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椽:我国是茶树原产地,最早发现茶的鲜叶有治病的功效,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了。
甄妮:为什么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因为在云南发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树吗?谁发现的?怎么发现的?怎么判断其树龄呢?最早发现茶的鲜叶有治病功效的是谁,难道是指神农尝百草?谁是神农,他尝百草的故事如何传颂至今?有人说,神农是仰韶文化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大约距今六七千年?而不是四五千年?)的部落首领,教民种植,为群众造福。在《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以疗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本草》最老的版本在哪里,保存在哪个地方?为什么说这里的荼,就是指“茶”,而非其它呢?是因为文字长得像,还是因为...?
陈椽:我国利用茶叶也最早,根据历史资料,商朝(约公元前16-11世纪)鲜叶晒干作贡品,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茶作祭品,春秋(公元前770-476年)茶作饭菜,战国(公元前475-221年)茶作药物,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茶为主要商品之一,西晋(公元265-316年)茶的鲜叶作羹饮,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鲜叶加工作饼茶,唐朝(公元618-907年)发明蒸青团茶,宋朝(公元960-1279年)发明蒸青散茶,明朝(公元13y68-1644年)创制炒青绿茶、黄茶、黑茶、红茶,清朝(公元1644-1911年)创制白茶、青茶,至此,六大茶类齐全。此后迄今,所创制新的花色品类,都包括在六大茶类之内,无出其外。
甄妮:这些历史资料是如何保存至今的?为啥南北朝会出现饼茶,南北朝的饼茶,唐朝的蒸青团茶,宋朝的蒸青散茶之间有何本质的区别和必然联系?为何明朝那么热衷于发明茶,那时候如何对茶进行分类?明朝之前的茶属于什么茶?为什么白茶和青茶会在清朝出现?为什么把茶分为六大类,为什么后来就没有新的类出现呢?具体如何划分六大类呢?为什么西汉会将茶作为主要商品?还有西晋的羹饮有何特色,具体如何制作?
大智:甄妮同学,你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呢?陈椽先生已经去了天堂了,如果他不能回答你的疑问,你打算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哪些问题可以用科学实验来解决,哪些不可以?面对科学实验解决不了的问题,你打算怎么办?你能否需要先自己想办法回答自己呢?不然,就算别人告诉了你答案,你如何审查辨别真伪优劣,考核鉴定对方的能力品质呢?
小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探讨人成年之后该如何学习的经典文章,小孩子不懂事,阅历尚浅,而且行为能力受限,所以有好奇心,喜欢提问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成年人,该如何回答孩子的“这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呢?如何通过言传身教或者其它形式化显性的方式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呢?如何验证学习的有效性呢?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这里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间有何联系与区别,其中明明德为何要用到两个明,字一样,含义也一样吗?是指言行合一,知行合一吗?亲民是亲近他人,还是新民,使民众有维新振作的气象?止于至善是指朝着善的方向前进就好吗?什么是善,如何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是善的呢?为何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师傅领进门,修行还要靠个人?”
大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之所先后,则近道矣。当我们知道了要“止于至善”,就能定心静气,这样人的心神就能安宁,就能静得下来观察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方式,更容易提炼其运动规律,发现其本质,既哪些是万变不离其宗,规定了这个物之所以成为该物的性质,既典型关键特征,这样就容易把该物和其他物明确区分,并且能描述该物运动的过程及其规律,既该物从诞生到灭亡的经过,既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也是格物致知的过程。也是为什么有前人把Sciencen翻译为"格物"的原因之一吧。因为格物致知,意诚心正,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并通过实践验证这个人的功劳及德性。
甄妮:我明白了,意思是先去格物,就是观察茶由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周期,观察其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方式,但问题是,茶树的寿命比人长还是短?如果茶树的寿命比人长,哪该如何观察呢?还没有看明白就一命呜乎了呀。
小拓:有些茶寿命长,有些短,但无论长短,每年的24节气都会出现一些重复的特征,比如四川成都蒲江明月村,如果雨水节气播种茶籽,就能发芽,开花,结果...而且每一年在相同节气都会出现重复现象。
大智:可以去找山里的古茶树,找到茶籽,拿到蒲江明月村德胜公益茶园做实验。
小拓:还可以把整个实验过程通过手机记录到“可拓青创云”上。
甄妮:好像找到学习的感觉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18 1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