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说“九州”(1)州的变迁
九州是古人对华夏中国的代称。陆游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现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期盼。
州的本义是在水中间的陆地,意思与现在的岛相似。由于各地往往被水(河流)所分割,所以州引申成了对某一块地方的称呼。而对其本义也就是水中的土地,就新造了一个洲字来表示。像“芳草萋萋鹦鹉洲”,“二水中分白鹭洲”,“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等中的洲,都是州字的本义。而九州的州则是一大块地方了。
九州究竟是哪九个“州”?各个古代文献上的说法有所不同。
《尚书》中的《禹贡》一般认为是较早的地理著作,它这样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大禹辨别九州,依山的走势疏浚江河)”。《禹贡》所说的九州依次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周礼·夏官·职方氏》提出的九州则是扬州、荆州、豫州、青州、兖州、雍州、幽州、冀州、并州。与《禹贡》相比,从冀州分出了幽州和并州,少了徐州和梁州。
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也提出了九州,并且将州和诸侯国对应:“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东方为青州,齐也。泗上为徐州,鲁也。东南为扬州,越也。南方为荆州,楚也。西方为雍州,秦也。北方为幽州,燕也。”与《禹贡》相比,多了幽州,少了梁州。
《尔雅·释地》这样说:“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兖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与《禹贡》相比,少了梁州,从冀州分出来幽州;改青州为营州。
为什么这些文献上对于九州的说法会彼此并不相同呢?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在先秦时期,州并不是实际的行政区划,它只是战国时期或汉初文人们想象中的地理分野。上述文献均为战国时期到汉初的文人所著,他们的说法略有差异也就不难理解。
九州的范围相对于今天的行政区划,大致在北至河北、南至湖南江西、东至大海、西至陕甘四川。这个区域里,现在有十一二个省。所以一个州的大小大致与如今的一个省相仿佛。
战国末期,如秦那样的大国的地方行政基本上就是郡县制了。在西周时期,天子把“天下”的土地(包括生活土地上的人民,下同)给自己留下一块,其余都分封给他的亲戚或功臣去建国。这些国的君主就是诸侯。诸侯又把属于他的地盘,分封给他的亲戚或功臣。这是“封建”这个词的来历。所以,西周时期的国很多,地盘都很小。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战争的结果是大国兼并小国。很多小国就消失了。兼并得到的土地,有的继续分封给亲戚或功臣,有的土地暂时没有分,先挂起来,称为县。古代县字的意思就是悬,悬挂。有的土地就不分了,直接归君主所有,称郡。郡字右边的“耳朵”是邑的简写,郡就是君之邑。郡和县都由君主派官员去治理。这些官员只是代理君主去治理,他们并没有对于所管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权。这与分封得到土地和人们所有权的“诸侯”是完全不同的。
到了秦统一天下,就在全国范围实现了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中央政府委派。
汉立国之初,认为秦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依照古制进行封建。于是把很大一部分土地分封给了他的亲戚或功臣。但是不久一部分诸侯国便开始造反了。平定这些诸侯国造反以后,汉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缩小了诸侯国的规模,而且由朝廷派遣官员管理诸侯国的政事,诸侯的权力只在享受所在地的税赋。
这样,这些诸侯国大的(即王国)只相当于郡,小的(即侯国)只相当于县。全国的地方行政基本上又回到了郡县制。共计100来个郡(或王国),下辖1500来个县(或侯国)。
在当时的交通以及通讯条件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这100来个郡是有困难的。于是,朝廷委派一些官员分地区去考察各地的郡守和县令,这些官员被称为刺史。刺就是刺探,刺史巡察地方,向朝廷汇报。一个刺史巡察的地区称为刺史部。汉武帝时,全国一共十三个刺史部。
由于这些刺史部的区域和名称与传说中的州有不少是相同的,所以这十三刺史部也被称为十三州。
刺史去各郡县考察,然后回朝廷汇报,再作决定,然后再到地方处理,未免效率低下。于是,有时在派出之时就授权“便宜行事”。这样的事情多了,州刺史逐渐就成为了郡守的上级。后来,州刺史便索性称为“州牧”。牧就是管理,牧羊是管理羊,牧牛是管理牛,牧民是管理人民。
到了东汉末年,州牧甚至成了一州的割据者,不但可以自行任免、裁撤下属的郡守县令,有生杀予夺之权,甚至可以决定自己的继承者。像袁绍任冀州牧、刘表任荆州牧 ,刘璋任益州牧等等都是如此。
太康元年晋武帝平吴后,全国共设十九州,一百七十一郡国。
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政区经常变化,州、郡数大增。南朝齐设二十二州,三百九十五郡。北魏则有五十二州(镇),而东、西魏合计一百一十一州、五百一十九郡;北周设二百一十一州,五百八十郡。南北朝后期,南北共约二百五、六十个州,六百余郡,而县数变化不大,在一千五百左右。平均一个州,只有两个多郡,五六个县,许多州郡只有一个县,甚至没有辖县,“空张郡目”。
这样的地方行政制度,当然不能被一个稳定而正常的政权所接受。因而,统一了全国的隋文帝废除了郡这一级,形成州、县二级地方行政。
隋炀帝随后改州为郡并予并简,设郡192个。唐初又改郡为州,在隋末唐初的混乱之中,州数又大增,经唐太宗裁撤,仍然有360州,1551县。
虽然唐代的州在短时间曾改为郡,但很快又改回州。
从此以后,郡正式退出地方行政系列,只是作为人们对州的别号。一个州辖若干县,因此州管理区域的大小大致相当于如今的地区或地级市。例如苏州(今苏州市)、杭州(今杭州市)、常州(今常州市)、徐州(今徐州市)、齐州(今济南市)、沧州(今沧州市)、福州(今福州市),广州(今广州市)等等,它们如今的治所和管辖的主要区域均在唐代基本奠定。
到宋元时代,一些重要的州或帝王登基前挂名过的州升格称为府,而这样的州越来越多。到了明代,相当于如今地级市的那些州大多数都称为府了。没有升为府的州如果直接由省管辖,称直隶州。也有一些州下面并不辖县,称为散州,到最后就索性降成县级了。
这就是从上古传说中的九州的州到如今行政区划名称中的州的总的简要变化过程。
从下一篇开始,将逐个介绍九州。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96905.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