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那一抹似是而非的乡愁

已有 3415 次阅读 2010-11-21 07:04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北京究竟有多好?”

  这样的问题答案一定是不同的,主要看问的对象是谁?如果问我认识的一个在长沙读大学的小姑娘,她会说:“全世界没有比北京更好的地方了,毕业后哪里都不去,一定得重回北京才可以。”

  这样说有她充分的理由,因为她在上大学前往长沙之前全部是在北京生活的,在北京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当离开北京之后发现人生地疏的时候,突然发现“天安门是我的,北京是我的,而身边城市的一切都不属于我。”

  但是,如果同样的问题问我,这个回答还是会不同些,毕竟我只是在硕士时候才到过北京,博士之后的日子才算是在北京度过的,中间还有两次离开北京,对于北京的认同感就没有这么强烈了。还有,我好像就没有感觉到自己需要融入北京,只是把北京作为自己行程中的一站罢了,即使最后证明年老的时刻也是在北京度过的,但是,也仅仅是个终点站而已,并没有视北京为家乡的亲切感。

  同样这个问题如果问我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岳老师,也许他的回答会完全不同了。岳老师毕业于聊城师范大学,当时即便一中的老师里,本科生也不象今天这么寻常,所以,本来就有才气的岳老师也就在一中颇有些名气,也很得学生们的喜欢。

  可是,人才流动逐渐频繁的后来,他还是选择了离开老家的中学前往市里的中学工作,按照岳老师的说法,老家的酒实在是太厉害,甚至下午有课,中午都不得不喝酒,耽误课堂效果的事情也就经常会出现,于是,“怕了”,就去了离老家家不远的市里教书。

  来北京的缘故应该是由于小杨的缘故吧,作为岳老师课上教过的小杨在武汉学了计算机,而她向往的地方是北京,于是,先小杨一步,岳老师率先来到了北京等还没有大学毕业的小杨。辗转了几个中学之后,岳老师最后在海淀苏州街上的一家中学落脚下来,而小杨则在满北京城里跑,中间换过几家IT企业。

  当我找到岳老师的时候,我们家还没有搬到苏州街上,因为我高中时代的班主任来北京开会才找到了岳老师,发现他供职的中学离我的新家一箭之遥。

  这样,几年里我就以为他们在北京算是落脚下来,也许不久后的什么时候就可以生个娃娃慢慢地过下去。但是,前周我才知道原来岳老师已经在2007年的暑假离开北京返回了老家的市里继续教书,这还是是网上MSN里小杨告诉我的。

  听到这样的消息我还是吃了一惊——怎么会?在北京工作不还好吗?

  小杨的回答里有了些无奈的成分,也许在她的心里,北京尽管没有属于过任何人,但是长居于此的她,还是觉得离开了北京,留下了神往和留恋的情感。

  那些京剧、话剧、KTV、大商场、行走匆匆的人群,本来好像从来都没有属于她过,但是,当离开北京而以后再来北京也仅仅会是匆匆过客的时候,发现,这一切好像都曾经是自己的,而离开北京就是完整地失去了。

  “都是命吧!”小杨说,我理解她的感受是因为她一步一步从老家的农村走到县城读高中,再去了武汉读大学,最后来到北京这样的超级大城市,是个逐渐变大、逐渐繁华的过程,而一旦由最繁华到相对冷清,至少会不习惯,倘若去探寻背后的情感培育的因素,就是难舍了。

  这样,岳老师因她而来北京,她再因岳老师而离开北京,渐城一个完整的环了,一切的一切就都沿了逻辑的路子在行进着。

  “你可以把市里的大街当成长安街”,岳老师如此劝她,我甚至看得见两口子走过市里街头说到这话时小杨嘴角的笑意,复杂,无奈或者幽默感,五味杂陈吧。

  可是,为什么岳老师还是无法把北京当做最后的驿站呢?

  也许,习惯于稳定之后,再习惯漂泊其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而当一个外乡人在压力如此之下,空间如此逼仄的北京城,拼命地希望融入是第一需求,而一旦这样的需求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得进展的时候,会生出极度疲惫的感觉吧。疲惫之后,“离开吧”就成为很感性的选择了。

  在我的引起广泛反响的《带着农村来的亲人吃麦当劳》一文中,我一直希望大家能够关注到我阐述的这样一个观点,“如果一个人从农村到城市,从小地方到大地方的过程里没有伴随着知识的同步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则失落感会很严重。”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基本稳定之后,还能够得到机会去换全新的环境,则很困难,除非新的处境是他完全可以掌控的。

  小杨从大学到北京是个这样的过程,所以即便工作有压力而不顺心,也可以依靠忍耐力或更换工作环境而获得缓解,但是,如果是岳老师,则情况刚好不同,也因为,岳老师返回老家,是如鱼得水的感觉,而小杨离开后,怅惘的感觉也就会短时间难以完全消除的缘故吧。

  对于北京,我从来没有觉得不属于它或者无法融入它,但是如果你说我是北京人,我却是也无法认同的,唯一值得去说的其实只是,对于北京,我能够超然一些,不去想和它的关系,而是把它当作自己的一个经历的城市。就因为我来到北京的过程是读书读书的过程,倘若现在我在外地的一个小城,突然来到北京,也许,弥散在心里的惆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浓,会越来越思念家乡,而这样的愁绪并非乡愁。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3483-385925.html

上一篇:寻找“优质”羊肉泡馍
下一篇:日本学者很有趣
收藏 IP: .*| 热度|

22 武夷山 王海辉 郑融 赫英 刘进平 陈绥阳 朱志敏 王德华 罗帆 何士刚 李宁 丁甜 吉宗祥 刘圣林 李学宽 李泳 唐常杰 吴锦宇 王孝养 刘征 张玉秀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