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称呼
过年了,年轻的朋友回到家里,总是要见到一些平时不大见到的亲友。见了亲友,总要有一个称呼。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种方言中,差别最大的一类语言,恐怕就是对人的称呼了。在小小的长江三角洲(狭义的,仅苏锡常沪等几个城市)不要说对亲戚的称呼,就是我你他三个人称代词,也有至少十几种完全不同的说法。如果一个人一直只在自己家乡待着,将可能完全听不懂几十公里以外的这你我他。
然而,全国各地方言中对于亲友的称呼虽然可能不同,但是,它们毕竟都可以对应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书面语中的称呼。方言中称呼的说法往往就是书面语称呼的各种不同的变化。
书面语中的称呼与口语方言中的称呼,需要用在不同的场合,用错了就尴尬。
例如,回到家里当面称呼人,就应当用口语方言,用书面语就会被人讥笑。
而在正式的场合,就该用书面语。例如填表,该填外祖父外祖母的地方,填上姥爷姥姥,就显得缺乏文化修养;给姨父母写信,称姨父为姨夫,就显得对于长辈的不尊重。而这些不够准确的用法,如今却比比皆是。
在一篇短文中说各地的口语方言俗语,当然做不到,因此本文不提各地的方言口语。即使是书面语中的称呼,也只能简单说几句。
一个人的亲友,可以分成两类:亲戚和朋友。亲戚,一般又可以分成三类:父系、母系和姻亲。
先说亲戚。亲戚的称呼当然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古代社会是一个以父系家族为中心的宗法社会,其称谓也是如此,在较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变化。
父系的亲人,除直系亲属外,祖父的兄弟姐妹,是伯祖父、叔祖父和姑祖母,其配偶则称伯祖母、叔祖母和姑祖父。父亲的兄弟姐妹,是伯父、叔父和姑母,其配偶则是伯母、叔母和姑父。
与自己同辈的,是兄弟姐妹,其配偶分别称嫂嫂、弟妇(弟媳妇)、姐夫和妹夫。伯父和叔父的子女,正式的称呼是从兄弟姐妹,但是一般都称堂兄弟姐妹。堂是家里的“大厅”,是一个住宅的标志,过去的家族,往往三代甚至四代同堂。所以一个人的孙子女,就称同堂兄弟姐妹,简称堂兄弟姐妹。伯祖父和叔祖父的孙子女,正式的称呼是再从兄弟姐妹,一般称从堂兄弟姐妹。
姑母的子女,就是外姓人了,所以称表兄弟姐妹。这里的表是外的意思。
儿女的配偶称媳妇和女婿。兄弟的子女,称侄子女,他们的配偶称侄媳妇和侄女婿。姐妹的子女则称外甥和外甥女,他们的配偶称外甥媳妇和外甥女婿。
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和外祖母。母亲的兄弟是舅父,其配偶是舅母;母亲的姐妹是姨母,其配偶是姨父。舅父母和姨父母的子女也都称表兄弟姐妹,因为他们也都是外姓人。舅父母的子女与自己的亲戚关系称姑表亲(自己的母亲是舅父母子女的姑母);姨父母的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是姨表亲。
自己配偶方面的亲戚,称姻亲。妻子的父母是岳父母。妻子的兄弟,比较正式一点可以称内兄和内弟,又称舅兄和妻弟。他们的子女称内侄和内侄女。之所以称内,是因为过去称妻子为内人。妻子的姐妹,比较正式的称呼是妻姐和妻妹,或者姨姐和姨妹。她们的子女,如今通常也称外甥和外甥女。
丈夫的父母是公公和婆婆。丈夫的兄弟姐妹,分别是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和小姑子,时常省掉“子”字,只称大伯小叔大姑小姑。
朋友之间的称呼,过去最常见的是某某兄。
在网络上看到一篇纪念文章,说的是老一辈知名人士的事迹。文章中说到的某甲和某乙是几十年的亲密同志,某甲的子女称某乙为伯伯。有评论这样说:某甲比某乙大十几岁,某甲的子女怎么可能称某乙为“伯伯”,小编也不能这样瞎扯。
这样的称呼是不是瞎扯呢?我又想起来两位知名人士,姑且称某丙与某丁。某丙与某丁是同事,某丙的儿子长期留苏联,回国后因为称某丁为“叔叔”,受到其父的严厉批评,说要称呼“伯伯”。
在老一辈人的眼里,伯伯与叔叔差别是非常大的。
我们所有的人都知道,父亲的兄长称伯父,口头上可以称伯伯,父亲的弟弟称叔父,口头上称呼叔叔。
但是,过去朋友之间的称呼,除了所谓“把兄弟”和“师兄弟”之外,对一般的朋友无论年龄大小,都一概称兄,没有称弟的。
各位可以看鲁迅先生的书信,鲁迅给比他年轻二十几三十来岁的人写信,都称呼某某先生或某某兄,例如给萧军萧红写信,称呼是:“刘军、悄吟兄”。
1980年代初,一位年轻教师结婚,请启功先生题词,七十岁的启先生给他写信仍然称其为“兄”。这是过去人们往来的通例。
某戊想拜某己为师,写了许多封信,得到的回信都称某某兄,他很失望,因为称呼兄就是只认他为一般的朋友。但是他坚持不懈,终于有一天收到回信称某某“弟”,他大喜过望,知道某己肯收自己为学生了。
过去,非亲戚非把兄弟的,只有称自己真正的学生才可以称对方为弟。
兄弟两个字虽然说起来是平辈的,但是实际应用时,兄往往往上靠,称“父兄”。
例如,孔子告诉子路,在做事情之前,要先听听父兄们的意见(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论语·先进》)
又如,《中国少年儿童团团歌》即1950年代的少先队队歌:“团结起来,继承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
而弟往往是与弟子联系起来的。
如《论语》中记载:“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
又如,过去的小孩子读书总要学《弟子规》。
正以为如此,过去人们,绝不会随随便便称一般朋友为弟。
也正因为如此,我小时候,称父执即父亲的朋友,无论年龄大小都称呼伯伯,绝不称叔叔的。
上面的例子中,某甲比某乙大十几岁,某甲的子女称某乙为“伯伯”,在过去是完全正常的称呼。而某丙之子从苏联回来,不懂中国的规矩,称某丁为叔叔,受到其父的训斥,也并不冤枉。
必须注意到,朋友即社会人士之间的称呼是可以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而迅速变化的。这一点与亲戚之间的称呼完全不同,亲戚之间的称呼,变化极其缓慢,很多称呼千百年来也没有什么变化。
过去,人们称呼人总是往年长的方面靠,街上遇到中年妇女往往称阿姨称大姐。现在再这样称呼则可能引起对方不满意,甚至公开反怼说“我有这么老吗?”。相反,称得略年轻一点反而显得对方更精神更时髦。
所以,如今学生们称呼其同学的父母,无论年轻年长 ,往往都只称叔叔、阿姨,很少有称伯伯、伯母的了。
如今一般人对于看上去老辈人的称呼,也只剩下叔叔和阿姨,再老就是爷爷奶奶了。
这样的称呼,倒非常的简单,似乎从外国人的uncle,aunt,grandpa和grandma那里直接学来的。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1469537.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