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iRAT:piRNA注释、分析和可视化工具
PiRNA(Piwi 相互作用 RNA)是一类小非编码 RNA,通常长度为 26-33核苷酸。因物种而异,最早在 21 世纪初被识别。与其他小 RNA 类似,如 micro RNA(miRNA)和小干扰 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piRNA 与 Argonaute 家族蛋白结合,这些蛋白介导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控靶标的转录或转录后表达水平。正如其名称那样,它们与一个属于 Argonaute 家族分支的PIWI 蛋白结合。
最初,piRNA 在果蝇的生殖细胞中被发现,随后在生殖腺中被发现。其他动物中,它们被证明会靶向转座元件,这一作用让它们后来被称为基因组守护者。然而,近期研究表明,piRNA 在性腺以及许多动物物种的非性腺体细胞组织中也大量表达。这些发现使研究重点扩展到piRNA 在生殖细胞外的功能。事实上,piRNA 已被发现参与多种生物过程中,包括家蚕的性别决定,多种人类癌症,以及早期胚胎发育。
尽管它们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用于稳健注释的工具是研究 piRNA 的关键步骤。 用于非模式生物的研究,这些生物之前没有小 RNA 注释,包括piRNA 注释和 piRNA 数据库存在。最近,Robak等人介绍了 piRAT(图1,https://github.com/ylla-lab/piRAT),一个用于注释、分析和可视化piRNA 的注释工具。一个利用与参考基因组对齐的小 RNA 测序数据来注释 piRNA 的工具。基于piRNA 生物合成信息,从主要和次要通路中提取适用于模式和非模式生物的piRNA区域。
图1 piRAT 流程图。A) 从映射到参考基因组的小RNA-seq 数据集开始,piRAT 首先通过每个位点选择一个代表性读数来清理数据。B) 然后确定数据集中的 piRNA 长度(如果用户未提供),接着进行 C) 使用特征性 ping-pong 签名进行 ping-pong 位点的注释,以及 D) 使用调优版本的 DBSCAN 进行 piRNA 簇的聚类,随后进行簇分类步骤。最后,E) piRAT 生成最终广泛的图形输出
piRAT 解决了现有 piRNA 注释工具的局限性,并提供多种新功能,包括全面的图形输出,可直观地支持注释。因此,piRAT 在以下方面脱颖而出:a) 从生物合成中识别 piRNA 在一个运行中分析多种通路,b) 接受多个标准二进制比对文件(BAM)任意大小(限制由硬件能力决定),c) 无需特殊预处理步骤或需要外部数据库或注释), d) 生成图形支持注释的输出结果,并提供整体描述性统计数据。piRAT 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功能,利用标准输入和输出文件。piRAT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并且无需任何类型的基因组注释。此外,piRAT 也比现有工具产生更高质量的 piRNA 注释。
参考文献
[1] Dominik Robak, Guillem Ylla. piRAT: piRNA Annotation Tool for annotating, analyzing, and visualizing piRNAs, bioRxiv 2025.07.29.667427;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5.07.29.667427
以往推荐如下:
5. EMT标记物数据库:EMTome
8. RNA与疾病关系数据库:RNADisease v4.0
9. RNA修饰关联的读出、擦除、写入蛋白靶标数据库:RM2Target
13. 利用药物转录组图谱探索中药药理活性成分平台:ITCM
19. 基因组、药物基因组和免疫基因组水平基因集癌症分析平台:GSCA
22. 研究资源识别门户:RRID
24. HMDD 4.0:miRNA-疾病实验验证关系数据库
25. LncRNADisease v3.0:lncRNA-疾病关系数据库更新版
26. ncRNADrug:与耐药和药物靶向相关的实验验证和预测ncRNA
28. RMBase v3.0:RNA修饰的景观、机制和功能
29. CancerProteome:破译癌症中蛋白质组景观资源
30. CROST:空间转录组综合数据库
31. FORGEdb:候选功能变异和复杂疾病靶基因识别工具
33. CanCellVar:人类癌症单细胞变异图谱数据库
36. SCancerRNA:肿瘤非编码RNA生物标志物的单细胞表达与相互作用资源
37. CancerSCEM 2.0:人类癌症单细胞表达谱数据资源
38. LncPepAtlas:探索lncRNA翻译潜力综合资源
40. MirGeneDB 3.0:miRNA家族和序列数据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8-26 03: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