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桂花酒违法?嫦娥和吴刚可能摊上事了!
2025-11-10 12:58
阅读:2238

IMG_20250900901.JPG

秋风送爽,一树金黄

那沁人心脾的香气背后

藏着怎样的自然智慧与人文故事?

漫步秋日校园或公园,你是否曾被一阵甜香吸引,循香望去,发现那棵开着细密小花的树?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桂花。它不仅以香气征服了人们的嗅觉,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文化内涵。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常见却非凡植物的神秘面纱吧!

 

IMG_20250900902.JPG 

 

一、桂花树:自然界的“绿伞精灵”

桂花,学名Osmanthus fragrans,是木犀科木犀属的常绿植物。想象一下,即使在万木凋零的冬季,它依然身披绿装,像一位永不疲倦的哨兵,这就是“常绿”植物的特性。

桂花树的形态特征极具辨识度:

树高多在3-5米,但也有野生植株可达10米以上,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它的树皮灰褐色,表面有细微裂纹,仿佛记载着岁月的故事。

叶片呈椭圆形,皮革质感的叶面深绿有光泽,背面颜色稍浅。对着阳光观察,你会发现叶片上有许多细微的腺点,那是桂花储存芳香物质的小仓库。

桂花的花朵虽小,却精致非常。直径通常只有4-5毫米,相当于铅笔头的横截面大小。花色因品种而异:金桂呈灿烂金黄色,银桂为淡黄或乳白色,丹桂则是温暖的橙红色。这些小花簇生于叶腋,宛如一群害羞的精灵,躲在叶片间悄悄张望。

桂花的“芳香密码”藏在它的花部结构里。 每朵小花有四枚花瓣,呈十字形排列。花瓣内侧的腺体分泌挥发油,主要成分包括β-紫罗兰酮、芳樟醇、橙花醇等数十种芳香物质。这些化合物在空气中飘散,与我们鼻腔内的嗅觉受体结合,便产生了那令人愉悦的香气体验。

桂花为何如此芳香?从进化生物学角度看,这是植物与传粉昆虫之间的“合作协议”。浓郁香气能吸引蜜蜂、蝴蝶等传粉者前来拜访,帮助桂花完成授粉和结果的生命使命。

 

IMG_20250900909.JPG 

 

二、桂花的家族图谱与生长奥秘

桂花家族成员众多,主要分为四大品种群:

● 金桂:花色金黄,香气最为浓郁,是制作桂花茶和提取芳香油的首选。

● 银桂:花色黄白或淡黄,香气清新,开花量通常较大。

● 丹桂:橙红至橙黄色,观赏价值极高,但香气较前两者略淡。

● 四季桂:年均有开花能力,但花香最为清淡,适合追求长期观赏的园林种植。

从生长习性来看,桂花堪称“适应性大师”。 它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但也能耐受零下5℃的低温;它偏爱微酸性土壤,但在中性甚至轻度碱性土壤中也能生存。这种强大的适应能力,使桂花从中国的原生地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桂花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它对光周期极为敏感,当夏去秋来,白昼缩短,黑夜延长,桂花就能接收到“该开花了”的自然信号。同时,明显的昼夜温差能促使花芽更好地分化和花朵更充分地开放,这就是为什么凉爽的秋日里桂花香气特别浓郁的原因。

聪明的园丁们通过控制光照和温度,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桂花的花期,让这秋日使者提前或延后与我们见面。

 

IMG_20250900903.JPG 

 

三、从山野到园林:桂花的迁徙之旅

● 野生桂花多生长在中国西南部山区,包括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在这些原始环境中,桂花与其他树木混生,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野桂花的香气通常更为浓烈,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在竞争激烈的森林中,只有最芬芳的个体才能吸引足够多的传粉者,延续自己的基因。

● 栽培桂花的历史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中国汉代。古人发现桂花的观赏和实用价值后,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栽培。通过扦插、压条、嫁接等无性繁殖方式,人们保留了优良品种的特性,使桂花逐渐遍布全国。

