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些高校纷纷准备“上马”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博士)项目。
笔者认为,需要思考或者回答以下问题:
1.建立工程博士培养项目,是院系和导师增加博士生人数(人手)的一种方法。对于学校来说,也是一种创新探索,有望形成新的办学机制和教学教育成果。但在实际过程中的质量究竟如何保障?据了解,有些在职的博士生不参加课题组日常科研活动,而是在本单位从事本职工作,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工作进展缓慢,师生关系陷入僵局。
2.对工程博士的科研和毕业,如何进行评价?其实并不是在企业做“项目”就可以的。日常做的“项目”的性质是什么?在内容上能否和毕业论文挂钩?假设在内容上和毕业论文挂钩的话,那么“做”的侧重点是什么?是管理(带着一群人做项目),是从事基础研发,还是从事工业设计、现场调试?成果如何体现和评价?另外,工程博士生在“项目”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可能是有限的。有的“项目”需要一组人来做事,一名身为领导的工程博士生把整个团队做的事写到博士论文,是否合适?如何切分和界定个人成果?如何把握好个人成果和集体成果的界限?
3.工程博士培养模式是校内导师和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培养。但校外基地由于不像高校那样长期培养博士生,不清楚博士毕业需要的是什么。校外基地有可能只是需要一个劳动力(员工)再加上一个实习基地的牌子。导师把博士生送到校外基地,自己必然疏于管理,也不好把手伸到校外基地。博士生进入校外基地,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做的东西能够写成博士论文,但可能每天干琐碎的事,干的事情和毕业论文关系不大。
4.其实最好的可能就是:一个企业的中高层干部有发展潜力,但缺少一个博士学位。他已经积累了很多工程方面的数据和实物,还没有写成博士论文,也没有发表文章。借助读工程博士的契机,他在读的过程中一边做自己本单位的工作,一边把这些旧的和新的成果整理成博士论文和专利等。这样的话,导师也不太费力,导师和学生两全其美。但是,一,不能公开这么说。二,有很多考生把读博、毕业想得太简单,他们以为只要上课、做一做就能毕业,不可能毕不了业。他们又不知道具体的要求、做项目和写毕业论文的区别,又缺乏相应的写作能力,结果是有可能造成工程博士教育出问题。
5.有无调研各个学校,他们工程博士或者在职博士项目的毕业率是多少?成功和失败的教训是什么?导师、企业、学校各自的角色是什么?工程博士的毕业要求和别的博士的要求有和区别?在选题、论文写作的角度和内容方面有何区别?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马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1964-132326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