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谈专利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yongli 专注于科技知识产权的开发、获取、维护、转让和侵权纠纷

博文

主题3:攻易守难---专利博弈的最大特点

已有 3920 次阅读 2020-8-21 16:36 |个人分类:专利相关|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专利博弈、攻易守难

主题3:攻易守难---专利博弈的最大特点

任永利 专利博弈 


没错,你没看错,真实博弈的特点与你熟悉的“易守难攻”恰恰相反!


博弈就离不开进攻和防守。然而,攻与守,谁更难,谁更易,是军事领域中的千古迷人的话题,贯穿在每一次攻城-守城的你死我活的博弈中。

 

以常人观点来看,防守方可以借助有利地形,占据高墙深壕,居高临下,以逸待劳,占尽优势。看起来,似乎攻难守易,所以才有了“易守难攻”这个成语来形容军事上的有利地形。

 

影视剧中,防守方更是凭借战壕掩护和密集火力,象割麦子一样成批成批地杀死杀伤进攻方的冲锋士兵。更加深了攻难守易的印象。


image.png


【剑门关,扼守由秦入蜀的咽喉要道,易守难攻,数千年来从未被敌人从正面攻破过!不败金身啊!】

 

然而,实战中深谙博弈实践的人却都知道,防守更难,进攻却相对容易,甚至,二者的难度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即所谓“攻易守难”。

 

这其实不难理解:

 

 保卫一个大人物(例如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需要众多保镖,然而刺杀他,只需要一个刺客。

 

 学生考试要考满分,需要全面深入学习并融会贯通每一个知识点,而要想让学生考不到满分,出题老师只要稍微增加点难度即可。

 

 一个仅有百十号人的神出鬼没、到处骚扰的游击队,往往令数千正规军疲于奔命,焦头烂额,束手无策。这既是毛主席的游击战的精华,也是当年70万苏联大军占领阿富汗几年后却不得不狼狈退出的真实困境。


◇ 老百姓有句俗语,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同样,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其巨著《孙子兵法》中用极其精简的语言论述了攻易守难的观点:

 

“(同样的兵力)……攻则有余,守则不足”,详见《孙子•虚实篇》。

 

image.png


【《孙子兵法》,用极为精简传神的语言,概括出最深奥的战争精髓,为后世兵家推崇备至!】

 

成事就是防守,若一个事情要想成功需要十个要素,那么要想成事就必须牢牢守住这十个成功要素中每一个要素,方可成功!而败事就是进攻,只要破坏掉任何一个要素,就实现了搞破坏的目的!

 

现实中,专利侵博弈也是如此!

 

专利侵权或专利规避博弈中,专利权人在防止他人侵犯或规避专利权的博弈中,处于防守地位,相对被动,在发现、举证和制止侵权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离开了法律制度的强大保护,专利权的保护是根本不可能的。

 

侵权者或潜在使用者,则处于进攻者的有利地位,他人的专利技术,只要能破解或领悟,都可以先拿来用着,管它呢!在谈及如何应对专利权人的侵权指控风险时,他们大多不屑一顾!

 

专利审查博弈,更是攻易守难。

 

审查员要驳回一个专利申请,有至少N条法定驳回理由,随便哪一条驳回理由成立,都可以拒绝授权!(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搞提质增效工程,从严审查,很多驳回条款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标准都被放宽宽,更利于从严从快予以驳回,要想授权更是难上加难!)

 

而申请人要想一个专利申请授权,则必须同时满足一大堆实质性专利法条款要求,以及小心翼翼不能触犯N条法定驳回理由中的任何一条才行。

 

即所谓的“破坏容易建设难”!

 

这也是各国政府都要把“审批权”牢牢把握在手的原因,因为审批权就意味着“否决权”,而否决某事总比做成某事要容易得多!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攻易守难”呢?

 

原因有很多:

 

一个原因在于,双方心理压力天壤之别:攻方输得起,即便攻城攻不下来,还可以暂时撤退,下回再攻。可守方输不起,一旦城破失守,那就没命了。试问谁输得起?三国中,郝昭防守陈仓城,历时20天,防守住了顶级军事家诸葛亮的诸多攻城之术,诸葛亮因军粮不足被迫撤退,虽然郝昭最后防守成功,但巨大的守城压力,竟然让这位守城名将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攻方占据了一“先” ,即,攻方占据先手优势

 

image.png 

注意,先手优势是重要的博弈规律,对此,笔者将在后一篇文章中专题介绍,敬请读者关注。



-


image.png

扫码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扫码添加任永利博士微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1907-1247320.html

上一篇:盔甲穿错引火烧身-专利权类型不当给对手大开方便之门-发明毁于专利专题5
下一篇:大而不当-核心创意被他人“局部借鉴”--发明毁于专利专题6--告一段落篇
收藏 IP: 123.116.151.*| 热度|

1 贾玉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2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