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tj

博文

随想创新药

已有 1359 次阅读 2024-3-26 20:05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随想创新药

 

春节回来一个月了,一直想写一些关于行业的思考,看看我们所处的行业位置,在历史发展时期的位置。也思考未来的趋势,希望能带领团队走向科学的道路。一直没有时间梳理,也曾想着等自己思考清楚再动笔。可实际上,很多事情并非要想的很清楚才开始动,先收集些素材,将几件事串起来,做为一个阶段的思想记录。

时常会想起研究生时期耿老师和我一次无意的对话,聊到了大学的主要事务。当时耿老提到“学校的事怎么能不关注?还要看国家大事。”然后还给我展示了学校的官网,哪里有重要事件,重要活动,那个时候我的体会还不是很深。十多年过去了,自己也努力过,带团队也打拼过,如今还是不断的寻找行业的最前沿。这个时候,很能体会当年老师的话。

国家需要什么?

行业需要什么?

市场和客户需要什么?

公司需要什么?

这些问题如果能看清,找到切入点,就比较容易定位个体需要做什么。

 

身在团队,要了解团队的需求;在公司,要了解公司的需求;在行业,要了解行业的需求。看到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主要工作,也在试着理解国家的需求,人民的需求。讲的聚焦一点,对于医药研发细分领域的工作来讲,也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有价值的能力,得以茁壮成长;

有价值的产品,得以自主传播;

有价值的平台,得以广泛应用。

 

近期在圈里看到的两条消息,确实很振奋人心。一个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创新药”,一个是我还没看到全文的《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有两个关键词:基础研究,源头创新。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质生产力,有41次提到“创新”,如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创新、产业创新、数字经济创新、创新链;如创新基地、创新能力、创新资源、创新文化、创新生态、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创新价值、创新发展、创新传承、创新实施等等;有28次提到科技,如科技创新、科技力量、科技自立自强、科技金融、科技人才、科技强国、科技基础、科技交流、科技体系等等;对“医疗、医保、医药”也有很多描述。

这里有很多工作,是和我们的工作密切相关的。

简单梳理的纲要如下:

政府工作报告.png

简看政府工作报告,很开心能在前两项的描述中能看到自己和团队的定位,是在行业的主潮流之中,在国家大需求之内,如产业链优化升级、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助力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等等,词语的背后都有我们对应的努力和数据。

公司深耕药物研发靶点领域十四年,上联科研,下接工业,聚焦源头创新,与非常资深专业的合作伙伴一同创造,值得我辈奋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

 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再回头看这句话,结合当下创新药物研发的需求,再结合我们内部的战略研讨,主要行动计划,好多事情,是相通相融的。比如我们对科技变革的需求,寻找药物靶点,分析临床相关性,靶点成药性、药物设计等;期待优势平台能应用到新的领域,促进学科交叉;联合产业链、系统化布局、促进行业兼并重组、从源头和底层设计解决问题的逻辑等等。

公司努力的方向,和国家大势同向。

支持“产学研医药”融合,支持最前沿靶点的调研和早期生物学的方法开发,支持工业界试剂、耗材、设备的优化和推广,支持科研的转化,支持年轻有为科学家,支持有闯劲的创业者,支持临床医学的概念的验证和转化、支持中药“讲清楚”的机制研究和中药创新开发等等,我们在稳步向前,砥砺前行。

铺路架桥,为基础科研和应用研究拓宽发展渠道,这也是我心中平台型公司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期待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跨越。

            服务科学家.png                                   

公司党建室的墙壁上,展示了二十大 “三个务必”、“十大历史经验”、“现代化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的简要内容,其中描述对企业、对团队,都含有方向的指引。不忘初心,负重前行。遇到波折而不退,激流勇进而不懈。一心为客户,心系行业,便不会迷失。

2020年到2035年,对公司而言是快速发展期,扎根基础,迎接行业变革的时期;对员工而言,未来十余年的成长正是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能遇到一个合适的平台,提供不断学习和磨炼的机会,能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是一件值得珍惜的缘分。

党建.png

 去思考一件事情是相对容易的,去发表意见也是相对简单的,这里并不涉及生死存亡的问题,不涉及投入和产出的问题,不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不会涉及千家万户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经营企业不同,需要考虑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考虑市场和客户价值,考虑投入和产出,资金流进和流出,是否有利润等等。这里有一定的规律,不符合规律的经营,无法长久,不可复制,难以做大。

