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qi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dqiao

博文

《宿命》第二十六章 扎根土壤知使命,服务社会志方明

已有 1367 次阅读 2025-11-1 13:3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2008 年国内外发生了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既有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有国内经济转型的挑战,是多重危机叠加的一年。在老百姓的印象里,最深刻的莫过于北京奥运会与汶川地震了。学校团委以此为背景,提出了“立足社会认知教育”的活动方案,要求各个团支部结合当年国内外重大事件,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时代变革与社会责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洞察力的青年人才。

团支书刘洁找到班主任李老师时,他正在电脑前忙着。她敲了敲门,手里攥着团委刚发的活动方案,语气带着几分认真:“李老师,想跟您聊聊咱们班‘社会认知教育’活动的事儿。团委要求结合2008年的大事设计活动,我心里有几个想法,但还是想先听听您的建议。”

李老师将电脑中的文件保存好,指了指对面的椅子,笑着让她坐:“正好我也想找你说这事。今年确实特殊,奥运的荣光、地震的感动,还有金融危机的冲击,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社会课’。你们年轻人对这些事有自己的观察,但可能还缺一点‘把自己放进去’的思考:比如奥运背后志愿者的付出,地震中普通人的坚守,这些都能帮大家明白‘家国’不是个空词。”

刘洁赶紧把方案摊开,指尖划过“引导学生理解时代变革 那行字:“我和几个支委初步想过,要么组织大家看奥运纪录片写感悟,要么搞个汶川地震的纪念分享会。但总觉得有点‘飘’,好像没落到实处。您之前总说,大学生要‘知民情’,可我们连身边的劳动者都没真正了解过,写出来的东西怕也是空泛的。”

“你能想到‘落地’,这点特别好。” 李老师点点头,拿起笔在方案上圈了个圈,“就说咱们学校门口的清洁工吧,每天天不亮就来扫街,你们去上课的时候,他们刚把垃圾桶清完,可你们谁留意过他们手上的茧子?谁知道他们一天要走多少路?社会认知不是看‘大事’,是从这些‘小事’里看见‘大时代’:清洁工的辛苦,背后是城市的运转;父母的奔波,背后是家庭的支撑。这些比单纯看纪录片更能让大家懂得‘责任’。”

他顿了顿,又想起什么似的补充:“尤其是章金南这样的同学。他之前总把自己关在宿舍玩游戏,总觉得学习好不好,他都会接手他父母的财富。如果能让他去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比如帮敬老院的老人晒晒太阳,或者跟收废品的师傅聊聊天,他可能会明白:人不是孤立的,你的每一点努力,既为自己,也为身边的人。比起我们苦口婆心地劝,不如让他自己‘摸’到生活的温度。”

刘洁眼睛亮了,赶紧掏出笔记本记:“您这么一说,我忽然有方向了!与其盯着‘国际金融危机’这种宏大话题,不如从‘体察身边人的辛苦’入手。我们踩着父母的肩,却不知道父母的辛苦,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比如让大家去体验父母的工作,或者参与基层劳动。这样既符合团委‘社会认知’的要求,又能让每个人都有真实的感受,不会觉得是在‘完成任务’。”

李老师看着她认真记录的样子,语气更温和了:“就按这个思路去琢磨。活动不用搞得多复杂,关键是让大家‘动起来’‘想进去’。比如去食堂帮厨,不是让他们凑个数,是让他们看看师傅们怎么从早忙到晚,怎么把生米煮成熟饭;去敬老院服务,不是唱首歌就走,是跟老人们聊聊天,听听他们年轻时的故事,这些‘烟火气’里的东西,才是最好的社会教育。”

“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刘洁合上笔记本,站起身,“我这就去跟班委们商量,把‘体察身边辛苦’作为核心主题,再设计具体的项目。等我们拿出初稿,再过来跟您汇报!”

李老师笑着挥挥手:“去吧,有需要我做的,及时告诉我。记住,好的活动不是‘教’大家什么,是让大家自己‘悟’到什么,这才是社会认知教育的意义。

随后,刘洁组织班委与团支部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活动开展细节。团支部宣传委员廖旭芳率先分享了自己赴云南支教的见闻:“小时候曾随父母游过云南,只记得那里山水如画、四季如春;但这次在临云县幸福村一个半月的支教,才让我真正读懂了国情。” 她提到,那些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虽然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眼里却满是对知识的炽热渴望。“我们这些大学生,难道不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幸福生活才读书的吗?”廖旭芳还回忆起开学典礼上张校长的寄语:“要成为学术大师、治国英才、业界领袖和文化精英”,随即发问:“我们读书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读更多的书吗?未来的职业选择,难道注定要高高在上、远离群众吗?”