唐代,桂花栽培迎来第一个高峰,皇家园林和寺庙广植桂花;宋代,桂花文化日益繁荣;明清时期,桂花已成为江南园林不可或缺的元素。

桂花的园艺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是优秀的景观树,无论孤植、对植还是群植都很适宜。“两桂当庭”是传统造园手法的经典——在庭院主要建筑前对称种植两株桂花,既寓意“双贵临门”,又营造出优美的空间节奏。

它是理想的绿篱材料,耐修剪的特性使其可被塑造成各种形状。

它还是盆景良材,通过艺术加工和精心养护,一株高大的乔木可以变成案头咫尺天涯的微缩景观,展现出“缩龙成寸”的艺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桂花对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害气体有一定抗性,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空气净化器”的角色。

 

IMG_20250900904.JPG 

 

四、桂花与人类健康的千年对话

桂花不仅芬芳,更是一位“天然药剂师”。中医理论认为,桂花性温,味辛,归肺、脾、肾经,具有温肺化饮、散寒止痛的功效。传统上用于治疗咳嗽痰多、胃脘冷痛、经闭腹痛等症状。

现代科学研究正在逐步揭示桂花药用价值的物质基础:

桂花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苯丙素类等多种活性成分。研究表明,桂花醇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炎作用;其水提取物对某些呼吸道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桂花的不同部位各有药用特长:

● 花:最为常用,可泡茶、浸酒或煎汤,适用于咳嗽、牙痛等症状。

● 果实:桂花结出的紫黑色小果子被称为“桂子”,有暖胃、平肝、散寒的功效。

● 根:民间常用桂树根治疗风湿痹痛、肾虚腰痛。

● 桂花露:将新鲜桂花经蒸馏得到的芳香液体,具有疏肝理气、醒脾开胃的功效,常用于缓解咽干口燥、食欲不振。

特别有趣的是,桂花虽未进入《中国药典》,但被《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权威工具书收录,在民间医药体系中占有牢固地位。这种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认证之间的张力,正是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值得关注的现象。

 

IMG_20250900905.JPG 

 

五、舌尖上的桂花:穿越千年的风味之旅

中国人食用桂花的历史源远流长。屈原《楚辞》中已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记载,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用桂花酿酒。唐代,桂花糕、桂花茶成为流行的饮食;宋代,桂花蜜、桂花糖露制作工艺成熟;明清时期,桂花食谱已极为丰富。

桂花美食的科学原理在于其独特的香气成分和营养成分。 桂花富含挥发油,占鲜花重量的0.3%-0.5%,这是其香气的来源;同时含有黄酮、多糖、氨基酸及锌、铁、钾等微量元素。

让我们探索几种经典桂花美食的制作与科学:

● 桂花茶——最常见的桂花饮品。制作原理是利用干茶的吸附性吸收桂花挥发的香气分子。品质好的桂花茶要求“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

● 桂花糕——传统米制甜点。糯米粉提供主体结构,桂花则赋予香气和风味。蒸制过程中,淀粉糊化形成凝胶网络,包裹住桂花的花瓣和香气,创造出独特的口感和味觉体验。

● 桂花酒——浸泡酒的经典代表。利用乙醇作为溶剂,提取桂花中的水溶性和脂溶性风味物质。酿造过程中的发酵作用还会产生新的酯类化合物,使风味更趋复杂和谐。

● 桂花糖露——天然的保鲜剂。高浓度糖浆产生的高渗透压环境抑制微生物生长,同时糖与桂花中的风味物质形成复合物,使香气更持久稳定。

从现代食品科学角度看,桂花作为食品原料面临法规空白——它既未被列入药食同源目录,也非新食品原料。这造成了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食品监管体系之间的有趣矛盾,也是食品科学家们正在探索解决的课题。

 

IMG_20250900906.JPG 

 

六、桂花的人文镜像:从月宫传说至科举象征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桂花早已超越普通植物,成为承载丰富文化意涵的符号。

月宫传说是最为人熟知的桂花神话。相传月宫中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桂树,吴刚因过失被罚砍树,但随砍随合,永无休止。这个充满哲学意味的故事体现了古人对永恒、轮回和生命力的思考。

科举象征是桂花的另一重要文化角色。“蟾宫折桂”成为考中进士的代称。这一方面因为桂花秋季开花,正值乡试发榜之时;另一方面因“桂”与“贵”谐音,寓意富贵吉祥。

历代文人墨客对桂花青睐有加,留下了大量咏桂佳作:

