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军
古韵茶香绕圣城
2025-11-9 15:14
阅读:2293

20251109150306.jpg

                                                                             

古韵茶香绕圣城

——曲阜老字号“协玉茶庄”记  

在东方圣城曲阜,历史的厚重不仅镌刻于庙堂碑碣,也浸润在市井街巷的烟火日常里。民国时期的棋盘街,是这座古城脉络中一条流淌着生活意趣的血管,而“协玉茶庄”,便是这条街上一位风雅的隐士,以其独有的茶香墨韵,成为连接孔府雅望与百姓日常的文化驿站,在时光长河中留下了一缕清醇隽永的芬芳。

“协玉”二字,本身便蕴含着君子比德于玉的儒家风范,寓意着“协和如玉”,其品质与服务追求玉之温润、纯净与珍贵。茶庄坐落于人文荟萃的棋盘街,其门面装饰古香古色,仿佛一幅活着的民国风情画。步入其间,时间仿佛慢了下来。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排排漆黑油亮、沉淀着岁月包浆的大木抽屉。它们整齐列队,如同沉默的卫士,守护着来自江南各地的春华秋实。每一只抽屉面上,都以清秀而端庄的金色字体,镌刻着“龙井”、“毛尖”、“碧螺春”等茶名。这金色与漆黑的碰撞,在幽暗的室内光线下,散发出一种如同古籍经卷般的典雅与肃穆,购买茶叶的过程,因而也带上了一丝翻阅经典、探寻至味的仪式感。

“协玉”所经营的,皆是“龙井”、“毛尖”等江南茗茶。在交通并不便利的当年,能将千里之外的江南灵秀——西湖之畔的龙井的豆蔻香、云雾山间的毛尖的鲜醇,如此齐整、保质地汇聚于北方古城,足见“协玉”在茶叶甄选、渠道经营上的深厚功力与卓越信誉。它不仅是茶叶的贩卖所,更是一个微型的江南风味博物馆,让曲阜的士绅百姓,在孔孟桑梓之邦,便能一品烟雨江南的舌尖风雅。

然而,“协玉茶庄”最为人所称道,并奠定其不凡地位的,是其与衍圣公府——孔府的深厚渊源。查阅现存的孔府档案,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府每年消费的茶叶,大部分正是采购自棋盘街的这家“协玉茶庄”。这意味着,“协玉”的品质,经过了最为挑剔与讲究的孔府内宅的检验。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协玉”的伙计,或掌柜本人,带着当季最新的茶样,恭敬地踏入那道象征着天下文源的孔府大门。府内的管事、乃至主人,会细细品评这些茶样的色、香、味、形。能被孔府选中的茶叶,必定是优中选优的上品,用以招待四方宾朋、举行祭祀宴飨,或作为雅致的礼品。这一纸供货记录,不仅是“协玉”茶庄品质的金字招牌,更无声地诉说着它已深深融入了圣府日常生活的肌理,成为其高雅生活方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细节。

茶庄的讲究,更体现在最后递到客人手中的那份仪式感上。他们包茶的纸,是特选的雪白纸张,洁净挺括,仿佛不忍丝毫尘滓玷污了其中的灵叶。纸上殷红醒目的“协玉”二字印记,既是商标,也是一份品质的承诺。伙计们手法娴熟地将茶叶包成方方正正、棱角分明的小包,如同精心包装一份珍贵的礼物。当这包凝结着天地精华与人间匠心的茶叶,被郑重地递到客人手中时,连递接者的指尖,都会氤氲上那清幽持久的茶香。这“指尖留香”的细节,超越了单纯的买卖,成为一种触及感官的、美好的消费记忆,将“协玉”二字的雅致与诚信,通过温度与气味,深深烙印在每一位主顾的心间。

因此,曲阜“协玉茶庄”远不止是一家成功的商业老字号。它是一座桥梁,连接了江南的茶园与圣城的庭院,连接了市井的烟火与士族的清雅。它用一缕茶香,串起了儒家文化发源地上的精致生活图景。在它的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对茶叶品质的坚守,更是一种将商业行为升华为文化礼仪的经营智慧。那漆黑抽屉上的金宇、雪白包纸上殷红的印记,连同那弥漫在指尖的幽香,共同构成了民国曲阜一幅生动而典雅的文化剪影,即便岁月流转,其风华依然在历史的记忆中被反复品味,余韵悠长。

                         

相关博文:

圣城烟火:棋盘街上的消逝与永恒

与孔子共赏一轮明月  

暑期孔庙祈福人爆棚,孔老夫子“忙坏了”

曲阜孔庙古柏考略

糁(Sá)汤:孔子经常喝孟子来的少

 宫墙千仞,圣心如月

曲阜爆款光影秀:全息孔子竟在乾隆题词前开直播!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郑永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509537.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13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