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fei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feicheng

博文

经典诵读——《傻笑着读完心理学》(2011.3.6)

已有 3594 次阅读 2011-3-8 23:42 |个人分类:读书会之经典诵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心理学, 经典诵读

——介绍人:付永林

一、书目简介

大部分心理学方面的书,概念性太强,讲述又生硬,内容往往和实际相差甚远,而《傻笑着读完心理学》作者则立足于实用心理学,以崭新的形式贴近了广大读者。因此,得到了网友们的一致好评。从解密网络心理测试题的发祥地开始,将大家都可能感到好奇的、有趣和有益的55种生活心理整理出来,提高了心理学知识的趣味性。同时,把生活心理嫁接到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脑筋急转弯以及有趣的心理学界著名的心理测试,以解网友们对心理学知识的饥渴。

作者一度曾想专攻美术,书中处处可以见到她对图画的热爱。她能用自己风趣幽默的风格把复杂的心理学问题解析得简单明了。她以天主教大学的热血心理学学徒而著称。那么,让我们尝试作者的心灵健康针,在日常生活中插上心理学翅膀,自由飞翔怎样呢。

 

二、作者简介

李小洛,是“小洛的心理学概论教室”博客的博主,刚写博客不久,她的博客就成了心理学领域里人气最高的博客。今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繁多的书和用适当的图画或卡通适当地做讲解的书从书市里层出不穷。为了解决心理学书籍的枯燥和肤浅的问题,她按照黄金比率来搭配了文字和图片,其简单易懂的解析把她塑造成心理学领域的“博客明星”。

 

三、内容摘要

 

※学习心理学※    想改变一个人的不良习惯,就对他的不良习惯进行奖励

 

例:从前有们老人生活在一个闲静的村庄里,老人很喜欢恬静的独处时间。但不知何时起,他家门前的空地开始喧闹起来。空地中央有一块向日葵田地,村里的孩子们都喜欢拿向日葵玩耍,于是,那里就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为此,老人发过火,撵过孩子们,但每每只能得来一时的清静,没过多久,孩子们又聚众嘻闹起来。百般无奈的老人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老人把玩耍的孩子们招呼过来,向他们提出了一个建议:“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我也很高兴。以后你们每来玩一你们次,我都给你们每个人发一块钱。”孩子们听到原本凶巴巴的爷爷突然变得和蔼,都狂晕了,但真的得到一块钱以后,都高兴得不得了,每天都来空地里玩。几天后,老人又在院子里撒欢玩耍的孩子们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们,我手头的钱不多了,以后每天只能给每个人发五毛钱。”

这样一来,孩子们都一脸不高兴地说:“五毛钱,我们才不会为那点钱来这里玩呢!”从此以后,孩子们再也没到空地里玩,老人也得以怡然自得地安享晚年。

为什么 原先在院子里玩得那么开心的孩子们再也不来了呢?这可以用“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来解释:

内存动机是批活动本身能带来满足感和乐趣,所以从内心里产生自觉的主动性的驱动力驱使你做出相应的行动。与此相反,外在动机是指外在的表扬或奖励等促使你做出被动的行动。孩子们刚开始在空地里玩的时候,活动本身具有趣味性,所以孩子们在那里尽情地玩耍。但是老人用“发钱”这一奖励措施把原本有趣的内在动机转化成玩耍才能得到“奖励”的外在动机。最终,当“奖励”这一外在动机明显养活,在空地里玩的兴趣也自然而然地减退下来。

所以不要奖励孩子们喜欢做的事,而要奖励你想改变的孩子的不良习惯。并采取一种转换动机的措施就能高速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只有给予“惩罚”的方法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
 

※经济心理学※    赌博心理让你无法抗拒彩票的诱惑

 

无论你是心存侥幸还是娱乐一下,大家都有买过彩票或者打牌小赌一把的经验吧?

“感觉这次能中”的想法让人们无法抗拒彩票和其他赌博的诱惑,频频出手赌一把运气。可每次开奖都是事与愿违。甚至有人说中奖率小于你遭雷击的概率,那么人们为什么这样沉迷于如此低概率的事件呢?从某种角度上“斯金纳箱”就能清楚地说明这种和赌博心理类似的现象,斯金纳箱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名字命名。箱子里有按钮控制机关,会相应滚出食物。实验一每按三十次按钮就喂食一次,实验二与按钮次数无关,随机喂食,观察老鼠在哪一种情况下的总按钮次数最多。

实验一中,小老鼠得到食物后,会休息片刻,必要时再做出反应,在实验二中,因为无从得知食物何时滚下,所以只能持续按钮,不能休息。特别是在实验二中,一次滚出来的食物量越多,老鼠在不再滚出食物的情况下,仍然继续按钮,这种行为不易消失。

实验二的小老鼠不放弃滚出食物的期望,按了一百次,按了一千次,不停地按了按钮。怎么样?大家有没有发现实验二的小老鼠的心理和赌徒的心理很相似了呢?况且明明知道成功的概率极低,人们却仍高估成功的概率,不能从痴迷状态中摆脱出来,专注于赌博行径。一时尝到甜头,人们就更加难以抗拒赌博的诱惑。请大家不要沉迷于赌博行径,做到小赌怡情的程度,适时收手。
 

※爱情心理学※    有不安感就能亲近

 

恐怖电影的法则

1、拼命想活命的人,或者自私的人,肯定会死;

2、放松警惕的瞬间是最危险的瞬间;

3、原以为已死掉的犯人(或者怪物,鬼等),总会再次复活,给观众扔第二颗炸弹。

4、男女主人公总是肯定会陷入爱河。

在恐怖电影里,爱情故事的地们和恐怖场景的地位相同,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要素,面临生死抉择的紧急关头,为什么总出现爱情故事呢?

我们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沙赫特做过的实验里能得到一定的解释。沙赫用实验证明了“人越感到不安,想要和别人在一起的动机越强烈”的心理现象。参试者分成两个小组。两组人事先都得知实验过程中自己会受到电击的住处,但告诉A组人说,他们可能受到的电击强度并不高,而对B组人则说他们可能受到相当强烈的电击,使参试者预感到了恐惧。开始做实验之前,让参试者们在休息室里呆了一会儿。此时,参试者们可以自由决定独自等待,还是跟别人一起等待。此实验的目的在于,即将面对恐惧状况时,确认人们对独处和与别人共处的两种情况面前,做出怎样的选择决定。

结果显示,没怎么感到恐惧心理的A组的参试者大部分都说自己要独自等待,相反,比A组感到更多恐惧的B组的参试者中60%以上的人都做出了与别人一现等待的选择。对可能发生的状况的恐惧心理能提高与别人同在一起的亲和欲望。

你身边的朋友突然有些焦虑和不安,那么请你和朋友共处一段时间吧。仅仅轻轻地抉对方的手就可以给他带去很大的安慰。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93837-420263.html

上一篇:重视数学应用 推进定量研究——《图书情报应用数学》序
下一篇:经典诵读——《中国通史》第四册(2011.4.8)
收藏 IP: 222.20.2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0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