廖旭芳的发言引发了在场同学的深度共鸣。组织委员刘岱森(大壮)接过话茬:“我将来想研究肿瘤发病机制,但这不妨碍我思考,父母是如何用汗水撑起整个家的?他们的工作,到底有多辛苦?”班长裴子龙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议题的价值:“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社会实践!”他提议以“体察父母艰辛”作为本学期活动主题,该提议获得全票通过。

考虑到课业压力,最终确定了七项实践项目:垃圾分类、宿舍楼废旧报纸回收、敬老院服务为全员必选项目;另外可从图书馆图书整理、菜场理菜、餐厅帮厨维持秩序、自行车维修中任选一项。活动结束后,每位参与者需提交不少于 800 字的心得体会。大家还决定以宿舍为单位,组成8个小组开展活动,并责成刘洁具体对接各活动地点。

起初,他们还想组织全班去学校在建工地上帮忙搬一天砖,却被工地负责人坚决拒绝了:“你们都是大学生,将来是国家的栋梁。工地施工环境复杂、险象环生,万一出了闪失,我可承担不起责任。”

同学们对实践活动充满热情。进行垃圾分类时,需要把垃圾桶斜立着才能够到桶底的垃圾。由于垃圾种类多、大家没经验,手上很快沾满油污和各种令人恶心的污物。但看到旁边的工人和自己一样埋头干活,没人好意思退缩。一个上午下来,每个同学至少分拣了6只垃圾桶。这项工作对于大个子张诚来说特别辛苦,平时的时候,别人需要踮起脚才能够到的地方,张诚一伸手就够到了。但是对于这个1米多高的垃圾桶,他必须弯下腰,或者蹲下才能清理干净。一上午下来,他感觉腰都要折了。他说,这样的工作,虽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是确实辛苦,确实锻炼人。活动结束后,裴子龙用香皂洗了六次手,手上还是残留着馊味。去食堂打饭时,一拿起筷子,刺鼻的味道就让他干呕起来。张诚打趣道:“你是不是有喜了?”裴子龙回骂:“你小子倒是很有经验啊!”

午饭后,裴子龙和大家去游泳池游了1000米,手上的味道才彻底散去。之后,他给全班发了一封邮件,提议:“从垃圾场回来后,先洗澡换衣服,再去食堂吃饭。”

收旧报纸后去废品收购站售卖的经历也很特别。大家挨栋敲门收旧报纸,有的同学很大方,直接把报纸送给他们;有的同学则说 “自己也要去卖钱”,他们只好按学校门口废品收购的价格买下,再骑自行车去一公里外的收购站转卖,倒也能赚几毛钱差价。章金南也去敲了几家门,可对方不愿白给,他心里想:“这才几毛钱,犯不着求人告奶奶。”于是他拿了一百元交给刘岱森,谎称是卖旧报纸所得。就这样,他们宿舍的“卖报收入”成了全班第一。

重阳节前夕,全班同学带着精心准备的节目走进敬老院:半夏独唱的《茉莉花》清婉悠扬,刘洁等几位女生表演的古典舞《采薇》翩跹如蝶,还有一组同学朗诵了原创诗歌《岁月的回响》。而最动人的“彩蛋”来自老人们:几位银发鹤颜的爷爷奶奶即兴表演了京剧选段《智斗》,伴奏的二胡手也是老人;另有几位老爷爷用口琴合奏了《军港之夜》,赢得了满堂彩。

午后,同学们分组照料老人:为行动不便的张奶奶剪指甲时,奶奶哼起的童谣让大家想起自己的外婆;帮李爷爷按摩肩颈时,他讲述的援疆故事比历史课本更鲜活。这些瞬间让同学们明白:关爱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两代人之间温暖的双向对话。

身高一米九六的张诚,对“弯腰”的辛苦有更深的体会。他在心得体会中写道:“当馊味还残留在指尖时,我突然理解了工人师傅们日复一日弯腰的意义。垃圾分类不是简单的体力活,而是对城市运转最朴素的敬畏: 那些黏腻的油污、刺鼻的腐臭,最终都化作我们集体记忆里带着香皂味的勋章。”

刘岱森则在总结中反思:“我们宿舍的‘卖报收入’虽然得了冠军,这个结果却让我脸红。舍友用一百元买来的‘头衔’,暴露出我们骨子里对‘输赢’的执念。其实这次活动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挣多少钱,而是为了懂得‘挣钱的不容易’。”

林卓翼也分享道:“这次活动中最珍贵的,是敬老院爷爷们用口琴吹奏的《军港之夜》,那里面藏着永远年轻的心。当我们精心准备的舞蹈遇上老人们即兴的京剧,我才明白:所谓的社会实践,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施予’,而是双向的成长。”

这场始于理论探讨、终于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最终让学子们触摸到了 “知识扎根土壤” 的温度。刘洁在给校团委的总结中写道:“通过体察基层劳动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实现了三重思想跨越:

认知重构:建立了从书本知识到现实土壤的联结,理解了大学学习的民生价值,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

情感共鸣:在劳动中与普通劳动者产生共情,破除了职业偏见,学会尊重每一份职业;

使命觉醒:认识到青年的使命不仅是追求个人成就,更需扎根社会、服务社会。

这次活动促使大家将张校长‘培养四类人才’的寄语转化为行动自觉,在汗水与反思中完成了从‘自我关注’到‘社会担当’的成长蜕变。”

最后,刘洁还附上了“推进校园垃圾分类”的具体建议。

这正是:废物回收尝苦辣,敬老院中体温情。扎根土壤知使命,服务社会志方明。

《宿命》封面.pn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6948-1508418.html

上一篇:《宿命》第二十五章 金南屡挂几多愁,幸得半夏伸援手
下一篇:《宿命》第二十七章 金南学习进步大,光影长存友谊情
收藏 IP: 202.120.11.*| 热度|

3 郑永军 岳建军 王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4 0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