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后的一周很快就过去了!
王翠兰列了一个书单,让舒耕德从学校图书馆借了回来。这些书都是王翠兰喜欢的。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战争与和平》《红与黑》《鲁滨逊漂流记》《基督山伯爵》《海底两万里》《汤姆·索亚历险记》《简·爱》《昆虫记》等一些世界名著,另外还有四大名著和《文化苦旅》《傅雷家书》,比较有意思的是,竟然还有《欧阳海之歌》和《连心锁》。王翠兰告诉半夏,这些书在上高中以前都需要通读一下,翻过就可以了,能记住多少就记住多少,假如能够写一下读后感就更好了。
把这些书给半夏带上,王翠兰就将半夏送回了爷爷奶奶家,还贴心地给半夏的奶奶买了一些水果,切了 2 斤猪肉。另外还给了半夏 200 元钱,让她有急事的时候使用。
半夏的爷爷奶奶还住在以前的土坯房子里。那座土坯房像一位佝偻的老人,在村子的路旁已经默默守了几十年了。很多人家的旧房子早已经翻修了,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蓝砖瓦房。远远看去,半夏爷爷奶奶家的院子,半人高的土墙早已被岁月啃噬得坑坑洼洼,墙根处的几丛野草已经泛黄了,在风中轻轻摇晃,仿佛在数着老屋的年轮。原来的院门早已变成了烂木板,门轴也已松动,每次开合都会发出“吱呀——”的呻吟,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叹息。
房屋外墙的白灰比七年前老李和小张来访时更加的斑驳不堪,雨水冲刷出的道道沟壑,像极了老人脸上的皱纹。屋门门板上的漆色早已褪尽,只留下深浅不一的木纹,记录着无数个寒冬酷暑的侵蚀。门槛也被磨得发亮,中间凹陷了许多,不知道是否还能阻挡住雨水和老鼠。
半夏推门进去,扑面而来的是柴火特有的烟火气。而这个烟火气也正是奶奶哮喘的根源。灶台间的墙壁早已看不出原本的白色,取而代之的是一层厚厚的、泛着油光的黑褐色。灶台上方的墙壁的钉子上,挂着几串干辣椒和蒜头。墙角处堆着的柴禾,散发着木头和秸秆特有的芳香。手拉的风箱旁的小板凳,只有三条腿了,半夏不知道怎么能在上面坐稳。
阳光从糊着麻纸的窗户上斜斜地照了进来,上面贴着的红色窗花已经变成了粉色。屋梁上悬着的灯泡,放射着昏黄的光,灯绳上系着的那块红布条,还是半夏上小学时系上去的,说是“辟邪”。
半夏先进了爷爷奶奶住着的右侧的房间,看见奶奶靠着被子半卧在炕上,呼哧呼哧地喘着。由于缺氧,奶奶浮肿的脸上泛着紫色。看到半夏来了,老人家非常开心,她伸出了手,喘着气拉住了半夏:“你回来了,听说你考得很好!”
半夏也紧紧握住奶奶的手,轻轻地抚摸着,点着头。她的脑海中还浮现着王老师告诉她的,奶奶抱着她挨门去要奶水的画面,眼中泛着泪光没有言语。
半夏摸着奶奶的手,突然发现有些不得劲。仔细一看,奶奶的双手的十个手指的顶端变得很圆,就像十个小小的鼓槌。半夏第一次见到人的手指可以是这样长的,心里疑惑着:“以前奶奶的手指好像和自己的样,是尖的!”奶奶的手指之所以会变成鼓槌状,是因为她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缺氧导致的,这也和她满面青紫是一回事,都是因为缺氧造成的。
奶奶看着半夏的脸,白净的面庞上有些粉红,蚕眉大眼,高高的鼻梁,不大不小的嘴唇。越看奶奶心里越喜欢。
奶奶的嘴唇哆嗦着,边呼哧边说道,“你要是个男孩多好呀,这样我们姒家就有希望了!你的学习从来也不需要让大人操心!”半夏心里说:“你们没有操心,王老师可是每天在操心我的学习呀!”
