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 致 学 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xuechuanbo .................................................................................... 科学史-科学期刊史-科学传播史-期刊传播学

博文

姚远: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2010年理科学术年会开幕辞

已有 3178 次阅读 2010-9-19 16:51 |个人分类:期刊传播史论1|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2010年, 开幕辞, 理科学术年会

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2010年理科学术年会开幕辞
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长 姚 远
在这夏日初临之际,全省各地的同仁不远千里来到商山洛水之间,来到丹江的源头,接近大山的智慧,感受江河的仁义,碰触学术的思想火花,实在是别有一番意味在心头。正可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在此真诚地欢迎各位同仁!
商洛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相传尧舜时代即封帝喾之子于商,也就是说殷商之祖即发迹于此地。神州变法图强第一人商鞅的封地,亦在此。从旧石器时代到清代,商洛名胜古迹数百处,历史文物逾万件。最重要的如:东龙山文化遗址、紫荆文化遗址和商鞅邑城,出土大量文物,曾为我国近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突破性重要线索;洛南的仓颉造字碑,阴刻28字,隐藏着华夏文字起源的千古之谜;李白、韩愈、白居易、贾岛、柳宗元、李商隐、杜牧均曾游历此地,留下“酒到酣时诗已醉”等数百篇千古名句,司马迁、陶渊明、李世民、司马光等,也对商洛做过出神入化的生动描绘。另外,商洛不仅是李自成秣马厉兵、挥戈东进的根据地,也曾经是中国革命的老根据地之一,李先念、贺龙、徐向前、王震、徐海东、刘志丹、许世友、关向应等,均曾率领西北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红三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五军、红十五军团和中原解放军,在此出生入死,转战于商山洛水之间,谱写了中国现代革命的壮丽篇章。即便在当代,商洛花鼓戏《夫妻观灯》、《屠夫状元》、《六斤县长》、商洛道情《一文钱》也曾唱红大江南北,一直唱到中南海怀仁堂。以贾平凹、京夫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现象更是享誉海内。商洛学院作为秦地东南部的最高学府,以及《商洛学院学报》作为秦地东南部的最高学术论坛,在这块文化沃土上扮演了传承文明、延续文脉和创造新的商洛文化的重要角色。
我们来到历史如此久远、文化如此丰厚之地,探讨如何传承古代文明,创造新的文化,如何发挥地域文化特色或学科优势办好当代大学学报,的确很有意义。客观的景与物和主观的情与志往往高度的相互融合。“近山者智,近水者仁”,“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概都说的是这个意思。身处文化如此厚重的氛围之中,我们哪能不为其所化,哪能不为其倾心,哪能不为其所动!?
这次会议有两个主题: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学术期刊出版;二是高校学术期刊定位与特色化建设。我想就第二个主题谈一些我的认识,供大家批评。
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在高校科技期刊系列中占有很大比重,几乎每校都有这样一份综合性学报,已形成一种独特的期刊类型。这种模式源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20世纪中叶演化为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和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报两种版本。上海圣约翰大学前身圣约翰书院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1905年在美国注册为大学)创办的《约翰声》,为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创刊于1915年的《清华学报》与其后1919年创刊的《北京大学月刊》一起,奠定了20世纪初期中国文理综合性大学学报这一期刊类型的基本模式。《清华学报》亦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中、英文两种版本出版的文理综合性学报,是最早在刊名上缀以“学报”二字,并以学校名义出版的学术期刊。这种文理融通的模式甚至成为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时期的象征之一。这种模式后来演化为文科的文、史、哲、经、法、社综合,以及理科的数、理、化、天、地、生综合,与其主办者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显示出高度的一致性,也与科学发展既表现为综合又表现为学科细化的趋势相一致。即便是专科学校,也是专于某科的综合。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涉及“大学学报”一词时,将这种模式定义为:“大学学报是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这种模式为中国高校形成教学、科研两大职能、为培育大量文理融通的复合型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我国相似的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和牛津大学出版社各出版有100余种学术期刊,多为综合性学术期刊。全英各大学出版的学术期刊占全英学术期刊的60%以上1。英国的Nature,美国的Science其实也是这种模式。俄罗斯、日本的大学也有这种期刊类型。
然而,这种综合性模式运行100多年来,被过度地“拷贝”和沿袭,甚至在本世纪初又突然倒退回历史,在高职、高专与新办院校出现了七八百种文理综合性高校学报。这与近年来的高校办学特色化、与专业性期刊在发行量上的差距、与读者市场的细分等趋势形成尖锐冲突。这方面包括《中国科学》也按学科分为A,B,C,D辑出版。英国的Nature近年也按来稿多寡和专业方向分出11种专辑。于是,近年来高校提出了“推倒校园围墙,面向社会整合相关学科”,“突出某些优势学科,走特色化办刊之路”的举措。《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月刊自1985年开始,逐渐形成:3,6,9,12期为理、核能、土木、水利、环境等小综合;1,4,7,10期为电机与信息科学(含计算机、自控等);2,5,8,11期为机械(含精仪、热能、力学、航空航天),余按学校主要学科分出“准专辑”。2003年,《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出版过一辑“非典”专辑;《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依托原校学科优势,在钢铁企业优化等方面形成特色;《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依托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院校和教育部惟一“西部大开发研究中心”的优势,在西北自然资源开发方面形成特色;《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依托原亚洲惟一“公路学院”的合校主体,在公路工程及运输方面形成特色。
通过按优势学科或专业分辑出版,以及依托本校地缘优势、学科或专业优势,加大优势学科稿件比重、强化作者、读者意识特别是强化阅读市场意识,培育新的作者群和读者群、走准专业化和特色化的办刊思路,代表着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报这种模式的进化,应该被肯定。
希望同仁们畅所欲言,积极发表意见,以便在新的形势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
2010-5-26于商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69915-364640.html

上一篇:程靓硕士学位论文:述评香港第一份期刊《遐迩贯珍》
下一篇:卫玲,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传播的经济学新概念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05: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