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小学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jiaping 不忘初心

博文

三日龙门山自然手记 精选

已有 6590 次阅读 2025-10-8 20:02 |个人分类:自然记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国庆前的几天,夫人便为我们一行人规划好了一条彭州龙门山脉的近郊旅行路线,特意挑选出几处可以看山看水的地方,以期远离城市的喧嚣,投入清静山水的怀抱,去饱览远山的青峦叠嶂与云雾缭绕,静听山溪的流水潺潺,细品近处的草木清香。而我呢,除了这些,还有就是看能拍到哪些鸟儿,以丰富我的鸟库。

 第一天,丹景山

 两家人很久没有一起聚了,昨晚休息的都有些晚。既然是出来放松,也就不需要那么赶。所以大家都是睡的自然醒。起来后,吃早饭。早饭后,想去爬山的爬山,想在酒店周边转的周边转,随心所欲,没有那么多的一定、必须。我要拍鸟儿,故必须去。

 从住的地方正要出发时,儿子小霍跑过来拉住我,神神秘秘的,说要带我去看什么。问他,他也不知道是什么,只是说:不知道还在不在。原来是一只蝙蝠,正倒挂在一房间天花板的吊顶音响上,其身体小幅度不停地高频左右转动,可能是不停地感知环境种的声音线索。     

 小霍一听是蝙蝠,第一反应就是问携带病毒没?几位女士听说有只蝙蝠,也来围观。夫人还怯怯问会不会咬人?看来之前的疫情,确实让这类动物声名远播。这只蝙蝠胖胖的身材,有些像中华菊头蝠的体型。2003年SARS的病毒源头宿主被认为是中华菊头蝠。因此非职业需要尽量避免主动接触野生动物,很多人兽共患病与我们人类的“猎奇”行为密切相关。

蝙蝠2.jpg

图1  一种蝙蝠

 蝙蝠所在的翼手目是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类群,仅次于啮齿目。这只蝙蝠可能是生活在酒店周围的山里洞穴,晚上捕食无意间闯进房间。后来就被关在里面了。待门打开后已经是早上了,白天噪音的增多及光照可能会对蝙蝠的回声定位产生负面影响。但这都是猜测,因为不同蝙蝠面对噪声和光污染生活习性改变存在差异性。因为着急出发,也不知道这只蝙蝠后来飞出去没有?希望它能出去。人有人的生活,蝠有蝠的世界,尽量互不影响。

 进了景区,迎面一条宽阔的干道。这个点,游客还不是很多。一条小溪从干道右边静静流过,汇入下游的小石河。过了桥,来到小溪对面。我选择了上坡的一条步道,夫人一行人继续沿着溪边的平路往前走。因之前下了雨,步道一些长有青苔的路段,十分湿滑。

微信图片_20251008113739.jpg

图2   夫人和小霍

 行走步道期间遇到了一只红喉姬鹟的雌鸟,可能是迁徙路过。一只灰鹡鸰从覆盖瓦片的房顶飞到下面的石台阶上,可能地上有游客掉落的食物残渣。

图3   红喉姬鹟

图4   灰鹡鸰

 步道不长,没走多久就汇入主干道。人逐渐多了起来。丹景山景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有庙宇,有石刻,有古建筑,路两侧还有不少参天大树;景区设施配套齐全,住宿的、吃饭的、喝茶的、小孩子玩耍的一应俱全。 

2C1A8560.JPG

图5   一种槲蕨

 走到了放翁园、冷水寺分路处。为了避开人群,分路处我选择了放翁园路线。这条路,之前下雨,加之平时走的人少,有些湿滑。沿途竟然看到不少农田房屋分布,可能是当地人。因为路滑,路走的小心翼翼。听到路边不远处几个大树上阵阵喧闹,很熟悉的声音,好不容易用望远镜锁定瞬间,原来是黑短脚鹎。 

微信图片_20251008114204.jpg

图6  黑短脚鹎(因现场环境所限未能拍摄,这张是我拍于别的地方,以示意)

 行到放翁园,除了立在路边一块写了放翁园的牌子外,已找不到园的踪迹。一些石阶路已被靠坡一侧掉落的石头及倒下的灌木堵塞不能过人。难怪游客们都不选择这条路线。已近中午,太阳一会从云层探出头,一会又躲进云层,仿佛也想在国庆假期“偷闲”,不愿“上班”。

 不打算再往前走了,正好夫人在电话里说她们已经回到住的地方,让我尽快赶回住,下午有急事。从放翁园往分路处走的路上,我看到下面一户人家的小孩,院门出来后,从我前面的道路穿过,拿着铁锹进入对面的菜园。我走到菜园的木篱笆门口时,看到小孩正在铲土,很专心,都没注意到我在注视他。匆匆往出走,景区里人已很多。

 下午来到海窝子古镇,因为到的较晚,大部分游人开始返程了。在古镇上逛了一两个小时,买了一些小吃。古镇一店铺前,看到一只被关进笼子的红尾水鸲。据我了解,红尾水鸲不是那种擅长鸣唱或拟声的鸟儿,可能只是漂亮的尾羽吧!

