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说水果(上)
春节快要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几乎都与食物有关。在有的节日,某一种食品的销路会特别兴旺,它们几乎与这个节日相对应,例如元宵对于元宵节,粽子对于端午节,月饼对于中秋节。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它可以对应各种各样的食品。水果也是春节时最畅销的食品之一。
果是植物的果实,顾名思义,水果是含水量较多的果品。果这个字的下半部分是树木,上面的部分像树木上结出的果实,其本义是树上结的果实。但是后来引申到所有的植物果实,无论是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
我们吃水果,是为了“好吃”。水果一般都是甜的,有的还有些酸味和特别的香味。我们为什么喜欢水果的这种味道呢?原因很简单,有这种味道的食物一般都有营养,对身体有好处。我们对食物味道的喜好或憎恶是从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如水果那样的甜味一般都含有糖分,能够供给身体活动所必须的能量,也有一些身体需要的蛋白质,食用这些食物对身体有好处,所以从低等的昆虫到高等的猿猴,大都喜欢这种味道。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了,水果对我们人类健康的好处,即水果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不光是糖分,同时还有各类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与蔬菜不同,绝大多数水果都是生吃的,在加工过程中维生素特别是那些对温度敏感的维生素如维生素C的损失非常小,所以水果是人类所需维生素的最重要来源之一。
植物的果实之所以有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所喜欢的味道,也有它的道理。植物之有果实,其根本目的当然不是供动物食用,而是为了自己的传宗接代。果实能够被动物食用,它的种子也就容易被动物带到各处,没有被动物消化的种子从动物的粪便中排出,也就帮着植物四处传种了。越是动物觉得可口的植物果实,就越容易得到被动物四处传播种子的机会。这是动物或植物互利共赢的关系。
我们人类觉得这些植物的果实好吃,便用来种植,而且我们懂得“龙生龙凤生凤”的道理,挑选我们最喜欢的品种来种植,经过千百年来的优选,使得水果越来越适合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好吃。所以,水果的好吃,是千万年来的自然选择和千百年来人工选择的结果。
从植物分类的角度看,我们现在食用的水果所属的植物门类非常广泛。下面可以列举出若干我国现在食用量较大的水果所属科目:
苹果、梨、枇杷、山楂、杏、樱桃、桃、李、草莓等属于蔷薇科;
柑橘、橙子、柠檬、柚子、金橘等属于芸香科;
枣属于鼠李科;
葡萄属于葡萄科;
蓝莓、蔓越莓等属于杜鹃花科;
芒果属于漆树科;
猕猴桃属于猕猴桃科;
杨梅属于杨梅科;
柿子、君迁子等属于柿科;
番木瓜属于番木瓜科;
桑葚、无花果、菠萝蜜、牛奶果等属于桑科;
火龙果属于仙人掌科;
荔枝、龙眼等属于无患子科;
榴莲属于木棉科;
阳桃属于酢浆草科;
石榴、菱角属于千屈菜科(很奇怪吧,石榴和菱角看上去如此不同的植物竟然是同一个科的,当然,是不同的属);
椰子属于棕榈科;
樱桃番茄(圣女果)属于茄科;
西瓜、哈密瓜、甜瓜、白兰瓜等属于葫芦科;
凤梨属于凤梨科;
甘蔗属于禾本科;
香蕉属于芭蕉科……
上面的这些水果,好像大多数在如今数九天气的市场上都有出售。可是改革开放以前,绝大多数是很难见到的。
我小的时候,也就是六七十年以前,市场上的水果大不如现在这样的丰富。记得当年过春节前后,江南城市的水果店里的水果,仅橘子、甘蔗等几种比较多。
再往前几十年,我当然无法亲自经历,但是可以通过当时的文艺作品来了解,因为文艺作品离不开当时当地的实际生活。沪剧《小分理》是很早期的作品,剧中说女主人在八月中秋设丰盛佳肴准备款待其爱人。唱词中说到各种菜肴和小吃时都十分夸张,各种美味应有尽有,但是说到水果的唱词却只有如下三句:“水果盆子摆舒齐:嫩红菱双拼斜塘藕,甘蔗双拼大荸荠”。其中涉及到的水果只有红菱、藕、甘蔗和荸荠,完全没有今天中秋时分丰富的各类水果。
我们今天之所以有这样丰富多彩的水果品种,应当说,一方面得益于对外开放,从世界各国引进了各种优秀的水果品种,另一方面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
如今全世界的流行的水果品种,几乎都是近代特别是近年以来,世界各国农学家和园艺家辛勤选育的结果。我国现在市场上的水果优良品种似乎都是几年一更新,越来越好。这里有我国农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更引进了大量国外的优良水果品种。
现在我们有了先进的保鲜技术,使得水果的保鲜期越来越长。在适当的低温下,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变得很慢,现在就有了各种低温的冷库以保鲜各种水果。植物的代谢过程与周围的气体有关,适当地减少氧气的浓度,可以使得植物的代谢变慢。于是,人们可以用适当厚度的塑料薄膜来包装水果,其中充入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或其他气体,以减少水果的氧化作用。
在适当的温度、湿度和低氧气氛中,像苹果这样比较耐储存的水果,放一年是没有问题的。这样,我们在一年之中的每天都可以吃到苹果。
现代的储存技术再加上先进的运输系统,也使得我们能够吃上全国各地以至于世界各地的时令水果。过去,北方人吃南方水果是很困难的。历史上杨贵妃要吃荔枝,需要用国家的快马接力。“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我在济南第一次吃荔枝是在1980年代,大概是空运过来的,比过去方便得多了,虽然相对于当时的收入,价格还是非常昂贵的,一般只能尝几颗罢了,但是毕竟老百姓可以吃到了。如今,大概无论哪一个北方人在夏天都不会认为吃荔枝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智利在地理上差不多是我们这里的对跖,我们在东半球北半球,它在西半球南半球。可是智利的绝大多数车厘子都是为中国生产的。这也需要归功于现代的冷链运输技术。
过去我们能够吃到的水果很少,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我们的土地应付我们的低标准粮食供应也不容易,需要实行“以粮为纲”的方针才行。到了1980年,水果的总产量为679万吨,平均每人每年才不到6.9公斤,而且其中不少还是瓜果类的品种。
改革开放以后,各方面的生产都飞跃发展,到2000年,我国水果的总产量就到了0.62亿吨,人均每年差不多近50公斤,是1980年的7倍多。而到了2023年,我国水果产量达到了3.27亿吨,人均每年达232公斤,真可以算是突飞猛进,完完全全今非昔比了。
(未完待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7011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