李清照在《鹧鸪天·桂花》中赞道:“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突出了桂花不以色彩炫目,但凭香气袭人的特质。

白居易《厅前桂》诗句:“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一种不生明月里,山中犹校胜尘中”,则借桂花表达了对自然本真状态的向往。

桂花在传统礼仪中亦有一席之地。 古代男女互赠桂花表示爱慕;用桂花编织“桂冠”赠与杰出士人;部分地区仍有新生儿佩戴桂花香囊避邪的习俗。

这些文化现象背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不尚浮华重内蕴,不求艳丽重清香。桂花以其含蓄典雅、香远益清的特质,成为这种审美理想的完美载体。

 

IMG_20250900907.JPG 

 

七、实践环节:探索桂花的科学与艺术

活动一:桂花香气提取小实验

材料:新鲜桂花、纯净水、玻璃瓶、盐水、滤纸

步骤:

将桂花与5%盐水按101比例混合,静置4小时——盐有助于破坏细胞结构,促进香气释放。

加入等量清水,密封放置2天。

过滤得到桂花浸提液。

科学原理:此过程模拟了传统“桂花露”的制作,利用水作为溶剂提取桂花中的水溶性香气成分。对比市售桂花香精,你会发现天然提取物香气更柔和复杂——这是因为天然桂花中含有数百种芳香物质,而人工香精通常只模拟主要成分。

活动二:桂花标本制作与观察

材料:新鲜桂花、吸水纸、厚书、放大镜、记录本

步骤:

将桂花平铺在吸水纸间,夹入厚书中,2-3天即可成标本。

用放大镜观察桂花各部结构:四裂的花冠、二强雄蕊(两长两短)、隐藏在花冠筒基部的蜜腺。

绘制桂花结构图并标注各部位名称。

通过这个活动,你可以直观了解植物的花部结构如何适应昆虫传粉——芳香吸引、花冠筒藏蜜引导昆虫深入,过程中完成花粉传递。

活动三:桂花文化地图绘制

收集与桂花相关的古诗词、传说、民俗,在中国地图上标注不同地区的桂花文化特色。你会发现:北方多皇家园林桂花,体现威严尊贵;江南多私家园林桂花,彰显文人雅趣;西南地区则保留更多野生桂花资源和原生文化。

 

IMG_20250900908.JPG 

 

结语:小小桂花,自然与文化的交响

当我们再次走过那棵芬芳的桂花树,我们看到的已不仅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融合了自然演化智慧和人文历史积淀的生命体。

从生物学角度看,桂花展示了植物如何通过化学信号(香气)与动物(包括人类)建立互利关系;从文化史角度看,桂花见证了中国人如何将自然物象转化为精神符号;从科学探索角度看,桂花提醒我们,即使在最熟悉的日常事物中,也蕴藏着无数待解的科学谜题。

亲爱的年轻朋友们,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和最丰富的实验室。像观察桂花一样仔细观察身边的每一种植物,像探究桂花一样深入思考每一个自然现象——谁知道呢?也许下一个揭开自然奥秘的科学家就是你!

希望这篇关于桂花的科普文章,能像秋日里的一缕桂花香,悄悄潜入你的心田,播下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种子。期待在未来的科学殿堂中,与你相遇在那桂花飘香的季节。

 

 

IMG_20250900911.JPG 

 

 

《全国中草药汇编》:桂花

拼音注音Guì Huā

别名银桂、木犀、九里香

来源木犀科木犀属植物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以花、果实及根入药。秋季采花;冬季采果;四季采根,分别晒干。

性味花:辛,温。果:辛、甘,温。根:甘、微涩,平。

功能主治花:散寒破结,化痰止咳。用于牙痛,咳喘痰多,经闭腹痛。果:暖胃,平肝,散寒。用于虚寒胃痛。根:祛风湿,散寒。用于风湿筋骨疼痛,腰痛,肾虚牙痛。

用法用量14钱。果24钱。根23两。

备注另有两种变种金木犀Osmanthus fragrans Lour. var. aurantiacus Makino与淡黄木犀Osmanthus fragrans Lour. var. thunbergii Makino,均同等入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IMG_20250900928.JPG 

