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杂说九州(2)冀州以及并州和幽州 精选
2025-8-13 07:39
阅读:3607

杂说九州(2)冀州以及并州和幽州

《禹贡》叙述九州以冀州为首,本系列文也以《禹贡》的次序对九州予以“杂说”。

对于冀州所在的地区,《吕氏春秋》和《尔雅》说得最简明:“两河之间为冀州”。河就是黄河,哪里会有两条黄河呢?

众所周知,黄河的流向在地图上呈现一个“几”字形。几字的最后是直弯钩,直是陕西与山西中间经龙门南下的那一段,钩则是过三门峡往东北方向入海的那一段。如今的黄河是经郑州往东过开封到山东过济南到东营入海的。但是在西周和东周前期,黄河不到今郑州就往东北流,经滑县往北经巨鹿最后到今天津入海。

也就是说,古时候黄河这几字最后的“一钩”钩得很高,几乎与南下的“一竖”的开始差不多高了。这一段黄河基本上是往东北偏北方向走的。这样,在“一竖”的黄河与“一钩”的黄河之间,就是“两河之间”了。

《禹贡》是这样介绍冀州的:“冀州:从壶口开始施工以后,就治理梁山(陕西韩城)和它的支脉。太原治理好了以后,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怀(在今河南沁阳市、温县)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那里的土是白壤,那里的赋税是第一等(共分九等),也夹杂着第二等,那里的田地质量是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顺着河道而流,大陆泽也已治理了。岛夷用皮服来进贡,先接近右边的碣石山,再进入黄河。”(“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这样,人们可以看到,《禹贡》中古冀州的范围,大致包括山西全省,河北的西部、北部一带,辽宁的西部,河南的北部一带。

《周礼·夏官·职方氏》说:“河内曰冀州”。古人把黄河的几字形的“弯钩”上方那部分又称河内(如飐字的口部分)。

《周礼》把《禹贡》中的冀州分成了三个州:“东北曰幽州”,“河内曰冀州”,“正北曰并州”。这里的幽州是今河北北部及北京地区。并州是今山西省的大部,北面包括如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附近。

为什么称冀州?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冀,北方州也。从北異省”。许慎的意思似乎是说冀这个字就是因为北方这个州才有的。清代段玉裁解释说北方就是冀,所以拿来命名。

又有人说,古代有一个冀国(在“河东皮氏县”,即今山西省河津市),就以这个国名来称呼冀州。见《水经注·汾水》:“汾水又迳冀亭南……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京相璠是晋代地理学家,曾参与编绘《禹贡地域图》。)

顺便说一下,冀与觊同音相假,所以有希望、期望的意思。现在中小学课文中有句子:“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守株待兔》)“冀君实或见恕。”(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现在人们还多用冀望、冀求、冀幸、希冀、冀盼等词语。

为什么古人叙述九州时把冀州放在第一位呢?

相传唐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有尧都区)、虞舜都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有虞乡)、夏禹都安邑(山西省夏县)。它们都在古冀州境内。《谷梁传》杨士勋疏:“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东汉卢植《冀州风土记》称:“唐虞以来,冀州为圣贤之泉薮,帝王之旧地。”因此在九州的排列次序中,往往把冀州排在首位。

虽然并没有根据证明上古时代真实地存在九州这样的地理区域或行政区划,但是,由于在许多“经典”中存在这样的说法,所以九州对于人们的印象仍然相当大。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朝廷设立的十三刺史部,其名称大多与传说中的州相同。例如,冀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扬州刺史部、荆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都与《禹贡》中的州名称相同,也正是到那个时候,各州的大小范围才真实地确定下来了。

与《禹贡》中的冀州相比,十三刺史部分成了冀州、并州和幽州三个刺史部。

冀州刺史部监察的范围包括了如下九个郡国∶

魏郡,郡治在邺(今河北临漳河南安阳),辖境相当于今河北邯郸南部、河南安阳北部及山东冠县等区域;

巨鹿郡,郡治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辖境包括今石家庄东、保定东南、邢台大部、沧州大部、邯郸东北部以及山东省德州的部分县);

常山郡,治元氏(今河北元氏),辖境在今石家庄附近地区;

