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建设:Seminar(研讨班)制度
2009-7-22 03:46
阅读:6843
标签:大学建设, Seminar
科学网-在Batchelor教授的指导下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1155
上面这个链接是南开大学资深教授温景嵩写的,言及80年代访问剑桥大学时所接触到的科研管理优秀经验,我读了好几次了。他的文章特别长,今天重读,关于其中如何促进基础科学的,摘要成两点:
1.Maximum freedom in hands of good people!(要选好优秀的人才,然后给他以最大的自由)。
2.一个学术单位的领导同时还应该组织经常的,高频率高水平的Seminar活动,通过搞这种类型的学术活动的办法来推动基础研究学术工作向前发展。
我觉得就本校数学系来说,已经形成了数个一流的研究团队,每周的学术活动,是我当年学生时代,很多国内数学名系也想都不敢想的。我想提出一个进一步深化的建议。实际上,就是像国外数学系一样,将Seminar制度常规化:
1a. 每个研究团队都有一个自己方向命名的Seminar,在各种研讲布告上标明。
1b. 专业方向的Seminar应该定时定期,最好做到每周或每两周一次。
目前各讨论班还是一锅烩,各教授负责贴出自己的海报而已,也未做到定时定期。
2a. 目前国内数学专业方向上,如数论,盘子还小,现有专家人数显然不能达到每周一次,建议不仅邀请知名学者做Seminar报告和Colloquim(全系大报告),同时也邀请全国范围内的博士、博士后、年轻教师做Seminar(专业报告)。这对年轻学者队伍的鼓励、选拔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2b. 可尝试实行“对讲制”,这对比较大的研究团队(如本系数论组),是可行的。即邀请外面的人研讲一个小时的同时,也安排本系研究组的某一成员(或2-3个研究生分割一小时),做相关的一个报告(可以不是自己文章,介绍他人相关文章亦可)。
上面建议的1a+1b是国外常见的,2a在好些学校也挺多(如Stanford数论组),2b是我构思的,尚未听说过世界上哪个学校形成制度,但是若能实行,相信更可强化Seminar的学术性,使之不流于社交活动的形式化。另外一个全世界上也尚未出现的设想是,
3. Seminar型信息化图书馆体系, 图书馆体系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应该从传统的储备型图书馆,变成即需即购型图书馆,这样可使其运行成本大为降低。
既然是即需即购,科学家们就不像以前一样,订书多为以后不时之需(因为传统模式下,订书流程过长,所以必须采取这种储备型做法),而是想看这本书了,再要求图书馆订购。
这样,就可将读书报告文章的Seminar信息,容纳入图书馆信息体系,比如,每个领域每本书或文章都表明关注的科学家,当其有新情况时,如Seminar,评论,新引文章,即自动通知这些科学家。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21155
上面这个链接是南开大学资深教授温景嵩写的,言及80年代访问剑桥大学时所接触到的科研管理优秀经验,我读了好几次了。他的文章特别长,今天重读,关于其中如何促进基础科学的,摘要成两点:
1.Maximum freedom in hands of good people!(要选好优秀的人才,然后给他以最大的自由)。
2.一个学术单位的领导同时还应该组织经常的,高频率高水平的Seminar活动,通过搞这种类型的学术活动的办法来推动基础研究学术工作向前发展。
我觉得就本校数学系来说,已经形成了数个一流的研究团队,每周的学术活动,是我当年学生时代,很多国内数学名系也想都不敢想的。我想提出一个进一步深化的建议。实际上,就是像国外数学系一样,将Seminar制度常规化:
1a. 每个研究团队都有一个自己方向命名的Seminar,在各种研讲布告上标明。
1b. 专业方向的Seminar应该定时定期,最好做到每周或每两周一次。
目前各讨论班还是一锅烩,各教授负责贴出自己的海报而已,也未做到定时定期。
2a. 目前国内数学专业方向上,如数论,盘子还小,现有专家人数显然不能达到每周一次,建议不仅邀请知名学者做Seminar报告和Colloquim(全系大报告),同时也邀请全国范围内的博士、博士后、年轻教师做Seminar(专业报告)。这对年轻学者队伍的鼓励、选拔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2b. 可尝试实行“对讲制”,这对比较大的研究团队(如本系数论组),是可行的。即邀请外面的人研讲一个小时的同时,也安排本系研究组的某一成员(或2-3个研究生分割一小时),做相关的一个报告(可以不是自己文章,介绍他人相关文章亦可)。
上面建议的1a+1b是国外常见的,2a在好些学校也挺多(如Stanford数论组),2b是我构思的,尚未听说过世界上哪个学校形成制度,但是若能实行,相信更可强化Seminar的学术性,使之不流于社交活动的形式化。另外一个全世界上也尚未出现的设想是,
3. Seminar型信息化图书馆体系, 图书馆体系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应该从传统的储备型图书馆,变成即需即购型图书馆,这样可使其运行成本大为降低。
既然是即需即购,科学家们就不像以前一样,订书多为以后不时之需(因为传统模式下,订书流程过长,所以必须采取这种储备型做法),而是想看这本书了,再要求图书馆订购。
这样,就可将读书报告文章的Seminar信息,容纳入图书馆信息体系,比如,每个领域每本书或文章都表明关注的科学家,当其有新情况时,如Seminar,评论,新引文章,即自动通知这些科学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永晖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5143-244872.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