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的食物最安全?
我们人类的食物,除了水和无机盐之外,就是植物和动物了。
植物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天然成长的,一类是人工种植的。动物也分成两类,一类是野生的,一类是人工养殖的。
最早的植物都是天然生长的,但是,后来人们学会了种植。人们最先种植的大概是最容易种植的,后来就学会了选择,人类选择对自己有营养的植物进行种植,一般来说,有营养的也是好吃的。因为动物包括人类的口味正是适应了有营养即对自己的健康有益而产生的。在种植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地选择最好的作物或者说是最适合的作物来进行种植。这里经过了对植物的改造,一开始可能是自然产生的改变,近现代开始了更有目的的改变。
人们对植物有意识的改造,杂交是一个传统的方法。经过杂交,创造出来了许多有优秀品质的新品种。以后又有了辐射育种(包括太空育种)、化学诱变育种等许多技术。
而真正人工有目的的改造品种使其获得新的优良性状的方法是转基因方法和基因编辑方法。
人们不但要改变植物的品种,也在改善植物的种植方法方面下大功夫。
1950年代,我国曾经提出过“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除了“种”字属于改变植物的品种之外,其余七个字都属于要求在种植方法上的改进。实际上,千百年来,人们在这些方面一直在这方面下大功夫。
而近一百多年来,人们的进步尤其大。其中最重要的进步是化学肥料和农药。
农业从根本上来说,是经过若干复杂的化学反应,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分子。由于这些分子是对人体是必要的,所以称其为营养物质。这些化学反应的反应物除了二氧化碳、水外,其余的化学元素如氮、磷、钾等主要来自于土壤,而这些元素例如氮元素,在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又变成了气体消耗在空气中。所以,即使把农业生产出来的非食物性产物和人类的排泄物都作为有机肥料返回土壤,仍然不足以补充土壤中氮元素的损失。
因而,合成氨即把空气中的氮气用化学方法变成可以回到土壤中去的所谓“化学肥料”,对于生产出足够多人类所需要的农产品,就是不可缺少的原料之一。也正是有了化肥、农药等现代化工产品,才能够支持如今这么多人的生存和生活。
作为食物的动物的情况与上面所说的植物类似。一方面,人们选择和改造了最适合人们饲养和更有营养价值的品种,另一方面,人们改进了动物的饲养方法,制造了能够使得动物更快成长而不容易得病的饲料以及使用治疗兽病的兽药等等。所有这些措施,都使得养殖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类能够得到了更多的高质量的动物蛋白以及其他营养成分。
为了使得更多的人在更长的时间内都能够得到足够的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人们必须对于生产出来的这些植物和动物进行加工。只有经过一定程度加工的食物才能够经得起存放、运输和市场交易。绝大多数植物和动物也只有经过烹饪加工才能够食用。
为了保存时间更长和食物的口味更好,人们又发展出许多加工食品的方法,使用了多种多样的调味品和食品添加剂。
所有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在植物的品种和种植以及动物的品种和养殖过程中,在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的加工过程中,有没有对于人类健康产生不安全的因素呢?
毫无疑问,在上述所有的过程中,都可能产生对人体健康的不安全因素。因此,世界各国的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对于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进行监管。
同样毫无疑问,即使进行了监管,仍然有可能产生疏漏,产生食品安全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个原因是监管工作人员工作的人为失误;另一个原因是人们对于可能影响人类健康的原因缺乏认识,例如有些物质原来以为有问题,后来认识到没有什么问题,有些物质原来以为没有多大的毒害,结果毒害还是蛮大的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以为我们现在的食品一点问题都没有,当然,实际上我们如今在食品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的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少。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人们总是希望在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越少越好,最好一丁点问题都没有。但是有人却把食品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人工的种植和养殖,他们以为,天然的植物和动物才是最好的、最安全的、最健康的、最美味的,因此,他们追求天然的食品,自然生长的植物、野生的动物。
其实,自然生长的植物、野生的动物并不安全,实在比人工种植的植物和人工养殖的动物危险性大得多。
植物一般情况下总有可能成为动物的食物,在亿万年的生存竞争中能够生存下来,到如今仍然存在,总有它们各自的“窍门”。
例如,有的植物靠大量的生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的植物靠坚韧而粗糙的茎叶,让动物不容易吃,不爱吃,如草原上的芨芨草、马蔺等。更有些植物或菌类是有毒的,甚至有剧毒,让食用它的动物中毒甚至死亡。
有毒的植物或菌类实在是很多的,例如,茄科植物很多都有毒,我们人类经过选择和改造,使有些茄类植物或它们的一部分器官减少了毒性,适合我们人类食用,如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至于没有被我们选择或改造的那部分,虽然可能外形相似,却是有毒的。
又如,许多菌类是有毒的,而且从外形上不容易看出来,外形相似的蘑菇,在一个地方可能是无毒的,在另一个地方的另一种品种可能就是剧毒的。
近日媒体报道,“8月26日,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发生一起大规模蘑菇中毒事件。8名来自中国的游客在当地采摘并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中毒症状,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这些朋友出国去自驾游,自以为有经验,以为那里的蘑菇无毒,结果是剧毒的。对于相信天然的食物最安全的朋友来说,这又是一个教训。
我国云南省人喜欢捡野生菌类,每年有不少中毒案例。经过有关部门的大力宣传,据媒体报道,“全省范围内2023年野生菌中毒事件数、发病数比前年同期下降,中毒死亡人数连续4年下降。”“2023年死亡人数比2022年减少10人。 ”“对于昆明市,2023年4月至8月,野生菌中毒事件50起,较去年同期下降65.5%;发病167人,较去年同期下降64.4%。”这些都是相信野生菌味道鲜美的结果。
实际上,野生植物生长在没有受到控制的地方,不知道那里的环境污染情况,那里是否有特殊微生物或病毒的感染,是否受到化学毒物的污染,重金属元素是否超标,等等,因此,私自采集并食用天然植物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各方面受到控制和监督的种植植物。
野生动物也是一样,往往有未知的微生物或病毒的感染,可能有寄生虫,等等,其危险性也远远大于养殖动物。
虽然我们的种植植物和养殖动物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生产到销售,但是总是在一层层的监管之中。
有人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总是一味地宣传我们实际存在的少数问题。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某机构一次检查一两千种食品,有几种到几十种不合格的,有的自媒体就天天说那几种不合格产品的危险性,搞得好像所有的食品都有危险似的。
其实,我们如今真正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是食品卫生问题,是运输或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或病毒的污染问题。
上面只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来说不要食用野生的动植物,另一方面,从保护环境、维护动植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也不要去食用野生的动植物。这是另一个问题了,不在本文所说的范围之内。
总而言之,要到正规的市场(包括农贸市场)上去购买食品,不要食用非人工栽培的植物,也尽可能不要食用除海洋动物外的非人工养殖的动物。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50068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