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看到两位博士候选人的反馈。
(1)某博士候选人(ref.)跟我分享了其他几位同事(领导及其他老师)给她的论文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反映了大部分人对这个方法缺乏了解,只把它当作资料分析的工具而已(ref.)。正在“挣扎中”的这位博士生需要自行决定是否要按照正统扎根理论的做法进行研究,还是采纳他们的意见、“扎根理论的运用不等于没有理论基础,需要在相应理论指导下开展数据的编码”(ref.)。非常有意义的抗争!加油!!
(2)某博士候选人(ref.)反馈:
费老师,之前我的论文开题顺利通过了,没有给您反馈。感谢您此前专程电话指导[玫瑰]。论文主要采取扎根理论方法,答辩中专家认为方法与问题是适切的,所以整个研究感觉是顺承的。目前基本完成田野考察,收集访谈数据71万,整理有效数据53万。访谈和编码过程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程序。目前编码的工作还在进行,但是有几个比较深的感触:1)理论浮现的过程,内心更多感到一种融合,而不是冲突,也无需“抗争”。开题前所担心的问题似乎不再是个问题。2)研究的过程中,感觉逐渐在将方法“无”掉,越来越趋近问题本质的探寻。3)整个研究,不断地生成、展望,调整,再调整,是个不断让心打开的过程,也是一个“悦纳”的过程,收获了许多惊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5-19 11: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