药物竞争激烈.png

凭感觉画一个简图,想表达一下当下医药研发市场竞争之激烈。药物研发是和民生相关,又是高风险、高获益的行业,吸引无数精英学者和专家投身其中。从小分子专利中可以看到数以千计的靶点类型,但热门的靶点不及10%;全球市场看数以万计的公司投入,Top 50的企业占有绝大部分份额。1000个IND最后能走上市场的约有1个。

期间有诸多可获利的交易合作机会,也有许多需要融资支持的环节。看到一则消息,2023年FDA批准55个新药,生物制剂17种,MNC和Biotech主要交易37个,交易额达1420亿美元。这样的市场,是一个健康的市场。有获益,可以再投入,再产出,进入良性循环。

国内的药物研发环境此间却是艰难时刻,有诸多挑战,大家也看到了当下的窘境,能感受到大家也都在努力想办法。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渐渐地清晰了。但最终能否走出这个恶性的循环,主要还是靠自己,靠参与执行的团队,靠健康的生态,靠体系,靠基础。这就又回到了开篇提到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加强基础研究的国家布局中。

换个角度看,有难处,有挑战,才是我辈成长的好时机。过去十年我们常说医药研发的主流都是海归,那时是合理的,国外的创新药进程领先于我们。海归看到了、经历了药物研发的全流程,参与过大药企的运营和发展模式。国内的企业经历了“仿创结合、以仿为主”到“创仿结合,以创为主”再到“创仿并重”,先保证能活下来,再发展。目前已经完成0-1的原始积累,接下来将向1-100迈进。

如今的突破又在“创新为主”,未来十年,这都将是重要坚持的方向,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反复提到“创新”,当下的科技竞争,也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某个公司有优势,某个单位有优势,都不足以破局。需要联动,上下畅通。如下简图所示,流程疏通,完成几个循环,将有一些标杆企业跑出来。可盈利,证明模式可行。再引领第二梯队的公司走出来,到那时,资金流动性更强,行业将进入一个良性发展期。

接下来的十年,这些发展都将实现。

创新药支持.png

很多信息我还掌握的不全,依然看不清局势。如国内流动的资金类型和体量,分布如何?药物研发行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如何?医药行业对GDP的贡献排在国家核心业务、成长业务和未来业务的什么位置?参与这个游戏的玩家又如何?中国的源头创新,主要动力源有哪些?科研新范式,到底可以怎么开展?效果如何引导?等等。好多问题我还需要多和行业的前辈学习请教,感受市场的变化。

但毋庸置疑,生物医药行业,未来可期,我坚信着,哪怕有再多的艰辛,也要坚持。

公司身在北京亦庄,了解到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是当地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国家的生物医药园区在北京、上海、苏州、成都、深圳、武汉、连云港、西安、泰州等地运行多年,与之相关的技术服务业也有10-20年之久的发展,合作渠道也逐渐拓宽,可以说基本的原材料、研究人员,基本储备,且有诸多产能过剩的情形。那么创新药行业的发展,当下亟需的会有哪些?

我又想到了那两个关键词:基础研究,源头创新,是长远可持续的基础。

公司定位生物学“新靶点、新技术、新方法”,希望在源头创新这一个突破点上,我们能打磨出一把国内的尖刀,与行业破冰的同仁协作,助力行业升级。如何落实,如何经营,如何合作共赢,这些实际的问题就回到日常工作了。

可以设想一个场景,目前的生物医药,大量集中在几大主导区域,资源和人才都相对集中,像是一片能量充裕的土壤,孕育新的力量;医药行业像一个整体,需要营养,需要代谢。而不断穿梭与各大城市奔走的专家学者、投资机构、技术人员和商务人员等等,就好比体内的红细胞,到处输送氧气,保证机体有活力。如果红细胞不足、或更新不及时,便会造成机体缺血。

疏通渠道,是基建,是铺路架桥的过程,是布局未来。随着技术服务行业的升级,大家做药,在家办公也可以完成,不再有区域限制,这也是很多国外生物技术公司的雏形,也为科研转化提供了更多机会。要致富,先修路,先保证基本物流畅通,才有能力升级,实现高速公路、高铁、航天。这也正是医药行业过去经仿制药、fast-follow,到BIC、FIC的过程。只是我们当下,大部队正处于转型的时期,需要内在的动力。

另一个关键词,会影响未来我们的十年布局:新质生产力。

大方向想一想,后面还是要和团队落实,才有效。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TJ 

天津•南湖

2024年3月23日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71539-1427013.html

上一篇:爱思人 填词歌曲——大梦
收藏 IP: 223.104.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5 17: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