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辰时,适合泡上一壶好茶,一起读书~
今日可拓创新辰时茶话的主题是:如何发现并识别矛盾问题
推荐阅读的是【美】凯文.梅尼 史蒂夫.哈姆 杰弗里.奥布赖恩 著 彭明盛 序 的
《让世界更美好——塑造了一个世纪和一家公司的理念》
上次读完了彭明盛的序,里面提到了想要进步,需要变革。
如何变革?
比如在信息时代来临之前,一定要先洞察计算与信息科学的本质。
不仅仅如此,还需要一种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
确切的说,是一种可以让任何人和组织进步的模式。
一种什么模式呢?
就是相信自己是可以的,就算面对不确定性,也要敢于嘴角上扬,对自己说,试一试,在观察、倾听和行动中思考~
好的,现在我们就来试一试,透过书,跟着凯文.梅尼,观察IBM,倾听IBM开拓引领信息科技背后的故事~
1955年3月28日,《时代周刊》封面登载了IBM总裁小托马斯.沃森(Thomas Waston)的照片,后面是一台卡通机器人,旁边有一行标题”Clink. Clank. Think“。里面有一篇报道,对运行在Monsanto(孟山都公司)办公大楼内的一台机器,这台机器正是由IBM公司制造。这台机器属于”702型电子数据处理机“,就像一个”巨型“大脑。IBM为什么会制造这样一台机器?
图一 1955年3月28日《时代周刊》封面细节
图二 1955年3月28日《时代周刊》封面
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IBM都在思考,如何能将更多原本由人脑负责的工作交由电脑完成,让人机协同起来,改善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辅助人类管理日益加剧的复杂性。确切的说,IBM的新大脑是公司基本理念”THINK“的物理呈现与逻辑延伸。这个基本理念最初由他的父亲老托马斯.沃森提出,并用于管理公司,引导并激励员工。而小沃森却将其应用于创造一台会思考的机器,将日常业务中单调、重复性思维流程机械化,将人从繁杂又枯燥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让大脑解决更多富有创造力的事情。
是的,创造一台可以提升人类独一无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机器。但具体怎么做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27 1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