微信图片_20251008114323.jpg

图7    被关进笼子的红尾水鸲

    第二天,中坝森林公园

 今天早上起的比较早,可见去中坝森林公园之心迫切。准备好物资,集合好队伍,出发。我们算是较早的一批,路上没堵车。车子开到湔江桥头,就不让过去了。从住的地方到桥头停车场,车程半个多小时。我去停车,夫人带着小齐、小霍先行过桥。待我停好车追上她们后,沿着一条水泥路,开始上山。 

微信图片_20251008115428.jpg

图8   上山

微信图片_20251008115436.jpg

图9   路遇绿尾虹雉,珍稀物种海报。我国分布有三种虹雉,分别为这棕尾虹雉‌、‌绿尾虹雉‌和‌白尾梢虹雉。很多野生动物摄影者,把能拍到三种虹雉作为毕生的追求

 这条水泥路开辟于青山之间,路面较宽,路两侧沟渠流水潺潺,水量虽不大,但特别清澈,不时看见有大人带着小朋友翻动水中石头找螃蟹。一路上不断遇见载着游客上山或下山的当地车。这时,大家便尽量靠边避让,等车过去。部分路段坡度还是不小,若下雨,路面湿滑,游客一多,车子上来下去的,还是存在安全隐患。

 忽然头顶一阵喳喳声,几只红嘴蓝鹊拖着长长的尾羽,优雅地从头顶划过,落到右侧山坡的树梢里,闻其声不见其鸟。

微信图片_20251008150250.png

图10  红嘴蓝鹊(图源@懂鸟)

 走走歇歇,歇歇走走,一个小时左右后,来到三叉路口。左边是通往铁瓦殿方向,冷冷清清;右边是去往被誉为成都版的“挪威森林”“暮光之城”的柳杉林生态栈道,人头攒动。我和夫人商量,走左边,人少。两个小朋友也没意见。这条路上人确实少,一路上,几乎就我们四个人。遇到了几个下山的登山者,说他们在天还没亮时就开始登了。真正的爱好者!我们的目标很简单,量力而行,能走多远便走多远,只为享受这份幽静,净化心灵,远眺云雾,近观生灵。

上山2.jpg

图11   左路上山

微信图片_20251008184817.jpg

图12  远山雾霭

 我喜欢行走在这种人少的山林中,这才是森林的该有的样子。乔灌草在看似杂乱实则有序地生长,各有各的位置,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健康。整齐划一的柳杉林固然标致,但物种更丰富的混交林或近自然林,更为健康,是森林演替的更高阶段。

微信图片_20251008134705.jpg

图13   天隙

  路两边,大片大片的打破碗碗花(俗名也叫野棉花)开放着;一种黄色的凤仙花,静等着目标昆虫进入花房帮它授粉;一些悬钩子属植物已成熟的果实,没忍住,吃了不少,酸酸甜甜的;至于接骨草红色的果实,看看就行了;一种绣球还开着花;中华秋海棠具三翅的蒴果害羞似的低着头;狗脊、凤尾蕨等蕨类植物依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微信图片_20251008184810.jpg

图14  从上到下(左到右)依次为紫萼凤仙花、高粱藨(pao)、打破碗碗花(可不是旋花科的打碗花哦!)、中华秋海棠、接骨草、种狗脊、常山、蜡莲绣球

图15   山上有不少厚朴,大多为人工栽植

可能是板栗.JPG

图16   板栗

 丰富的植物,多样的生境,鸟儿自然不会少。猛禽盘旋高空,乌鸦啊啊啊地叫着,红嘴蓝鹊优雅地滑过头顶,蓝翅希鹛、红嘴相思鸟、点胸鸦雀、方尾鹟、绿背山雀、暗绿绣眼鸟、黄腹山雀等林鸟,或穿梭林间,或在停留枝头,或隐于枝叶。

捕获.JPG

乌鸦.JPG

图17  上图猛禽(可能是一种鵟),下图乌鸦 

图18   蓝翅希鹛(照片清晰度有限,虽有处理,但依然有些费眼睛,担待;全文同)

图19   柳杉枝条上的红嘴相思鸟

图20   点胸鸦雀,脸颊白色而斑驳,耳羽黑色,胸部具矛状斑点

方尾鹟.JPG

图21   方尾鹟

绿背山雀.JPG

图22   绿背山雀,双翼上具有两道白色翅斑,与其相似的欧亚大山雀,双翼上由一道白色翅斑

图23   黄腹山雀,后脑勺(枕后)中央具白斑,双翼具两道翅斑,喉以上亮黄色。这只喉部尚有部分黄色,可能还未完全成年

图24   暗绿绣眼鸟(对这株奇数羽状复叶、轮伞花序的植物,没概念)