《中药大辞典》:桂花

拼音注音 Guì Huā

别名木犀花(《纲目》)。

出处出自《纲目拾遗》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910月开花时采收,阴干,拣去杂质,密闭贮藏,防止走失香气及受潮发霉。

生境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原形态木犀(《纲目》),又名:九里香、岩桂(《墨庄漫录》),桂(《花镜》)。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树皮灰白色。叶对生,革质,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38厘米,先端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或有锐细锯齿,叶脉68对,向下面突出;叶柄短。花簇生于叶腋,雌雄异株,具细弱花梗;花萼4裂,裂片齿状;花冠4裂,分裂达于基部,裂片长椭圆形,白色或黄色,芳香;雄花具雄蕊2,隐藏于花冠内;雌花有雌蕊1,花柱圆柱形,柱头头状,子房2室。核果长椭圆形,含种子1枚。花期910月。

化学成分花含芳香物质,如γ-癸酸内酯、α-紫罗兰酮、β-紫罗兰酮、反-芳樟醇氧化物、顺-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壬醛以及β-水芹烯、橙花醇、牻牛儿醇、二氢-β-紫罗兰酮。花蜡含碳氢化合物、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

性味辛,温。①《纲目》:"辛,温,无毒。"②《本草汇言》:"味辛甘苦,气温,无毒。"

功能主治化痰,散瘀。治痰饮嘲咳,肠风血痢,疝瘕,牙痛,口臭。①《本草汇言》:"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凡患阴寒冷气,瘕疝奔豚,腹内一切冷病,蒸热布裹熨之。"②《国药的药理学》:"治口臭及视觉不明。"③《陆川本草》:"治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钱;或泡茶、浸酒。外用:煎水含漱,或蒸热外熨。

复方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木厚花、百药煎、孩儿茶。作膏饼噙。(《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50900929.JPG 

 

《中药大辞典》:桂花子

拼音注音Guì Huā

别名桂花树子、四季桂子(《江苏药材志》)。

出处出自《江苏药材志》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干燥果实。45月果实将成熟时采收,用温水浸泡后,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江苏。

性状干燥果实呈长卵形或椭圆形,长1.52厘米,直径79毫米;表面棕色或紫棕色,有隆起的不规则网状皱纹;基部有果柄痕,有时可见细果柄及皿状宿萼。外果皮菲薄,易脱落,露出淡黄棕色的果核,其表面具不规则的纵沟纹;内果皮带韧性,易剥开,通常含种子1枚(另一胚珠一般不发育,偶有含种子2枚的)。种子呈长卵形,长1.21.5厘米,直径约5毫米,灰棕色,有略凹下的棕色脉纹,腹面附有长卵形薄膜状中隔;胚乳坚硬肥厚,黄白色,富油质,胚细长,微有香气。种子味苦。以身干、子粒饱满、色橙黄、不霉者佳。

化学成分含脂肪油,出油率达11.9%。

性味《江苏药材志》:"甘辛,温。"

功能主治①《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治心痛。"②《江苏药材志》:"暖胃,平肝,益肾,散寒,止哕。民间用作止痛剂,治肝胃气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50900930.JPG 

《中华本草》:桂花子

拼音注音Guì Huā

别名桂花树子、四季桂子

出处出自《江苏药材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manthus fragrans Thunb.)Lour.[Olea fragrans Thunb.]

采收和储藏45月果实成熟时采收,用温水浸泡后,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原产我国西南部。

原形态常绿乔木或灌木,最高可达18m。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无毛。叶对生,叶柄长0.8-1.2cm;叶片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4.5cm,宽2.6-4.5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或宽楔形,全缘或通常上半部具细锯齿,腺点在两面连成小水泡状突起。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或近于帚状,每腋内有花多朵;苞片2,宽卵形,质厚,长2-4mm,具小尖头,基部合生;花梗细弱;花极芳香;花萼钟状,4裂,长约1mm,裂片稍不整齐;花冠裂片4,黄白色、淡黄色、黄色或橘红色,长3-4mm,花冠管仅长0.5-1mm;雄蕊 2,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极短,药隔在花药先端稍延伸呈不明显的小尖头;雌蕊长约1.5mm,花柱长约0.5mm。果歪斜,椭圆形,长1-1.5cm,呈紫黑色。花期9-10月,果期翌年3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黑色或紫黑色,长卵形,长15-2cm,直径07-09cm。果核紫红色,具有突起的棱线6-8条,胞间开裂,内含种子1颗,圆锥形,长12-13cm,直径约05cm,种皮黄色,种仁类白色,油质性。

