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

博文

2016 年美国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共识

已有 3384 次阅读 2016-12-29 12:11 |个人分类: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美国, style, 抑郁


2016 年美国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共识


   每天一次、为期 4-6 周(共 20-30 次)的前额叶经颅磁刺激( TMS)已获 FDA 批准,用于治疗对抗抑郁药应答不佳的成人重性抑郁患者。今年,美国临床经颅刺激学会( Clinical TMS Society)发布了 TMS 治疗重性抑郁的共识建议,原文发表于《 Brain Stimulation》。以下为 5 条主要推荐意见。

推荐 TMS 作为缓解抑郁症状的急性治疗手段

  可考虑使用 TMS 治疗 DSM-5 重性抑郁单次发作或复发患者,或者抗抑郁药治疗临床效果不佳或耐受不良的患者。 TMS 治疗应采用标准的高频刺激,特定刺激部位为左前额叶,其他治疗参数可视患者实际情况而调整。
▲ 附加的指南专家共识意见:
延长疗程: TMS 急性治疗通常 4-6 周起效,但在以下情况中可延长至 6 周以上

① 6 周治疗后患者仅部分改善,且临床医生认为尚未达到明确疗效,此时可适当延长治疗1-2 周。
② 经 6 周治疗无效的患者,若有对抗抑郁药治疗应答缓慢的历史,或此次抑郁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或为难治性患者,则临床经验表明,持续 6 周以上的 TMS 治疗虽然成功率较低,但患者仍可能从中受益。
   长期暴露于 TMS 治疗无已知的累积毒性,且开放标签研究显示某些患者可能对 TMS 应答较慢。研究证据表明,经 TMS 治疗 6 周后无效的患者,仍可能在持续治疗 10 周时达到缓解。

对于 TMS 急性治疗有效的患者,疾病反复时 TMS 可作为维持治疗手段

   对于此前发作时经 TMS 治疗有效的患者,符合 DSM-5 重性抑郁障碍发作标准时,可考虑TMS疗法。临床疗效应通过标准化的临床抑郁量表评定,比如患者健康问卷 9 项( PHQ-9)、 抑郁症状快速自评量表( QIDS-SR)。证据显示,高频刺激左侧前额叶皮层疗效最为显著
▲ 附加的指南专家共识意见:
延长疗程(见推荐意见 1)

TMS 可结合抗抑郁药或其他精神科药物治疗

  TMS 治疗在使用/未使用抗抑郁药或其他精神科药物的情况下均可进行。目前尚无证据显示TMS 与药物合用可增加不良事件风险,但在 TMS 治疗期间,任何用药调整下均需重新测量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阈值,以确保该参数的准确。
▲ 附加的指南专家共识意见:
多数专家建议,TMS治疗期间维持原有的药物治疗,不建议在急性 TMS 治疗中减少药量。

对 TMS 急性治疗应答良好的患者,可将 TMS 作为维持治疗手段

   基于经验,针对此前 TMS 标准急性治疗应答良好的患者,可将 TMS 周期性治疗作为维持治疗手段。目前关于 TMS 维持治疗的研究有限,多数指南专家认为,若其他已确认有效的抗抑郁维持治疗方法均未达到确切的疗效,或患者有频繁复发的历史(每年 2 次或以上),可考虑采取 TMS 维持治疗。
▲ 附加的指南专家共识意见:
   多数指南专家认为,预防复发的主要途径是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 部分专家认为,当患者有频繁复发史(每年两次及以上)时,可考虑 TMS 继续或维持治疗。典型的 TMS 维持治疗频率为:每月 1 次、每周 1 次或 2 次,频率依据患者响应程度滴定。


初次 TMS 治疗应答良好的患者出现抑郁复发,可考虑 TMS 治疗

TMS 急性治疗有效的患者可能会再次复发,因此建议持续采取 TMS 治疗直到达到缓解。
▲ 附加的指南专家共识意见:
大多数( 90%)指南专家认为,复发早期症状出现时即应采取 TMS 治疗,仅少数(10%)认为需等到完全复发。多数专家建议, TMS 复发治疗时应采取每周 3-5 次的频率直至再次缓解。若在复发早期即采取了 TMS,则治疗周期可为短暂(1-3 周)。多数专家认为,在再次采取 TMS 治疗前,应复查并调整运动诱发电位阈值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61795-1024075.html

上一篇:NEJM——超声聚焦丘脑损毁有助于治疗特发性震颤​
下一篇:Brain——抑制SLDTN谷氨酸能神经元能够诱发RBD
收藏 IP: 140.207.223.*| 热度|

1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