    正往前走着,勾肩搭背我的小霍突然大喊一声跳了起来,我也吓一跳,以为踩到蛇了。原来是只小体型的螃蟹(应该是一种溪蟹)。它也被我们吓得惊慌失措,疯狂逃窜。两个小朋友和一个大人(我)却围追堵截它。另外一个大人(夫人)胆子更大,捉住它,并拿了起来。这个时候,大人跟小孩一样,充满了童趣。肯定不能残忍地将小家伙带离故土,沦为智人的玩物,这是底线。童趣了一会,夫人把它放到路中间的一处长有植物(某种冷水花)的小水坑,它瞬间就没入水坑,不仔细找很难发现。下山经过此地时,小齐再去找,已不见踪影

微信图片_20251008125031.jpg

图25   一种溪蟹

  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来到了大悲寺,我们的目标地,海拔1500m左右。大悲寺不大,很朴实,有个小伙子在这里售卖方便面、饮料和一些土特产。寺旁有一大片川莓灌丛,规模之大,我一度怀疑是人工种植的。这么一大片川莓盛产的大量果实也吸引来了大量鸟儿,至少有领嘴鹎、北红尾鸲、棕腹柳莺、酒红朱雀、普通朱雀、黄眉柳莺。一条小道将这片川莓分成两半,两边用铁丝网拦着。不时有鸟儿从川莓灌丛顶部冒出来,看见我后便马上飞进去;也有些会钻过铁丝网跳到小道上,只要我不过于靠近,它们便自顾觅食,并不太怕人。

微信图片_20251008134346.jpg

图26   川莓灌丛

邻雀嘴鹎.jpg

图27   领雀嘴鹎

图28   棕腹柳莺,无翼斑,喉至尾皮黄色

酒红朱雀雌2.jpg

图29   酒红朱雀雌鸟

普通朱雀雌,嘴巴还残留有红色浆果汁.jpg

图30   普通朱雀雌鸟,嘴巴还残留有暗红色果汁

222.jpg

图31   黄眉柳莺,双翼具两道翅斑,头顶具不清晰的冠纹,与黄眉柳莺非常相似的淡眉柳莺,整体偏灰色,脚杆(跗跖)和嘴巴(喙)黑色

  正沉醉着,小霍喊我,说要下山了。说实话,如果条件允许,我真想在这里待上几天,看还能记录到多少。

  下山的路上,小齐又发现一条被碾压扁的蛇。上山时,小齐就看到了一只被碾压扁的蛙(现场很惨,可能有不适感),以及一只死透的马陆(马陆周围围着一群蚂蚁)。小朋友的眼睛,总是可以发现一些让人“吓一跳”或惊奇的事物。

蛇和蛙2.jpg

图32  可怜的蛇,可怜的蛙

下山2.jpg

图33   下山

  回到水泥路后,游人明显多了,一路上看到还有不少正往山上走的。下山还是快,回到停车场,来时还空空荡荡的场地,现已停满了车。

微信图片_20251008135819.jpg

图34    好多游客

  天空,开始飘雨了。

  回程的路上,有些堵。

    第三天,白鹿小镇

  之前听夫人说,她同事推荐了白鹿小镇,说很漂亮。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异国风情感拉满。夫人说原先的白鹿镇在汶川大地震中受损严重,现在的白鹿小镇是由厦门援建。就说嘛,小镇建筑风格怎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白鹿小镇,也称音乐小镇。小镇上有很多乐器行、乐器馆,主攻管乐的小齐正好可以给我们科普科普。漫步在小镇街上,悠扬的琴声不时从一旁的餐厅窗扉飘出,飘到街头,飘入行人的耳朵。

白鹿小镇.jpg

微信图片_20251008194144.jpg

图35  白鹿小镇

  在玫瑰音乐广场,顺便完成了小霍的一项作业。走完螺旋式的音缘桥后,夫人说她和小齐要去白鹿河对面看看。我和小霍没去,在河边找了个地方休息,顺便看看会不会有啥发现。

图36  单腿站立的白顶溪鸲。很多年没看见了白顶溪鸲了,第一次记录还是刚开始拍鸟的时候,记得是在遂宁

褐河乌.jpg

图37  褐河乌

2C1A8865.jpg

图38  又见灰鹡鸰

白鹡鸰.jpg

图39  根据刘阳、陈水华主编的《中国鸟类观察手册》,白鹡鸰至少有七个亚种;参考该手册,这个应该是亚种 Motacilla alba personata 的雌鸟,其背灰色,无贯眼纹,颈部黑色与胸部黑色相连,喉白色

   在小镇吃的午饭。

 回家。

   才疏学浅,文中若有不对及遗漏之处,请批评指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8626-1505104.html

上一篇:QGIS制图快速上手
收藏 IP: 171.214.183.*| 热度|

14 宁利中 王涛 周健 崔锦华 许培扬 胡泽春 郑永军 李东风 孙颉 鲍海飞 李志林 钟炳 段含明 guest3118990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0-10 18: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