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tj

博文

为何女儿的孩子不是自家人?

已有 3490 次阅读 2015-10-10 14:3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女儿的孩子

突然想问问:如今哪里的人们的还认为女儿的孩子不是自家人?

这不是我一直感兴趣的问题,而是回老家的时候才头一次得到明确的答案,这依旧是一个传统的问题。不知我们这代人是否还会受这样观念的影响,着实有点老套、可悲。

是否有听说:“反正也是为别人家养孩子”,“反正长大以后不是自家人”,“这孩子以后要好好培养,毕竟是自家人”,“女儿好养,长大以后嫁给比人家就行了”…

在偏远的村子的在老一辈人的眼里,重男轻女的意识还是非常深刻的。关键的问题还是姓氏,人们认为改姓的人便不再是自家人。如果再向前一点看,可能和女儿和婆家一起生活、诸多封建的规矩所限制的。如今好多妇女并未完全解放,身体或许自由些,思想却还是紧紧的被箍在那个时代。

话说,为何人们如此反对这样的想法,仍是不愿意改变?我想主要是没有人提示他们去更改,周边的人都如此,自己会被同化,便习以为常了。提到“同化”,我突然想起了上次青年科学论坛的报告里看到的一个现象:摇摆在各自的地方可以维持不同的状态,如果将摇摆放在一个平板,下面放着两厅可乐,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所有的摇摆渐渐的趋于一个状态,开始同向摇摆。原以为同化是物理的专业名词,其实不然,1936 年出版的Jean Piaget的《儿童智力的起源》一书提出了同化与顺应的概念:“机体通过物理化学和动态过程的相互作用来维持稳定,产生新的循环。”如今想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否很难?这值得商榷。

冷静下来思考,判断是否是一家人,是取决于姓氏?是血缘?是生活?还是自己?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如果查询法律、书籍或是字典,家人就是指亲人,特指与自己有血亲关系的人。提到血缘,不难看到,孩子和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有着等同的机会的血亲关系。及时认清这样的现象,也不远更改之前对女儿的偏见,又是为何?是因为多年来习惯?是因为羞于更改?是骨子里就这样认为?

这只是冰山一角,太多相对旧的事物也在和相对新的事物做斗争,这不会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可算上是一种规律,一种群体生活才会有的规律,只能去发现再去应用的规律。(突然想:如果我不相信哲学,会这样看吗?)

有些时候,不值得这样去探讨;有些问题,不值得想的那样深。其实人们在变,随着环境在变,随着时代在变。如今的我可以稍稍理解新旧社会交替时百姓的感觉:突然发现诸多事宜并无根据,更是滑稽之极,是时候做一些改变了。可面对如此深厚的社会基础,想变革,绝不是几代人所能解决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朝代更替、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军阀混战、统一抗战再有国家内战,每一次的变化都需要付出代价。如今的社会,没有必要那样的牺牲、流血,想改变一件事却是那样的难。毕竟人们已经习惯了眼前的生活,没有人给你传递新鲜的理念、新的视野,人们又会如何想到变化呢?即使有新的想法,哪里有道合的朋友随你一起尝试呢?一切成空,遂成浮云。

曾经对老人讲过,时代变了,我们的想法也会有些不同了。可以预料几年之后,我的孩子也会说一样的话。那个时候,我们的时代也即将结束。在此之前,应该好好的行使我们的权利,争取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生活。

书,是一个好东西。突然发现太久没有看有思想的书,太久没有争论,太久没有看到有新鲜的知识进入平常人的视野。看到诺奖的故事,看到科技的顶端,看到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这些离自己是那么的遥远,远的相似只能观望的星星。

突然想起本科一位好友说的话:英雄总是孤独的。现在感觉“另类的”、“求新的”或是“与身边的人不一样的”人都很孤独。有些时候总想用不同的理论或想法说服自己,没事的,会好起来的。这无异于欺骗自己,否则数年之后,自己早已被同化,那时还未清醒,到头来只能让自己的孩子笑话。

我很年轻,现在的心态还是要活出自己的青春,我的内心也很清楚,我应该学会独立,勇敢成长。

希望像我一样还在迷茫中摸索的人们早日找到自己的目标。

 

TJ  康龙化成

20151010日星期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1539-927093.html

上一篇:随想——关于中药
下一篇:写给我的女儿
收藏 IP: 1.202.225.*| 热度|

4 郑小康 汤茂林 李颖业 ljx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