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宝贝成长录: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已有 2432 次阅读 2017-2-15 13:22 |个人分类:二十四节气绘本剧|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当你面对一个“满是问题的孩子”时,建议跟他一同回到大自然,那里有最好的老师等待着你们。呵呵,不信可以试一试。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很难再把孩子带回大自然。因为他们自身已经离开大自然很久很久,几乎已经丧失了了解大自然的兴趣和能力。


蛇泡有毒?

   

    一岁到四岁期间,我曾有过三年在乡村生活的经历。那时候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所以只有把我托付给老家的爷爷奶奶照顾,在最初的记忆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种有着红彤彤果实的植物。我曾趴在地上观察了它很久很久,因为想不明白,这么诱人的果实怎么会有毒呢?直到现在,每当在野外遇到这种叫“蛇泡”的植物,我都会忍不住的多看上几眼。当我有了孩子,他也发现了这种植物,想一探究竟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居然也顺理成章的阻止了孩子:那是蛇泡,蛇爬过的,有毒!呵呵,在面对大自然时,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呢? 哈哈,蛇泡为什么有毒呢?因为蛇爬过就有毒么?没有人告诉过我答案,虽然内心有疑问,但却不知道具体该怎么给孩子解释。你是否也有过和我一样的困惑呢?



远离大自然的问题儿童

     

     孩子天生就是科学家,观察刚出生的小婴儿,天生就具有吮吸功能。等到孩子再大一点,可以慢慢依靠自己的力量活动时,你会发现孩子总是喜欢用嘴巴尝一尝各种东西的味道。有时候是手指,有的时候是脚趾,有的时候是衣服,或者其余什么东西,只要孩子能够接触到。如果这个过程中,你没有强制阻碍孩子去“品尝”(当然除了特别危险的物品外),慢慢的你会观察发现,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什么东西都放进嘴里,而是会自主选择一些他们自认为“可以吃”的东西。

     苹果和香蕉是很多婴幼儿喜欢的水果,我曾经在孩子一岁时用一根香蕉成功的诱惑他赢得了爬爬赛冠军。当时爷爷奶奶很惊奇,这孩子怎么突然(一个暑假不见)爬得如此之快。呵呵,就在2个月前,孩子的奶奶着急的告诉我:“这个孩子有问题,快一岁了,居然还坐不稳”。作为母亲,听到这样的消息无疑是异常焦虑的。因为“七坐八爬九生牙”。快十个月了,牙都长出来了,居然还坐不稳,这是真的吗?

     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确不能自主在床上坐得很稳当,只要大人一放手,这小家伙很快就会躺下哇哇大哭,这时候奶奶就会立马冲上前去抱起来。带着问题和焦虑,我快速上网搜索资料,多次跑到家对面的书店查找线索。经过快速学习,一个模糊的训练计划很快在大脑中形成,第一步,先请爷爷奶奶先回家休息。第二步,把房间打扫干净,放上一个大大的塑料游泳池(不放水),然后和孩子一起在游泳池里玩各种颜色和大小的小球。第三步,慢慢的大人离开游泳池,站在游泳池外以小球为媒介跟孩子继续玩“找球球”游戏。最后,给孩子一个能发出声音的玩具铃铛,大人可以慢慢离开游泳池,远距离观察孩子,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立即抱起孩子,而是快速回到游泳池边上,温和的告诉孩子,如果需要妈妈就摇一摇铃铛,说“妈妈来”。哈哈,仅仅经过一个暑假的训练,孩子不仅自己学会了坐、爬,还学会了站立和翻越游泳池。

      伴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全职妈妈的生涯也告以段落。接下来孩子重新回到爷爷奶奶怀抱。而我则再次被各种教学科研任务弄得天天头昏脑胀。好不容易迎来新的假期,一个新的难题诞生了,爷爷报告,“这孩子舌头是不是有问题,快两岁了还说不清楚话”。接下来又是新一轮学习实验。好不容易到了三岁,以为进了幼儿园就轻松了,哈哈,新的问题又来了,“孩子不听老师招呼、不爱说话,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玩”,让有经验的幼儿园老师不得不怀疑这孩子是不是有“自闭症”?虽然自信满满的告诉老师,孩子绝对没有自闭症。但是为啥会出现各种只有自闭症孩子才有的某些特征呢?回想起来,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由于孩子小时候对粉尘和霉菌过敏,经常长湿疹,皮肤大面积被挠破,因为怕过敏、怕感染,所以,三岁前很少带他出去。而且就算出去,也只是去人比较少的公园、寺庙这些地方。因为奶奶是个好奶奶,为了孙子的健康没少想过办法,为了能够让孙子能平平安安,经常去上香求菩萨保佑,还让孙子拜了“观音娘娘”做“干儿子”。

   

     

回不去的“记忆中的农村”


