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说九州(3)兖州
兖,音yan3。这个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不容易遇到的字,但对于有些人却是一个常用字。因为它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地名兖州。对于许多人,遇到这个字并准确地听到它的读音,应当在火车上。
兖州是京沪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车站名。京沪铁路上的大站之中,徐州是北京到上海的中点,济南是北京到徐州的中点,而从济南到徐州的中点就是兖州。
虽然兖州火车站是一个重要的车站,但是如今兖州只是山东省济宁市下面的一个区。而且从兖州区到济宁市的中心市区(任城区)还要往西走30公里,而兖州区往东23公里就是大名鼎鼎的曲阜市,它是由济宁市代管的县级市。夹在“名市”曲阜和济宁市中心市区中间的兖州区,其地位应当说是有点尴尬的。
然而,在古代,兖州可是九州之一。
《禹贡》这样介绍兖州:“济水与黄河之间是兖州。在那里黄河的九条支派已经疏通,雷夏已成湖泽,澭水和沮水已会合而流入。可种桑之处都养了蚕,人们从山上搬下住在平地。那里的土质黑而肥,那里的草茂盛,那里的树修长。那里的田地是第六等,赋税却是第九等,由于是最后才治理好,十三年后才与其它州相同。它的贡物是漆和丝,以及竹筐装着的彩绸。船只行于济水、漯水可以到达黄河。(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 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 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 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 济、漯,达于河。)”
兖州的位置是在黄河与济水之间,各文献记载都没有分歧。《尔雅·释地》说:“济、河间曰兖。《周礼·夏官·职方氏》载:“河东曰兖州。”《吕氏春秋》说“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与如今的流向不同,古代黄河从今郑州附近就向北流,到天津附近入海。
如今黄河在山东省的那部分就是当时的济水。
所以,“河、济之间”所涉及到的地盘就是如今河南的东部、山东的西部以及河北的东南部。
为什么称兖州?
古人说,兖就是沇,沇水就是济水,是济水的上游。后来就把沇写成了兖。
这里有一笔古人的糊涂账。古人说,沇水发源于“河东郡垣县王屋山”(今河南省济源市)。《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问题是,王屋山在黄河之北,济水在黄河之南。沇水是怎么能够穿越黄河呢?古人想出来了“三隐三现”,即三次潜流地下后又浮出地面。这当然不符合科学常识,在华北平原这样的冲击平原中不可能有石灰石地形中的地下暗河。但是,古代的书籍都这么记载了,古人至少在书面上都相信这样稀里糊涂的道理。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古人称沇水是济水的上游,沇水就是济水,沇写作兖,因而称兖州,这是一个文化现象,与自然历史的真实是两回事情。
兖州处在黄河和济水之间,地方比其余各州都小,而且它的东北部也就是现今河北部分,当时应当只是人烟稀少的沼泽滩涂。但是古人仍然把它设一个州,大概是因为兖州的西南部分,也就是《吕氏春秋》所说的卫国及其附近,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且是东西、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论语》上说孔子到卫国,也感叹道,人真多啊(“庶矣哉”)!
到了汉代,设十三州刺史部。兖州刺史部是其中之一,辖如下郡国:
山阳郡,治所在昌邑。此昌邑并非位于如今山东省中部地区的潍坊市昌邑市,而在今山东西南部的金乡西北或巨野南。山阳郡曾改作昌邑国,前几年发掘出来的很有名的南昌海昏侯墓中的海昏侯刘贺,就是第二代昌邑王。汉昭帝无子嗣,刘贺被选中做皇帝,但是很快被霍光等废黜。贬海昏侯后,废昌邑国,仍复山阳郡。其辖地包括今山东省西南部巨野、金乡、嘉祥、鱼台、成武、曹县、单县等地。
东郡,治濮阳,即今河南濮阳,辖地包括今濮阳附近的河南省东北部以及山东省西部如聊城市各县。
陈留郡,治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辖地北至长垣、延津,南至扶沟,东至民权,西至尉氏。
泰山郡,治奉高,今泰安东。辖地今泰安、沂源、莱芜、长清、新泰、蒙阴、平邑、肥城、平阴、宁阳等地。
东平国,治无盐,今山东东平。
淮阳国,治陈,今河南淮阳。
定陶国,治定陶,今山东定陶。
城阳国,治莒,今山东莒县。
总之,汉代的兖州刺史部包括了今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部。