奶奶对半夏说,“你住的房子很久没人住了。你爷爷平时忙,也不知道你哪天回来,所以房间没有打扫,你也大了,自己去打扫一下吧。”
半夏把自己的书包拿到左边的房间里,看见炕上地下落了厚厚一层灰。从地上拾起一个搪瓷脸盆,去院子里的压水井里,压了几下手柄,打了一盆水,先把盆洗干净,倒了水。又压了几下,用清澈冰凉的水先洗了一把脸。再端着盆子进了屋。找到一条旧毛巾,当抹布,把炕上擦了一遍。很快盆里的水变得浑浊了。半夏就把水往地上洒了一遍。再去水井旁压了一盆水,回来再擦了一遍炕和家具。这样反反复复的,终于盆里的水不再变浑浊了。半夏这才把地上的土扫了一遍,倒了半簸箕土。看着干净的房间,很有成就感的半夏,开心地笑了。
半夏又打了半盆水,从灶台旁边的罐子里舀了一些热水,端回房间里,把身上的汗擦了一遍……。
半夏感觉有些饿了,就又到了奶奶的房。半夏告诉奶奶说自己饿了,问奶奶想吃什么,她去做饭。
奶奶说:“笼里有你爷爷昨天蒸的馍,你不是带了两斤猪肉吗?切上半斤肉片,和白菜、土豆一起炖一下吧!这样快。”
半夏第一次自己独立炒菜做饭。她看见王翠兰炒肉的时候,用鸡蛋和粉面包裹一下肉,等油热了以后再下锅,待肉色变白以后,再加盐和酱油。很快炒锅里的肉香就传遍了屋子的各个角落。半夏刚把饭做好,爷爷也扛着锄头回来了。他洗了手,在奶奶面前摆上炕桌。半夏给爷爷和奶奶各舀了一碗肉菜,端上来热过的馒头。三个人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爷爷和奶奶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肉了,他们夸着半夏,说她炒的菜好吃。半夏觉得盐放得有点儿多了,虽然有点儿咸,但是还是可以吃的。
吃完午饭,半夏把锅碗洗干净,就去自己的房间睡了一觉。但是很快,她就被身上的瘙痒弄醒了。睁眼一看,露在袖子外面的两条胳膊密密麻麻的都是虫子咬的小疙瘩,红红的。半夏看见,一下子就哭了。她赶紧去了奶奶的房间,想告诉奶奶,但是奶奶呼哧着,半卧着身子还睡着。
她知道,村口小卖部有个电话。她走到小卖部,和卖东西的老板娘打了一个招呼,就给王翠兰打过去电话,把情况说了一下。
王翠兰说:“可能是跳蚤,时间长了没有人,跳蚤就躲在浮土里面蛰伏着,一旦感觉有了人的活动,它们就被激活了,就会咬人。你现在去小卖部买一支杀虫喷雾剂,回家以后喷一下,特别是那些角落里,墙缝里都不要落下。另外,再买一个风油精或者清凉油,先给身上涂上止痒!”
半夏听了以后,马上就问老板娘,有没有这些东西。老板娘回答说,有雷达杀虫喷雾剂,但是没有风油精和清凉油,老板娘给半夏介绍了六神花露水,说是与风油精效果差不多。半夏把花露水往身上抹了一点儿,马上感觉就没有那么痒了。
回到家了,半夏把窗户关紧,到处都喷了一遍杀虫剂。等到该做晚饭的时候,才把窗户打开透气。
吃晚饭的时候,奶奶看见半夏浑身被虫子叮咬的疙疙瘩瘩,心疼地不知道该说什么。一个劲地骂她爷爷,就知道干活,也不知道收拾一下房间。半夏的爷爷也不说话,叼着旱烟,低着头。
晚上躺在床上,村里非常寂静。除了远处的蛙声和偶尔的犬吠,外面根本就没有其他的声音。倒是奶奶的喘鸣声震荡着半夏的耳膜,催促着半夏要睡觉了。但是浑身的瘙痒,让半夏很难入睡。
第二天凌晨,半夏被窗外的蝉鸣和鸟叫声吵醒了,住在县城里,很少能够听见鸟叫,听到的多数是汽车马达的轰鸣声。她起来洗了脸刷了牙。就开始生火做饭。早晨的饭也简单,她在锅里加了三碗水和一些大米,支了一个笼篦,放了几个几天前就蒸好的馒头。她怕灶里的柴火不够,就使劲多塞了一些。结果本来很大的火,并没有因为柴火多而旺起来,反而冒开了烟。爷爷听见外面有响动,也起了床,看见灶里的冒着的黑烟,看了一眼就知道了怎么回事。他往外抽了几根柴火出来,火马上就变大了。爷爷告诉半夏:“人心眼要实,火要虚!”半夏第一次听见人这样说,感觉很有意思,就在心里记下了这句话。