     作为母亲,鉴于跟孩子长期生活的经验,我坚信自己的孩子没有自闭症,但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幼儿园老师很有经验,听完我对孩子在家里生活情况的汇报后,她若有所思的问:你们经常带孩子出去跟小朋友玩么?有,但很少,因为平时工作太忙了,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带着出去玩。老师默默的点点头说,那这种情况下你们更要多带孩子出去,最好和其它有同龄孩子的家庭一起出去,要鼓励他多交朋友。之后,在幼儿园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开始有意识的增加了亲子活动的频率。

      很多深居城市的父母都会抱怨,不是不想带孩子出去,一方面实在太忙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去。其实,当时我也有同样的焦虑。一次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全家一起出去玩,当车开离城市,中途下车休息时,孩子看了看四周突然问,妈妈,这里是农村吗?对呀!喜欢这里吗?孩子几乎没有什么留恋的头也不回的回到了车子里,边走边说,我不喜欢农村,又脏又臭。我仔细回头看了看,的确跟我记忆中的农村不一样,路旁桥下面的河水快干涸了,河道边上到处都是散发着臭味的垃圾。后来看到的更糟糕的是,河道、农田也几乎都被污染了,很多近郊的有机农场也不得不用大棚来应对各种恶劣极端天气变化、抽取地下水来确保“水质达标”。

     跟同龄家长交流增多之后发现,很多家长都抱怨,现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感觉“吃什么都不安全”,很多所谓的生态、绿色、有机食品都是骗人的,就是为了赚钱。但也有一些心态比较好的家长会建议,不要担心,在家里同样可以吃到安全的蔬菜。哈哈,只要你愿意,可以在自家阳台跟孩子一起种种菜、养养花,即吃得安全,又亲近了大自然。但是,对于没有任何养花和种菜经验的父母而言,“养仙人掌都要养死”的尴尬是很容易发生的,那到底该怎么办?

     重返乡村,投资有机农业?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我也这样试着做过,最初只是想着给孩子在近郊的有机农场租一块地,每个周末去打理打理,这样既可以吃到安全的蔬菜,又可以跟大自然亲密接触。但实践之后发现,农业企业并不太愿意单独为一小部分客户的需求而单独开设一项新业务,有的就算达成合作意向,但最终客户又会临时退缩,因为时间、价格等费用太高。曾经,我去近郊的明生农业、尚作崇义农场、格林庄园、小水滴农场、自然工坊、我家菜园等地方看过地,甚至还去过远处的恩阳、合川、丽江、版纳等看过地。只有当你有能力可以拥有一块地时,你才会发现一个令你更尴尬的问题出现了:这么多地,到底该怎么选择?这些地各自适合种什么,具体该怎么种,到底谁来种呢?只有到达真实的农村,你才会发现:土地很多,年青人很少,老人孩子很多,劳动力很少,投资很多,真正能种出安全食材的很少。接下来,更多让你始料不及的问题会在你脑袋里不断冒出来,如果你想种出你理想中的安全食品,那到底什么是安全食品呢?谁种出的食品更安全呢?你会发现“安全食品”这个概念一下子变得很陌生,以至于让“如何生产安全食品”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换位消费者 改善家庭教育

     

       在重返乡村投资有机农业这条道路上行走两年之后,终于变得冷静一些了,也渐渐明白自己到底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了。于是,我回到城市,开始重新学习地理、历史、公共营养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并成为了一名有机食品消费者、甄别者和推广者,开始研究“有机食品价值链管理”,试着采用“二十四节气绘本剧”的方式开发一套基于绘本的适合0-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改善体系”。

       在老约翰成都绘本馆负责人婷婷妈妈的帮助下,《大卫不可以》、《我爸爸》、《我妈妈》、《迷路的小鹿》、《威斯利王国》、《这是二十四节气》、《花婆婆》、《奶奶的菜园》、《我的自然科学课:如何种蔬菜》等一系列人文、自然科学类的绘本进入我的眼帘,现在,特别喜欢跟孩子一起来阅读自然科学类的绘本,希望能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线索。哈哈,最近新发现一套叫《我家门外的自然课》的绘本,包含有“田间的蔬菜”、“路边的野花”、“美味的果实”、“庭院里的花”四本。在“路边的野花”一书中我惊喜的发现:“蛇泡学名蛇莓(Indian strawberry),别称地莓、蚕莓、长蛇泡。属于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一般从夏季开到春季,高度10-20厘米。书中这样解释道:因多生长于蛇经常出没的地方,而且其根部也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生长,所以被称为“蛇莓”。此外,它的茎部接触地面后每一节都有再生能力,可以大面积生长,仿佛要将地面铺满一般,所以又称为“地莓”。蛇莓的画金灿灿的,十分可爱,果实成熟时也非常诱人,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但是其实并没有什么味道,不甜,水分多,果肉不紧实,吃多了还会肚子疼,所以可以尝尝味道,但千万不能多吃”。哈哈,原来蛇泡可以吃,在过去的那么多年的时间里,为什么我就没有想到要尝一尝蛇泡的味道呢?

    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520919-1033800.html

上一篇:宝贝成长录:幼年期的性格及其缺陷
下一篇:有机食品价值链管理研究:跨越时空的对话
收藏 IP: 117.175.128.*| 热度|

2 范振英 ZHESIZH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0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