前两篇文章都说,到了南北朝时代,地方行政区划大乱,到底怎么乱法?本文就以兖州为例来说一说。
我国古代很多情况下,地名是跟着人(特别是统治者)走的。例如西周时被封的蔡国,那地名便是蔡(今河南上蔡),后来国被灭,子孙换地方新建立一个,仍然称蔡,为了与前面的蔡区分,称之新蔡。后来被楚国欺负,不得不又换都城,称下蔡。三个地方都称蔡,为了区分它们,就分别称之为上蔡、新蔡和下蔡。又如,越国的都城是会稽(今绍兴),越国灭吴国,看吴国的都城(吴,今苏州)位置好,就迁都到吴,于是吴就改称会稽,一直沿用到东汉,才把会稽和吴的名称还原。又如,刘邦在关中做了皇帝,把丰县的百姓迁到关中陪伴他的父亲,于是关中便有了一个新丰县。如此等等。
西晋时期,中原大乱(史称五胡乱华)。后来司马睿在建业(今南京)建立政权,史称东晋。战乱中跟随司马氏南渡的许多中原人士,到南方生活。为了安抚这些中原人士,东晋在南方建立所谓“侨州、侨郡、侨县”等。
为兖州的人士也建立了侨州。兖州开始治所设在京口(今江苏丹徒),后来改在广陵(今扬州),又改治金城(今南京江宁北),还移治下邳(江苏邳州)、山阳(江苏淮安)。东晋孝武帝太元(376—396)中,兖州还治广陵,并割江淮地区为兖州辖境,领十四郡。
历史上称广陵之兖州为南兖州。而称北方郓城同时存在的兖州为北兖州。北兖州辖东平、高平、济阴、济北、任城等郡。
南朝刘宋初年,宋武帝刘裕平河南,又设兖州于滑台(今河南滑县),时称西兖州。
元嘉二十年(443)把兖州区域分属徐州、冀州,其兖州旧地称鲁郡。至元嘉三十年(453)六月复立兖州,治瑕丘(今山东兖州)。
齐、梁时,又设北兖州于清江,设南兖州于广陵。
时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而滑台之兖州则为西兖州。
北魏孝昌年间(525—527),西兖州又移治定陶(今山东菏泽)。
北魏太和年间(477—499)置南兖州于涡阳(今安徽蒙城东北),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又移治谯城(今安徽亳州)。
当时称兖州(瑕丘)、西兖州(定陶)、南兖州(谯城)为三兖州。
这么多的兖州和它的治地,要捋清楚,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余各州在南方也各有其侨州。南朝侨置的州郡以在今鄂北及苏南﹑苏北﹑皖南者为多。
刘裕灭南燕后,在今山东境内亦侨置幽﹑冀等州侨县。后来归属北魏,北魏多沿而不改。
北方政权也侨置州郡。例如前燕曾在今辽宁省境内置冀阳、营丘二郡以处冀州、青州流人。西凉于甘肃西部立会稽、广夏二郡以处南人及中州人。北魏明元帝时,于今河南洛阳附近侨立雍州郡县。东魏时期,侨立恒﹑云﹑朔﹑显﹑蔚等州于今山西境内,以处六镇流民。
设立侨州郡以统流人,是当时各国统治者争夺人口的一种手段,也是为了笼络各大族首领。隋统一全国后,并省郡县,许多侨郡县废罢,但还是有不少名称保留下来。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瑕丘之兖州改为鲁郡,领十县。西兖州改为曹州(今山东曹县),南兖州改为谯郡(今安徽亳州)。
唐又置兖州。治所设在瑕丘(今兖州区),领瑕丘、任城(今济宁市中心城区)、平陆、袭丘、曲阜、邹、泗水七县。如今济宁市的核心部分任城、兖州、曲阜、邹城、泗水等在唐代都已经凑到一起了。不过当时称兖州,如今称济宁。
宋、金的兖州与唐代相比,核心区域没有大的变化。其州治名称瑕丘县在宋代因避孔子讳而改成瑕县,在金代又改称嵫阳县(因境内有嵫山)。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济宁的来历。南北朝时,北魏置济州,治所在碻磝城(今山东茌平西南)。后来济州改治巨野(今山东巨野)。小说《水浒传》中就常常提到的济州,应当就是那里。
公元1150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遂移济州于任城(今山东济宁中心城区)。至元八年(1271年)升济州为济宁府,由于希望不再受泛滥之害而致济水安宁,故名“济宁府”。
元至元十六年(1279)兖州辖嵫阳、曲阜、泗水、宁阳四个县,隶属于济宁府。
洪武十八年(1385),明太祖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藩兖州,升兖州为府,辖济宁、东平、曹、沂四州二十三县。这里,降济宁府为济宁州,归兖州府管辖。又改嵫阳为滋阳。
清代,济宁为直隶州,从兖州府分出。
民国废府,实行省县二级行政。这样,兖州府被废,原属兖州府的滋阳等各县都直属山东省。
1958年滋阳、曲阜合并称曲阜县。1962年,滋阳与曲阜分治,滋阳县改称兖州县,隶属济宁专署。
1983年,济宁地区改济宁市,兖州县隶属济宁市。
1992年兖州县改称兖州市。
2013年兖州市撤市设区,改称济宁市兖州区。
这样,原来九州之一的兖州,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如今成了济宁市的下辖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9796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