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说城市(3)从城里到城外
我国古代的城市,城是官方“规划”的,一般都按照“经典”的规定,再结合本地的情况,筑成一定形状的城墙。大多数情况下,都接近矩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较少。官方划定的“市”一般都在城里面。当然,城的最中央一般由官府占据。
但是,市场的发展往往不是完全按照官方的规定办的。它会根据供求两方面的便利自然形成。这个规律到如今仍然如此,官方划定的市场区域很有可能非常冷清,而自发形成的市场却热闹非凡。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官府用地的扩张。一些居民会居住在城外,做买卖的商人也会停留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例如,明清时期苏州的阊门内外就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市场。《红楼梦》说那里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地”。
在明代,城里的印刷、纺织等行业向城西转移,人口也往城西迁移,那里交通更方便,四方所来客商,多在西面的阊门、胥门和盘门外。嘉靖年间的吴县知县曹自守如此说道:“阊、胥、盘三门外……自胥及阊,迤逦而西,庐舍栉比,殆等城中”。
阊门之外,直到枫桥,一路商贾云集。明代文人文征明夜登阊门,看到这样的情况:“带城灯火千家市, 极目帆樯万里船。 人语不分尘似海, 夜寒初重水生烟”。唐寅也有《阊门即事》的诗句:“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清代徐扬《姑苏繁华图》描绘出阊门经山塘街到虎丘,“商贾云屯,市廛鳞列”。当时的人们说:“吴阊到枫桥,列肆二十里”。《枫桥米市碑》记载:"苏郡阊门,枫桥为粟帛冠盖之所,商舟辏集,米艘动以千计"。不幸的是,1860年代的战火使那里夷为平地。
明清的济南城,由于明代把省会迁到济南,人口大增。同时,城里的地方被官府占据了许多,这样城外居民大量增加,城西和城南形成较大的居民区和市场,完全突了原来的城区范围。清代后期由于捻军战争,在城外又建立一圈土圩,把城外的居民区也围在圩内(后改成石圩)。城区面积扩大到原来的三倍以上。
但是,我国的帝王专制时代是很长的。从秦汉开始,改朝换代,改的只是帝王的姓氏,制度还是原来的制度。城市里的手工艺和商业,农村里的农业,生产力从发展到破坏,再发展再破坏,一轮轮的循环。
而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给我国的城市和乡村都带来了与过去大不相同的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多个国家在我国建立“租界”,这些租界当然都在城外郊区。当时都是农田,一方面,农田价格便宜,另一方面,颟顸的官府也要这些洋人离开官府和百姓尽可能远一点,事情尽可能少一点。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引进,租界就兴旺起来了。
例如,租界虽然说是租地,实际上是建立了国中之国。上海的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就是那里的管理机构。它们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来管理租界。
在租界中,外国人投资公用事业,修筑马路,建立了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电气公司、电报公司电话局等。
租界当局颁布了一系列租界管理的行政法规。这些法规也是中国人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和管理制度的一个窗口。
1860年代,江南地区的大规模战争使得江浙地区大量居民涌入上海,使得租界的人口急剧增加,给上海租界带来了巨大的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外国人在租界举办工业,开设工厂,清政府也逐渐放宽了开办工厂的条件,租界成了上海工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使得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各行各业空前发达,房地产行业更是兴隆,高楼大厦林立,显得老上海城内反而陈旧而落后。
租界区迅速发展,城墙逐渐从保护城市的屏障变成了阻碍城市发展的桎梏。1906年,上海地方士绅联名上书上海道台,建议拆除城墙、改建马路,以改善交通、振兴商业。1912年,上海城墙被拆毁。原来城墙的地方成了马路。
在清代的湖北,武汉三镇之中,武昌是省会所在地。汉阳是府城,汉阳府辖有汉阳、黄陂、汉川、孝感共4县;沔阳州;夏口厅(1899年设,管理汉口民事)。汉口只是汉阳府汉阳县属下的汉口镇。对于那时候的武昌和汉阳来说,汉口只是城外之地。
1861年,英国在汉口首先设立租界。到19世纪90年代,俄、法、德、日、比利时等也先后在汉口设立租界。到了20世纪,汉口的发达和繁华的程度远远超过汉阳和武昌。
汉口从它形成之日起,就与商业紧密相关。1949年以后,汉口被分为硚口、江岸、江汉三区,从此失去了行政区划上的称谓,但仍然是武汉市和中国中部地区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
中日甲午战争给我国的各界人人士以极大的刺激,促使他们起来革新救国。各地开商埠,修马路,办实业。
甲午战争以后,苏州被辟为商埠,日本在城南开辟了苏州日租界。为与日本竞争,张之洞、陆润庠等决定开发基础较好的阊门外商贸区,此举得到盛宣怀的支持。
上面说到了,阊门外原来就是最“富贵风流之地”,但是在1860年代的政治中被毁。以后,虽然缓慢,但商业有所恢复。这时,他们铺设马路,修筑了南北向的大马路、横马路等近代马路。盛宣怀还在阊门外修筑了一段石板马路,所以该地称为石路。
清末沪宁铁路的开通更加刺激了石路地区的发展。辛亥革命武昌举义以后,清廷的退位诏书,就是张謇与他的幕僚杨廷栋、雷季馨,在阊门外到火车站中间钱万里桥堍的维瀛旅馆,共同草拟完成的。
民国时期阊门石路地区,楼宇毗连,店铺林立,与市中心的观前街并为苏州最热闹的商业区。
1904年5月,山东巡抚周馥联名直隶总督袁世凯向清廷奏请在济南自开商埠,以应对德国胶济铁路的建设。清廷于1905年11月正式批准设立"华洋公共通商之埠",划定东起馆驿街、西至北大槐树、南沿经七路、北抵胶济铁路的4000余亩区域作为商埠区。这块地方在上面所说济南在同治年间新筑的土圩之西。此举使济南成为首个主动对外开放的内陆城市。
为此,济南修建了商埠及通向城里的道路网。由于连接商埠与城区的东西向道路较长,故称呼经x路,商埠内南北向道路较短,故称纬x路。这些道路东起纬一路,西至纬十二路,北起经一路,南达经七路。不过济南人当时都称呼其为马路,如经二路为二大马路,纬十二路为十二马路。其中经二路至经三路与纬二路至纬四路交叉区域为商业中心,聚集大观园、火车站等标志性场所。从民国到改革开放,那里都为济南最热闹繁华之处,远胜城里。
上面所说的几个城市可以为全国各城市的代表,当然这是进步比较快一点的代表。当近代先进的生产方式在全国扩张的情况下,到20世纪,各城市的“城”或多或少都被突破。城里城外成为一体,城墙成为了摆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快地建设,把作为交通障碍的城墙首先是城门拆掉已经不可避免。
当然,作为历史文物,应当保留一些有价值的城墙和城门。历史不可重来,已经拆了的,也只能说遗憾了。
如今,“城”没有了,城市却普遍扩大了几倍到几十倍。现在的人们对于城里城外的概念已经与传统上大不相同。比如“百度百科”上关于苏州“山塘街”有这样一句话:“清时期的山塘街是姑苏城内最繁华的地段”。从现在的角度看,山塘街当然靠近城市中心区了,但是,传统的苏州人决不会认为山塘街会在苏州城内,更不要说在“清时期”了。山塘街在阊门外,怎么可能会是“姑苏城内最繁华的地段”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9-30 0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