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媒体不该如此渲染高考

已有 3942 次阅读 2012-6-14 09: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看到一些报道,说我们的高考没有“人性”,没有“亲情”。这是针对每年高考期间发生异常事件所进行宣传的反应,用词虽然有点过激,冷静分析也不无道理。我梳理一下,我们媒体渲染高考异常事件主要有三类:主要一类是悲情,指临近高考考生家里发生重大变故,至亲突然病逝,或突发重病,老师和亲友联合隐瞒考生,甚至有的隐瞒亲人病逝10多天,生怕干扰孩子复习,影响高考正常发挥。更有甚者,今年看到送女儿高考途中突发车祸,母亲受重伤,仍坚持让女儿含泪进考场,让我们看到一个“可冷天下父母心”的揪心案例;还有迟到考生母亲下跪求儿进考场等。第二类是宣传对考点周边环境整肃及交通部门对考生异乎寻常的“关照”。这个有点类似我国一些部门经常实施的集中某个时间进行的“整改”或“严打”活动,这些活动实施期间“立竿见影”,过后基本“一切照旧”。第三类,我们的媒体还经常宣传一些重点高中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年轻人成长规律,颠倒是非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将他们当成成功案例进行大事渲染,后期这些案例追踪调查证明,多数原先的宣传是对社会大众进行了误导。

长期以来,媒体对我国高考事件的过度渲染,已经严重扭曲了高考正确价值观和学生人生观。使得家长和老师们将每年一度的高考置于至高无上地位,大有举全社会之力办高考之势。据报道今年高校招生录取率可达80%,有的城市可能更高,据此,教育部早几年就宣布“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事实也确实如此,我老家的小村庄近几年几乎所有应届高中毕业生都能考上大学,即使当年没有考上,经过一年复读后都如愿以偿。我的亲属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均全部顺利考入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学习。我想如此高的大专学生录取率,在发达国家应该也不过如此。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大大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当今的高考还能象媒体渲染的那样“一考定终身”吗?高考还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吗?现在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能够找到“改变自己命运”的工作及生活方式吗?估计多数人回答是否定的(至少我是这样)。因此,我们的媒体还需要这样“一如既往”地宣传高考在人的一生中可以发挥如此辉煌的作用吗?我的回答是不要。媒体应该宣传当今的高考实际上是人生学习求知的一个阶段,是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开端(而据我所知,相当一部分应试学生将大学当成高4-67)。我们应当切实改变当下广大家长、老师和考生依然对每年的高考过度寄予的不切实际的期待,让高考回归到现实中。

毫无疑问,对当今高考认识的严重混乱现象,媒体负有不可推卸责任。因为很多不正确的信息大多数人是通过我们的媒体,尤其是电视传媒进入大众视野。坦率地说,我看到媒体报道北京市交警为了抢救小孩生命,而指挥交通打通生命通道的报道非常感动。看到张丽莉老师勇救学生,吴斌师傅不顾自己的安危拯救乘客,托举哥抢救小孩等事迹,我感动至极,眼含热泪。而对高考期间交警护送考生的事情并无激动的感觉。因为生命的逝去不能再来,而高考每年都周而复始按时进行。

我回顾自己上世纪60年代(时间久远不具可比性)和儿子90年代末的高考环境和人们对考大学的理解,似乎还比较正常。我父亲20015月病逝,他当年参加高考的孙子(我的侄子)也按时出席葬礼。大学在人一生中确是一个重要阶段,他对自己及家庭的影响之大无容置疑。所以人们常用“高考改变人生”这样词汇来形容高考。然而实际上,现今的高考究竟改变了多少人生?及人一生过来大学阶段究竟在“辉煌人生”中占有多大份额?是否上了大学的人比没上大学的人一生就一定过得幸福美满,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做点对比。作为一个退休老者还是有点发言权。我的小学同学生活状况了解不多,但初中及高中同学没有考上大学的倒是了解几位。其中有的后来当了民办教师,有的当了生产大队支部书记,有的家庭副业搞的不错。2007年初中校庆70周年,我应邀出席,我自己邀请了同班13位同学,其中就有以上说的那几位。看得出来,他们生活都不错,儿女孝顺,虽然有的显得比较沧桑,那是辛勤劳作的结果。虽然物质生活(尤其是所谓现代物质)未必好过我们,但精神生活我敢断言绝对不比上大学同学差,而且生活的自然环境可比我们好百倍。以我自己同学为例告诉年轻人,当年考上大学同学中,名牌高校同学的退休生活并不一定比普通高校,甚至高考落榜同学生活幸福(他们有的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这是肯定的。当然我必须强调大学阶段对人生一定还是重要的,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媒体记者要用平常之心对待而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581966.html

上一篇:面对黄色雾霾恶劣环境我倍感无奈
下一篇:领导检查大学卫生指示有感
收藏 IP: 119.97.231.*| 热度|

7 刘瑞亭 刘广明 王涛 张骥 juaner_xm zhxftcl1 yxh316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