归经;胃经

性味;;性温

功能主治温中行气止痛。主胃寒疼痛;肝胃气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g

各家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汇编》:治心痛。2.《江苏药材志》:暖胃,平肝,益肾,散寒,止哕。民间用作止痛剂,治肝胃气病。

——摘录《中华本草》

      

IMG_20250900931.JPG 

《中药大辞典》:桂花露

拼音注音Guì Huā

出处出自《纲目拾遗》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经蒸馏而得的液体。

性味《纲目拾遗》:"味微苦。"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醒脾开胃。治龈胀,牙痛,咽干,口燥,口臭。①《金氏药帖》:"专治龈胀牙痛,口燥咽干。"②《纲目拾遗》:"明目疏肝,止口臭。"③《中国医学大辞典》:"醒脾,开胃,理气,宽胸,平肝,化痰。"

用法用量内服:炖温,12两。

——摘录《中药大辞典》

     

IMG_20250900932.JPG 

《中华本草》:桂花露

拼音注音Guì Huā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经蒸馏而得的液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manthus fragrans Thunb.)Lour.[Olea fragrans Thunb.]

采收和储藏花采收后,阴干,经蒸馏而得的液体。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原产我国西南部。

原形态常绿乔木或灌木,最高可达18m。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无毛。叶对生,叶柄长0.8-1.2cm;叶片革质,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7-14.5cm,宽2.6-4.5c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呈楔形或宽楔形,全缘或通常上半部具细锯齿,腺点在两面连成小水泡状突起。聚伞花序簇生于叶腋,或近于帚状,每腋内有花多朵;苞片2,宽卵形,质厚,长2-4mm,具小尖头,基部合生;花梗细弱;花极芳香;花萼钟状,4裂,长约1mm,裂片稍不整齐;花冠裂片4,黄白色、淡黄色、黄色或橘红色,长3-4mm,花冠管仅长0.5-1mm;雄蕊2,着生于花冠管中部,花丝极短,药隔在花药先端稍延伸呈不明显的小尖头;雌蕊长约1.5mm,花柱长约0.5mm。果歪斜,椭圆形,长1-1.5cm,呈紫黑色。花期9-10月,果期翌年3月。

性味微辛;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醒脾辟秽;明目;润喉。主肝气郁结;胸胁不舒;龈肿;牙痛;咽干;口燥;口臭

用法用量内服:炖温,3060g

各家论述1.《金氏药帖》:专治龈胀牙痛,口燥咽干。2.《纲目拾遗》:明目疏肝,止口臭。

——摘录《中华本草》

         

IMG_20250900933.JPG 

《中药大辞典》桂树根

拼音注音Guì Shù Gēn

别名桂根(《纲目拾遗》),桂花根(《分类草药性》)。

出处出自《纲目拾遗》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根或根皮。910月挖取老树的根,或剥取根皮。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桂花"条。

性味辛甘,温。①《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微涩,无毒。"②《重庆草药》"味辛,性温,无毒。"

功能主治 治胃痛,牙痛,风湿麻木,筋骨疼痛。①《纲目拾遗》:"贴牙痛,取桂树根上皮用。"②《分类草药性》:"治筋骨疼痛,气痛,散郁。"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痛。"④《四川中药志》:"治风湿麻木及肾虚牙痛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用13两)。外用: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虚火牙痛:桂花根二至三两,路边姜、地骨皮根。熬水或炖五花肉服。②治风湿麻木及腰痛:桂花根粗皮一斤,麻油半斤,炒黄丹半斤。熬膏(黄丹要去渣后才下),取出冷后,贮入磁罐中。用时火炖化,摊帖。③治大便下血:桂花根二至三两,落地金钱、猪筒子骨四节。炖服。(选方出《四川中药志》)

——摘录《中药大辞典》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9660.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2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