”,即过着两点一条直线的生活。习惯于每天的上班、下班路线,习惯于每天学校里的工作和回家之后的家务,习惯于“平时+周末”的节奏。关注的是“象牙塔”里的事务,写的文章、看的书和文献比较深奥。

当自己走出熟悉的工作单位,换了一个环境,做不同的事情,听不同的课,看不同的周围环境,就会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感受和新的收获。

(二)

透过进修学院房间(宿舍)的窗户,可以看到对面有幢十层的教学楼,那是一个职业院校。早上,我看到有一些学生进校门。黄昏,我看到有教师下班离校,看到有学生或者青年教师在校门口拿外卖食物。晚上,我看到对面教学楼教室里有学生晚自修。我在想:在这所学校学习和任教,是怎样一种体验呢?我平时只是待在自己的单位,了解过更多的学校吗?

2023-6.jpg2023-3.jpg

进修学院附近,还有医学院校、华东理工大学、别的进修学校、研究所、科创产业园等等。站在围栏外面,隔着围栏看这些单位,各种房子像是火柴盒一样规整,这些和文教相关的单位也给一种很规整的感觉。我就在想:如果我的孩子将来在这个区域读书,会有怎样的一种体验呢?

(三)

2023-5.jpg

显然,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风格。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片区也有不同的风格。比如,有的大学,旁边就是副市级中心,有很多购物场所,交通也非常发达,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在市中心,有很多具有历史底蕴的老房子,高耸入云的写字楼和旁边马路的小饭店、咖啡店在同一个街区存在。在有的学区,看起来比较规整,但购物、公园、步道什么的都不是太多。也许,人可以选择自己所处的片区;也许,人需要适应所在的片区。早上、黄昏,我骑着自行车,在进修学院附近逛,试图了解这个被称为“梅陇”的片区。

(四)

街道非常整洁,周围的建筑、市场和两三年前我看到的相比,已经有了更新。但没有什么环境是绝对理想的。隔着围栏,我可以看到有的学校教学楼侧面有逃生楼梯或者说备用的楼梯,楼梯和一楼地面夹角的地方堆放着破旧的课桌。我还曾经看到,有的大学的侧门外面在挖路,尘土飞扬。这些还只是建设、容貌之类的表象。学校内部的管理、运作还没有看到。但在“象牙塔”里待久的人都知道,“象牙塔”并非是理想化的。

(五)

写博客、写通俗文章也不是理想化的。写的很多通俗文章都是读研、申请科学基金、论文写作秘籍、教师职业发展等等,但是,城市的发展、生活的体验、生命的感悟却少了。看不到具体的城市,看不到具体的社区,看不到周围的人,看不到具体的环境。看不到花儿的绽放,看不到叶子上的露珠,看不到社区的改变,看不到马路的整洁。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有很多周围的改变可以去写。可以有一种形象感、现场感、细节感。可以接地气、冒热气、有温度。

(六)

2023-1.jpg

这次进修班还安排了现场教学。学员们乘坐大巴到了市中心,徒步看了几个由老房子、纪念馆构成的学习教育点。穿梭在市中心的老房子和马路,看到了风格各异的弄堂、民居,看到了社工,也看到了门口的猫。也乘着大巴在高架上,向四周张望,看到了高楼,看到了绿地,看到了浦东世博文化公园里正在堆积的双子山,我想到了三个单词:过去,现在,将来

这三个单词不但是进修讲座的内容,也是我在市中心看到的、想到的。

很多人“活在当下”,专注于当下的工作。这没错,这是一种选择。但是,人也要了解过去,展望未来。

此外,课堂学习要和现场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脑中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

(七)

在进修班“半封闭”地学习,每天吃了以后就学习,学习了以后就吃饭。这使我想到:人就像一个开放系统,包含输入转化输出三个方面。在生理上,输入空气、食物、水,通过转化产生营养物质和能量,输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在听课学习方面,输入知识、书籍、讲座、网课,通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思考,输出思想、观点、文章、行动。在工作方面,输入生产资料,通过转化(劳动),输出产品。

大学里的课题组有输入、转化、输出。课题组输入学生、科研经费、仪器设备,通过转化(做研究),输出科研成果、咨询报告、合格的毕业生。

我参加学习的进修学院也有输入、转化、输出。进修学院也需要输入师资、办学经费、硬件条件,通过转化(教课、做研究课题),输出结业的学员、研究报告。

(八)

微信图片_20230506093143.jpg

人不但要看到过去、现在、将来,想到输入、转化、输出,还要眼界开阔。个人,家庭,单位,国家,世界,这是从小到大的一个又一个圆圈。不能只是关注自己,也要看到更大的圆圈,并且找到小的圆圈、大的圆圈的关系和定位。但问题是,日常很多人只是忙着自己的工作,自顾不暇。这次参加进修,使我能抽出身来,跳出以前的小的生活圈子,来看别的片区、别的社区、别的单位,并通过听讲座,了解国家和世界。

(九)

每个人有很多角色。大学教师要面对自己、面对家庭、面对学生,还要面对同事、面对领导,有方方面面的事情要做。除了教学、科研,还可能有行政工作、社会服务工作。同时要做好方方面面的事情非常困难。

比如说,我出来学习,必然会影响到原先的工作安排,也会使家中的妻子担子更重。很多事情很难两全。

再比如,在学校里会有各种任务飞过来。把这些任务、职务承接下来,但之后自己会感到任务重、压力大。如何协调好,是个问题。就像自然界需要生态平衡一样,自己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事情,也需要“平衡”。

(十)

总之,人处于一个环境。人需要与自己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发生联系。这是一个艰难的调适的过程。人需要适应环境,但在现实中,却又不总是适应环境。人需要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但有时候需要脱离自己熟悉的环境,去感受城市别的片区、别的单位、别的社区,去和别的人接触。毕竟,大学教师不只是在“象牙塔”里生存的知识分子,还要对社会有更广、更深的了解。了解社会,才能有通透感和立体感,才能把“上下文”理解清楚、说出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38697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