就着咸菜,喝着粥,吃完干粮以后。半夏跟爷爷说,她也想去地里帮爷爷干一点儿活。爷爷说,地里的活也不多,你还是在家里陪奶奶吧。外面太阳挺大的,把你晒黑了,就不好看了。
半夏还是想去地里看爷爷干啥活。爷爷也只好答应了。他们给奶奶准备好了喝的水,把尿盆放在炕沿上才离开。
半夏像爷爷一样,戴着一个旧草帽,拿着一个小锄头往自家的地里走去。到了地里,晨露还挂在玉米苗的叶尖上,太阳一晒,地里的水汽蒸腾起来,像薄薄的雾笼罩着田埂。旧草帽檐在她眼前投下晃动的阴影,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小手,握着锄头怎么都不得劲。时间一长锄头木柄磨得她手心发红。看着爷爷佝偻的背影,她突然想起王老师送她回村时说的话:“去体会一下农民的辛苦,看一看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
“间苗要会算账。”爷爷蹲在地头,枯瘦的手指拨开密密匝匝的嫩苗,「一窝留一株最得劲,多留一株苗,秋后少收粮。」他熟练地用小锄头把草锄掉,把那些不好的、叶片发黄的、长得比较细小的苗去掉。半夏学着爷爷,开始了间苗。开始的时候,她的小锄头经常把所有的苗都锄掉了,并没有像爷爷那样,选择性地留下最好的那根苗。她忽然明白了,王老师让学习农活,其实也是磨炼她自己的细致。半夏慢慢琢磨,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虽然不如爷爷那么利落,但是不会一锄头下去,把苗都锄没了。
当太阳爬到正头顶,半夏也半蹲着走到了田埂处。半夏想站起来,但是她的膝盖骨酸疼的直不起来,腰也酸疼酸疼的。她望着爷爷烟袋锅里忽明忽灭的火星,好像也领会到了间苗的意义。那就是除掉杂草,除掉浮躁的心性,而留下的玉米苗,分明是王老师和爷爷要她能够多多地吸收大地的养分,更加茁壮地成长。
半夏没有做过多少农活,但是间苗给她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为这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干的农活。更让她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不易。回村的路上,半夏把小锄头扛在肩上,想着王老师为什么要让她体会农民劳作的辛苦。爷爷传授给她的智慧是要想有收获,都要先学会取舍。半夏亲历的肢体疼痛则是她成长中必须有的教育,那就是任何最简单的付出也是有代价的。这之后,半夏在学习中只要遇到了困难,她就会想起来和爷爷一起给玉米间苗的经历,还有哪种困难,比她在地里学做农活更艰苦呢?!
就这样,半夏在家里帮着做饭、洗碗、打扫卫生、给奶奶擦洗身体、倾倒尿盆,在地里和爷爷学着种田。时间过得很快,十几天很快就过去了。这天晚上,半夏和爷爷带着新摘的南瓜,路过小卖部的时候,老板娘叫住了两个人,高兴地告诉他们王老师来电话了,说半夏的中考成绩出来了,在全县考了第一,让半夏明天回县里去。
爷爷和奶奶知道半夏当了县里的状元,心里非常高兴。奶奶的哮喘也好像好了很多。她跳到地下,呼哧着,指挥着半夏和爷爷洗菜、做饭……
这十几天,半夏带的小说没有读了几页,但是她的人生经历却长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也明白了很多。而这些却是在书本上和课堂上学不到的。
这正是:躬耕方识锄头重,柴虚心实火才红。扁担横肩腰挺直,麦浪翻滚见人生!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乔中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6948-150559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