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杂说九州(7)梁州和雍州 精选
2025-9-2 07:27
阅读:2714

杂说九州(7)梁州和雍州

梁州和雍州是两个历史地理名称,一般人大概是在语文课上遇到它们的。陆游的词《诉衷情》说:“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贾谊的《过秦论》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梁州和雍州是《尚书禹贡》中所说的九州中的两个州,它们都在中原之西。

《禹贡》这样说梁州:“华阳到黑水之间是梁州:岷山、嶓冢山治理以后,沱水、潜水也疏通了。继峨嵋山、蒙山后,和夷也得到治理。那里的土是黑土,田系第七等,赋税第八等,偶间有第七和第九等。那里的贡物是美玉、铁、银、铁、作箭镞的石头、磬、熊、罴、狐、狸、织皮,贡物沿着西倾山下的桓水,行于潜水,进入沔水,再经过渭水到达黄河。(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 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 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华阳就是华山的南面,黑水的说法有多种,但一般都认为这里所说的梁州包括了现在的陕西南部以及四川、重庆以及云南北部。

《过秦论》中说:“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其中汉中和巴、蜀就是梁州的主要范围。

《周礼》、《吕氏春秋》、《尔雅释地》等文献,它们的“九州”都不含梁州。可以认为,这是由于到了战国时期,在《禹贡》中属于梁州的巴蜀之地,已经被秦国占领,所以这些文献只说雍州,不再提梁州。

在西汉,设立了益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应当就是古梁州所在的区域,有些古人索性说改梁州为益州。益州刺史部监察如下九郡:

蜀郡,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广汉郡,治所梓潼,今四川梓潼;

汉中郡,治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

武都郡,治武都,今甘肃西和;

巴郡,治江州,今重庆江北;

犍为郡,治僰(音bo2)道,今四川宜宾西南;

越巂(音xi1)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

牂牁(音zang1ke1)郡,治故且兰,今贵州黄平西南;

益州郡,治滇池,今云南晋宁东北。

从这些郡可以看出,益州的地盘很大,从今陕西秦岭往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都在益州的范围内。

东汉益州的范围与西汉基本相同,只是内部有的郡分成了几个国,还有一些郡治发生了变化。例如汉中郡治从西城变到南郑即今陕西汉中市。

在东汉,益州也有了自己的州治, 广汉雒县,在今四川广汉北。

在整个汉代,梁州这个名称没有出现在正式的行政区划或监察区中。

即使到了三国时期,蜀汉也只有益州一个州。曹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汉。由于益州太大,不论任命什么人管理益州,都不能使得曹魏朝廷完全放心。于是,分蜀汉故地为益、梁二州,原益州的东北部称梁州,西南部仍然称益州。

梁州初治沔阳(今勉县旧州);晋太康中移治南郑(今汉中市)。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北部以及重庆市以及贵州北部。其余地区仍然为益州。

这是梁州作为正式的行政区划而出现,虽然它比《禹贡》中所说的梁州地区要小。

经过从东晋到南北朝的地方行政区划混乱,隋统一后,大规模撤州并郡。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将“梁州”废除,立汉川郡(即汉中郡,因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讳,改称汉川)。在唐代,复称梁州,也有短时间改回汉中郡。

安史之乱后,唐代藩镇割据。兴元元年(784年),唐德宗因避朱泚军乱,曾经逃到梁州,平乱后,升梁州为“兴元府”。从此,“梁州”一词正式淡出地方行政称谓。到明代,兴元府改为汉中府。清仍之。如今称汉中市。

《禹贡》这样说雍州:“黑水与西河间是雍州:弱水西流,泾河流入渭河,漆沮水已经疏通,沣水也同渭河会合。荆山、岐山治理以后,终南山、惇物山直到鸟鼠山也都治理。原隰和潴野泽也治好。三危山可以居住,三苗也安定了。那里的土黄色,田第一等,赋税第六等。那里的贡物是美玉、宝石和珠宝。黄河中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行到龙门、西河,再从渭河逆流而上。(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 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 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 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 河,会于渭汭。)”