清河郡,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辖境包括今河北省清河、故城、枣强、临西、南宫、威县,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部分地区;

赵国,今河北邯郸;

广平国(今河北鸡泽);

真定国(今河北正定附近);

中山国(今河北定州附近十余县);

信都国,治信都县(今河北衡水冀州区),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枣强、冀州、南宫、武邑等市县(区)大部,故城县北部,景县南部及深州市东南部地区;

河间国(今河北献县附近)。

以上郡国,基本上都在今河北省中南部,少数在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

并州刺史部,监察的范围包括如下六郡:

太原郡,治晋阳(今太原西南),辖地大致包括山西中部地区的太原盆地;

上党郡,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辖地为今山西东南部;

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辖地为其附近;

定襄郡,治成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辖地在呼和浩特附近;

雁门郡,治善无(今山西右玉东南),辖地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

代郡,治代(今河北蔚县西北) ,辖境覆盖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东北部及内蒙古南部)。

以上并州刺史部的范围在山西、河北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

幽州刺史部, 监察范围包括如下十郡国:

涿郡,治理涿(今河北涿县),其辖境相当今北京市房山区以南,河北省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州、任丘以西地区。

渤海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南),辖今河北省沧州、衡水和山东省德州的部分地区。

上谷郡,治沮阳(今河北怀来),辖区在此附近;

渔阳郡,治渔阳(北京密云)辖区在此附近;

右北平郡,治平冈(今辽宁凌源);

辽西郡,治所在今辽宁阜新附近;

辽东郡,治襄平(今辽宁辽阳);

玄菟郡,治高句骊(今辽宁新宾);

乐浪郡,治朝鲜(今朝鲜平壤大同江南岸);

广阳国,治蓟(今北京市西南)。

以上幽州刺史部的郡国在今河北东部、北部,北京市,辽宁直到朝鲜北部。

经过南北朝时代地方行政区的大乱,到了唐代,撤郡,实现州县二级地方行政,州的管辖范围就变得很小。冀州、并州和幽州都是如此。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信都郡为冀州,治信都县,领信都、堂阳、南宫、枣强、武邑、衡水、阜城、蓚、武强九县。

宋代分天下为十五路。冀州属河北东路,下辖信都、南宫、枣强、武邑、衡水、阜城七县,治所在信都。

元代把全国行政区划改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冀州属真定路,领信都、南宫、枣强、武邑、新河五县,州治仍为信都。

明代冀州属北直隶真定府。废信都县并入冀州,下辖枣强、武邑、南宫、新河四县。

清代冀州属直隶省,下辖南宫、新河、枣强、武邑、衡水等五县。

民国废府州,由省直接管辖县。1914年,冀州被废,改称冀县,属河北省。至此,千百年来就作为行政区名称的冀州消失了。

1962年,河北省设衡水专区(1970年改衡水地区),冀县属河北省衡水地区(过去衡水是冀州的辖县)。

1993年,撤冀县,建冀州市(县级市),属衡水地区。这里虽然名称仍为冀州,但是已经不是“州”而是“市”了。1996年衡水地区改为衡水市,冀州市属衡水市。

2016年7月5日,撤销冀州市,设立衡水市冀州区。

自前106年设立,到1914年被废,“冀州”作为监察区或行政区名(其中冀为名,州为行政单位名),一共存在了2019年。以后的冀州市,冀州区,名称已经变化了,行政单位名成了市或区。

并州和幽州的变化与冀州有相似之处。经南北朝行政区划的紊乱以后,隋唐改为二级地方行政。州管辖的范围都变小,几乎与如今的地级市相似。

并州只剩下晋阳附近的地区。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升并州为太原府。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置并州,嘉祐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从此,作为“州”名的并州不复存在。

到了隋唐时期,幽州治蓟县(即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及河北省霸州市和天津市海河以北,蓟运河以西,赤城、涿鹿等县以东地区。简略地说,此时的幽州就是如今北京附近。

天福元年(936年),后晋石敬瑭以幽蓟十六州割让契丹(辽)。次年辽升幽州为幽都府,辽太宗在唐幽州城的基础上兴建土木,定为“南京幽都府”。此后,幽州作为行政区划也不复存在了。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974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