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
受到疫情影响,研究生和高校老师怎么办? 精选
2022-3-16 15:20
阅读:10059

ddddd.png

[上图:2020年5月19日《文汇报》头版报道。下文是本人的最新2022-3-16原创。]

3月份的这波疫情来得非常突然。一开始就听说别的大学封闭了。3月13日(周日)早上收到学校即将在晚上8点实施准封闭管理的通知后,我到一个超市购物,忽然想起2020年1月同样是在这个超市门口,看到有一个饭店的几名店员正在吆喝着“甩卖”因为无人就餐而消耗不了的菜。我感到,时间过得真快。

2020年上半年的故事

2020年1月,研究生放寒假回家后,国内新冠疫情严重。研究生开学的日期一再延期,最后只能待在家里。那时候,很多研究生焦虑,担心无法做实验了,无法正常毕业。使焦虑加剧的,还在于自己身处相对小的空间,不能到处走动,而且网上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为了减少学生的焦虑情绪,辅导员们做了种种尝试,比如发动大家学习各种技能,在微信公众号推文中“秀才艺”,加强推文内容输出等。

但是我认为:人贵在见微知著,一看到事情的开始,心中就要对事情会产生多大的影响有个预估,然后要采取行动减少自己的损失。当时,我让课题组的研究生马上进入“战时状态”,即不要追剧、无所事事,而要在寒假做一些对完成学业、减少损失有用的事情。

比如,研一的学生当时只是完成了一个学期的课,还没有做实验,那么就需要看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每过10天通过腾讯会议和我讨论,并把看的文献整理成开题报告和硕士论文的绪论章节。我对一名研一的学生说:“这能算三个月的工作量。如果你在疫情期间把这些事情做完,研三就可以节约三个月时间,可以去找工作。”

我让研二的学生抓紧写毕业论文,就是把已经发表或者投稿的科研论文改编为毕业论文的相关章节。然后写出毕业论文的绪论章节和结论与展望章节,并及时地把写的东西发给我修改。这样,学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我让研三的同学继续完成毕业论文,整理毕业文书,并联系找工作的事。

后来,课题组研究生迟迟不能回校,我就建议硕士生有可能的话,在她们的家附近找一份实习,这样为她们今后找工作打下基础。

故事的启发:因地制宜,坚持学习和工作

把两年前的故事和目前的情况联系在一起,我有了很多感悟。

读研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思路清晰。遇到疫情等可能会影响学业进展的事情,更要思路清晰——静下心来分析:我已经有什么?我要毕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我怎样达到自己的目标?

如果你手头已经有很多数据了,那么可以在实验室封闭的时候索性沉下心来分析数据、写论文。

而如果你手头只是有部分数据,还不完整,那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抓紧分析、处理数据,并构思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往往,很多学生没有想清楚“下一步怎么做”就盲目地推进实验,结果反而不理想。兵法讲究多动脑子,不能蛮干。

如果你已经有论文稿,那么应该及时和导师讨论,一来一回地修改论文,争取能尽早把论文投出去。

如果你的英文论文稿被学术期刊接收了,那么可以把自己的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作为“砖块”储存在电脑里。硕士生积累了两三个“砖块”,博士生积累了三四个“砖块”,那么毕业论文的骨架就有了。

而如果你目前还没有开展课题,也没有科研点子,那么可以读一些文献。

读文献要有明确的目的。读文献的目的不是消磨时间,而是有以下几个目的之一:为了找科研点子,为了寻找实验方法,为了写论文时证明你的观点是对的,为了引用参考文献。

读研由输入、转化、输出三个主要步骤组成。读文献只是“输入”,并非“输出”。读文献时,心中要有“大的图景”,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自己干的事情对达到毕业要求究竟有什么用。研究生要很清楚自己读文献的目的,读文献要有针对性,而不能为了读文献而读文献。 

放平心态,加强时间管理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遇到新一波的疫情或者封校等情况,难免会有焦虑情绪。但我曾经看到一本书,书上说,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你在河流的旁边坐着,哭也好,笑也好,这条河流还是“充耳不闻”地往前流动,不会在意你的感受的。

换言之,一味地说自己“好苦啊”是没有用的。当一群人遇到类似的困难,有的人咬紧牙关往前走,而有的人抱怨“我好苦”,还有的人因为沮丧而无所事事。那么最终解决问题、脱颖而出的,是那些咬紧牙关往前走的人。

这次遇到新一波的疫情,我和其他教师一样居家办公。我坐在阳台的电脑前,小孩和妻子都在家里。我的效率并没有降低。这里面有很多“奥秘”。

首先是像以往那样,每天在WORD文档的表格中记录自己干的事情。如果一整天都在写书的话,那么这一天的记录只有“写书”这一条,这是正常的。但往往,每天干的事情很杂,一会儿审稿,一会儿修改论文,一会儿看书。这样每天记录之后,就知道自己其实并没有荒废时间,从而有一种正面的自我肯定。相反,如果没有记录的话,更容易“混到哪里算哪里”,或者不知道“时间去哪儿了”。

其次,要很清楚:自己在这段时间究竟要干什么事,干这些事情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有哪些事是自己“短平快”地做一下,就能把它们“消灭”掉,不会在吊在心上的?有哪些事情是需要大块时间做的?做这些事情的时间节点是什么呢?合理安排时间非常重要。我在电脑里还有一个WORD文档,里面有个表格,第一排写着“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以下每一排写着具体的日期和那天需要做的事。这样不容易忘记。当事情做完后,我把这件事在文档里抹去,心中有一种轻松感。

再次,要知道自己身体舒适度以及工作效率高低的规律。有的人中午睡午觉之后,工作效率很高,但工作时间减少了。而有的人中午不睡午觉,效率低,但工作时长增加了。再举个例子:如果你早上刚开始准备工作,就收到一个学术期刊的审稿邀请,等你花了两个小时审完稿子,自己就没有精力帮学生改论文了。这样,很快到中午吃饭时间,一个上午也过去了。因此,要非常清楚自己在什么时候适合干什么事。

还有,要很清楚一段时间自己工作的主轴是什么。什么事情是必须要干的、有价值的、能够产生成果的。还有一些事情不一定能得到评价体系的足够认可,但确是自己的“使命”或者热爱,比如把自己上课的内容整理成一本书。遇到这种情况时,无论有怎样的客观条件限制(比如居家办公条件不理想),自己都会有激情把事儿做好。

最后,要习惯时间的碎片化,并承认自己做事情可能不那么完美,接受不完美的结果。同时,要学会盘点和欣赏自己已经实现的东西、已经获得的成果,要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而不要一味地自责。

人世间的规律就是这样的,你付出了,你总归会得到一些东西。想到这儿,你只要不停地去努力就行了,还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32969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