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说“恭喜”
小时候过年,我在南方,大年初一人们相见都拱一拱手,口称“恭喜发财”。大概这是1940年代遗留下来的新年祝福语。这句话慢慢地就不时兴了。因为那时候发财似乎就是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大家都忌讳说钱字,各种文学作品中反面人物也好姓钱,春节的祝贺语只剩下了恭喜两个字。
到了1960年代,恭喜好像也不说了,大概也属于“四旧”之列。1966年以后更讲究“过革命化春节”,有一些年好像没有什么问候语了。再过一些年,春节的问候语成了“过年好”。
八九十年代以后,说恭喜的又逐渐多起来。后来说恭喜发财也理直气壮了。有一支歌“恭喜恭喜恭喜你”常常在商场里面播放。
恭就是敬,喜是高兴、快乐。恭喜是恭敬地祝贺对方高兴、快乐,这是最正常的祝贺。
恭,从共从心。恭字篆体的写法如下,
恭字下部的㣺是心字的变形。上部的共是两只手托着一个廿。共表示祭祀时一个人正在上供,所以共是供的本字。上供当然要恭恭敬敬,在下面加上一个心字,以表示恭敬。
心字写在字左边的时候,为了字写得匀称,避免字的左右撑得太宽,所以都写成忄,即所谓竖心旁。
在如大字那样的一撇一捺的底下,地方太过逼窄,心字就写成了㣺。与恭类似的字还有忝(添、舔)、慕等,下面都是心。
有些人没有弄清楚恭字底下这㣺的含义,以为其下部也与泰一样,写成了氺,这就大错了。泰字下面其实是一个水字,也由于一撇一捺的下面地方逼窄,水字这样分得很开的字不容易塞在下面,只好变形成点。类似的字还有黍、滕、黎等。恭敬是从心里发出的,所以从心,而与水没有关系,写的时候不能写错。
喜,从壴从口。壴与乐器有关,有人认为就是鼓。“鼓”表示欢乐,“口”是发出欢声。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说认为,古代音乐的乐与欢乐的乐,是同音同义的。喜的本义是欢乐。
如《诗·菁菁者莪》:“既见君子,我心则喜。”(看到了这小伙子,我的心里乐开花。)又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
我们现在用的带有喜字的词汇,大多仍然是其本义。如欢喜、喜悦、喜气洋洋、面有喜色、欢天喜地。
从欢喜可以引申到可引起欢喜的、可庆贺的。如喜雨、喜报。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适时降雨是能否获得丰收的必要条件。古人的诗题中含有“喜雨”字样的诗歌不计其数,几乎历史上的大诗人都写过关于喜雨的诗歌。杜甫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喜雨》(南国旱无雨)、《喜雨》(春旱土地昏)等;白居易有《喜雨》(西北油然云势浓)、《喜雨》(圃旱忧葵堇)等。
喜又可以引申为爱好、喜爱。如《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之时喜隐”(隐,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现在常用的成语有好大喜功、喜闻乐见等。
前面所说可庆贺的,其中最常见的一类就是关于结婚和生育的,都称喜。要结婚了称办喜事了。办喜事往往请人吃喜酒,送喜糖(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送喜烟),过去贺人结婚有送喜幛、喜联的(现在好像很少见了)。女子怀孕了称有喜了。生了孩子给亲友送喜蛋(把鸡蛋煮熟了把鸡蛋皮染成红色),现在好像也不大时兴了。
在办喜事(婚事)的时候,在办事的地方、洞房,以及有关婚事的礼品等处,都写上、贴上、印上“囍”字。这个囍,为结婚专用字,但是有人认为它只是一个图案,《新华字典》等字典也不加收录。但现在确实已经成了一个汉字,它有读音,有确切的意思,我认为以后的字典上应当加以收录。
新年说恭喜,是祝贺有高兴、快乐的事情,类似的意思,说“恭贺新禧”,却用了“禧”字。禧,喜是加上一个示旁,表示上天赐予的意思,所以禧的本义是福。《尔雅·训诂》:“禧,福也”。过去结婚,也称鸿禧。
过去的人迷信,认为可喜可贺之事有征兆。一个吉兆是蜘蛛,人们认为看见蜘蛛会有喜事发生,所以称为喜蛛,还造了一个字:蟢。《康熙字典》引用刘勰《新论》说:“野人昼见蟢子者,以为有喜乐之瑞”。又引用曹植《令禽恶鸟论》说:“得蟢者莫不训而放之,为其利人也”。
人们还认为,喜鹊也能报喜,所以称为喜鹊。
欧阳修《玉楼春》:“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当然这里欧阳修只是闺中女子之口埋怨一下蜘蛛喜鹊罢了。
古人还认为,灯心结花为吉祥征兆,是可以报喜的。如吴文英《烛影摇红》:“正西窗、灯花报喜”。许多剧种都有《灯花报喜》之类的戏曲。
这些最早都出自据说是汉代刘歆或晋代葛洪所撰的《西京杂记》,其中有这样的话:“灯火华得钱财。乾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嘉。”
还有一些字,字形中包含喜字,字义也与喜有点关系。
僖,字义是喜乐。据说由于作君主死后的谥号,所以加上人字旁。先秦有周僖王、鲁僖公、晋僖公、齐僖公等,后世有名的有唐僖宗。
嬉,游戏、玩耍。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这句话被经常用来勉励人们用功学习。
嘻,作感叹词,表示惊叹。作拟声词,表示喜笑的样子或声音,如笑嘻嘻,嘻嘻哈哈。
熹,炽热、炙热,引申为明亮,天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熹又作熺,同一个字,音义都一样,只是火放在左边与下边之别。从字的结构来说,熹字上下太长,熺左右结构,写起来似乎会比熹匀称好看一点。但是后人取名中间含有熹字的不少,含有熺字的就不大见。大概是因为朱熹是“贤人”,大学者,称朱夫子;而秦熺是秦桧的继子,声名狼藉。一个坏名声的人能够毁了一个字。这大概是一个例子。
新年到了,说一声恭贺新禧,恭喜各位事业有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7108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