《周礼·夏官·职方氏》说:“雍州,其山镇曰岳山(今宝鸡吴山),其泽薮曰弦蒲(古泽,在今陕西陇县),其川泾、渭,其浸汧(音qian1,在陕西今写作千河)、雍。”

《尔雅·释地》:“河西曰雍州。”

《吕氏春秋》:“西方为雍州,秦也。”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雍州的东部边界是确定的,即这里的西河,是如今黄河的西岸即陕西一侧。西部边界无法完全确定,应当就是达到当时人们所能定居的最远处,即如古人所说的“被荒服之外”。一般认为雍州的范围是如今的陕西、宁夏、甘肃和青海的东部。

《禹贡》不但大致划定了九州的范围,说了各州上贡的物品,也对各州的“土”质的好坏分了级,级别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级。

若干年前,我曾经对本科生讲述了九州的大致范围,然后让他们猜测《禹贡》对各州土壤情况的分级,哪里是上上,哪里是下下。对于上上,大多数人猜测是扬州,也有猜荆州的。对于下下,则基本上一致认为是雍州。

当我告诉他们,根据《禹贡》的记载,扬州是下下、雍州是上上。这时,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为什么那时候雍州的土地是上上等而今却不行了,而扬州则相反呢?这里可以有两个可能予以解释的原因:

一个是两千多年来耕作和战争的缘故,雍州之地开发过度。就像我们如今在地理课上对于两河流域所说的那样,过度开发和战争的使得那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破坏。而长江下游的扬州地区战争较少,而兴修水利又使得那里土地较少遭受水旱灾害的影响。

另一个可以解释的原因就是古今农作物不同。《禹贡》中所谓土壤的质量当指种植粟的结果,粟即小米,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粮食作物。陕甘宁的“黄壤”与江南的“涂泥”,对于种植小米而言,确实是上上与下下的差别了。

西汉设立刺史部,只有凉州而无雍州,有古人说是改雍州为凉州,也有古人说是从雍州中分出凉州。

古雍州与西汉的凉州刺史部确实有差别,主要在于西汉的国都是长安,今陕西省的中部地区即古雍州的最核心区域是西汉政权的所谓“京畿”地区,属于“司隶校尉部”所监察的三辅(见本系列博文《杂说九州(6)豫州》)。这就需要从原来的雍州分割出来,剩下的部分改称凉州刺史部。

凉州刺史部监察如下八郡:

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

天水郡,治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

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

金城郡,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张掖郡,治觻(音lu4)得,今甘肃张掖西北;

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

敦煌郡,治敦煌,今甘肃敦煌西。

由此可见,西汉凉州刺史部的辖境涵盖今甘肃全境、宁夏、青海东部、陕西定边、吴起等县及内蒙古额济纳旗。

东汉凉州刺史部辖境与西汉相似,只是增加了原属朔方刺史部的北地郡(治富平,今宁夏吴忠),另外个别郡改名称如天水郡改成汉阳郡,以及分张掖出属国如居延。

东汉凉州刺史部有了治所,治汉阳郡陇县,今甘肃天水张家川。

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已经统一北方,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汉献帝入许昌也已经18年了。长安不再是首都,已经破败,于是下诏把全国的十四个州合并,恢复为九个州(当然实际上只在北方实行,南方各为孙权、刘备、刘璋、张鲁等割据,不听其号令)。长安附近复归雍州。雍州州域范围差不多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全境。

221年,曹丕称帝,恢复十四州制,从雍州分出河西走廊附近为凉州。雍州剩下陕西和甘肃东南部地区。西晋与曹魏相似。

西晋灭亡后,州郡行政大乱。到隋统一时,雍州大致只剩下长安附近地区。隋废州,建都长安,改雍州为京兆郡。

唐初废郡,改称州,京兆郡复称雍州。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登基,升雍州为京兆府,辖区大致相当于如今的西安市和咸阳、渭南二市的大部分地区,是唐代统治的中心地区。从此,雍州不再存在于行政区划名称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50003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